由於注重產品質量和產品外在形象,公司產值不斷上升,由原來年產值60萬元,發展到120萬元,2011年達到180萬元,2012年又增長到360萬元,2013年達到370萬元。為國家創稅20餘萬元,福堯公司不僅成為縣經濟的大支柱,又為國家建設作出了貢獻。
如果說吳小安是腳堯茶葉發展史的一個縮影,那麼吳先海便是領頭做大腳堯產業的龍頭青年。他今年33歲,2001年畢業於貴州大學經貿係,畢業後分配到貴陽十六中,擔任政治課教師。在他任教的兩年時間裏,正是腳堯試種魔芋、折耳根取得大豐收的年份,由於找不到銷路,200畝折耳根一時賣不出去,特別是村長吳秀祥自籌4萬元的資金,在大龍村租田種了50畝折耳根找不到銷路更讓他急得火燒眉毛,村長吳秀祥打電話給在省城的兒子吳先海,請他幫助聯係銷售渠道,吳先海當時才20郎當多,讓他放下教鞭去賣折耳根,那不是往臉上潑屎嗎?可是,父親一次又一次電話催促,他都快急出病了,他隻好答應試試。於是,吳秀祥就租一台農巴車從黃裏拉了1800斤折耳根到凱裏客車站,又從凱裏客車站托人將折耳根塞進大客車的貨箱拉到貴陽。吳先海從學校租了3個麵包車到車站拉貨,卸車時,遭到駕駛員一陣奚落:“把生意搞到我的客車上來了,快下貨,下不為例了,以後關係再好也不為你拉。”吳先海將折耳根拉到農貿市場問價,一問可把他樂壞了。原來父親從腳堯拉出來的折耳根一斤7角錢,可他在貴陽五裏衝批發市場上打聽是一斤5元錢。他立即以每斤1.5元的批發價將1800元折耳根在不到一小時的時間轉手賣出去了,純攢了14400元,他嚐到了第一桶金的味道,之後,他不斷地打電話給父親,進折耳根,做起了過手生意。
2003年全國暴發非典疫情,當時社會上瘋傳折耳根有抗非典的作用,他的生意更是火爆,有時貨到不用卸,又整車批發到懷化、畢節、安順等地,一年多功夫,他賣掉了50萬斤,攢到了60多萬元,他成了貴陽五裏衝經銷王子。他在經銷過程中,看到了種植業有發展潛力和空間,於2003年辭去工作,返回家鄉雷山,注冊成立了雷山縣農業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經營蔬菜、折耳根、八月筍等產品。沒想到,公司經營不到一年,產品銷不出去,投資 的60萬元變成了泡影。
公司破產後,王子的風光不在,他見人就躲開或繞道走,這來得匆匆,去得也匆匆的暴富暴貧,讓他百思不得一解,此刻,他又想起在學校教書的日子,他想返校上課,又礙於麵子,好馬不吃回頭草嘛,哪能再回去呢?有個朋友告訴他公司虧損的原因是出在經營管理上,勸他到大康人壽公司辦的企業管理班參加業務培訓,培訓班畢業之後,他在一家保險公司上班,不到半年又辭職出來。他賣掉了貨車,將所得款38000元作為考察費,到北京、天津、廣西等地考察市場,了解行情。他下定決心 ,不混出個模樣,決不罷休!
2004年10月,他踏上了從凱裏至首都北京的列車,隨著車輪的乒乓聲和車窗的跳閃,家鄉的山水一簾簾掛在窗邊。他想起公司成立後的第一年攢了28萬元,可是非典疫情一結束,折耳根就降價了,而此時,折耳根卻從四麵八方湧向市場,批發到懷化的折耳根賣不出去,爛在批發市場,還得請人去清理,農民地裏的折耳根賣不出去,隻有用牛翻犁做肥料。他想起同鄉張家平拉一萬斤折耳根到貴陽五裏衝,吳先海看到當天拉到批發市場的折耳根已有23車,而雷山的就占了19車,他就悄悄告訴張家平,低價轉手賣了,要不然血本無歸。可張家平沒有轉手,而是一天盼著一天,等著好價格,直到折耳根爛掉,空手而歸。這一幕幕場景,讓他回味,讓他反思,這市場是什麼,誰是他的操手?
這回北上考察,他就帶著這個問題到大市場去看一看,或許有所啟發,解開他心中的這個疙瘩。
北京的十月是一個流金的季節,象征革命勝利和中國人民站起來的節日,浸透每一個角落,天安門廣場上看五星紅旗升起,到故宮博物館看死去的王朝,而北京香山紅葉紅中透綠的鮮色簇擁著八達嶺長城的雄姿,該多麼誘人啊,這些,吳先海一直想著,並一直想做的真夢。他還想去看看奧運會崛起的那些標誌性建築——鳥巢、水立方、奧運新村、拱門型的中央電視台。可是,當這些景點每每在他心中篡位時,他又平靜地擱置了。這些想去的地方,他一直沒有去,卻選了去宣武區馬連道茶葉市場。他身上雖沒有什麼錢,也不能去買這些茶,但為了考察市場行情,他還是把自己裝扮成買茶的大戶,到這攤問問,到那攤看看,到各體驗點品品,在這裏,他看到了什麼叫壟斷,什麼叫規模經營,什麼叫品牌,什麼叫質量的搏殺。離開北京、天津,他又南下去考察廣西橫縣的茉莉花茶,不看不知道,一看看出了門道,這堆山似的毛茶從全國四麵八方運到這裏,經過加工做成茉莉花茶成品,每天有幾十噸的成品茶從這裏批發全國。這讓吳先海感到很震驚,出產茉莉花的橫縣成了全國茉莉花茶的生產商和批發大市場。吳先海認識到,信息交通的便捷,拓寬了茶產業的時空,也改變了產地的屬性,市場是老大,效益是根本的定律讓他在此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知道回去該怎麼幹了……
經過半個月的考察,他回到故鄉腳堯,接過父親交過來的茶產業接力棒,任雷山縣腳堯茶業公司總經理。
吳先海上任後,就圍繞首怎麼讓腳堯茶進入大市場,成為消費者的最愛展開根本性的變革。
變革之一:把百變千,把千變萬,拓寬產業規模
在北京、天津和廣西橫縣考察,吳先海看到的第一個問題是產品的規模,沒有規模,就沒有市場,沒有市場,就沒有知名度,小打小鬧隻不過是麻雀跳屋梁,臉盆洗豬頭,解決不了大問題。怎樣把產業變大,拓寬經營規模,吳先海率先走公司+農戶這條發展路子,把思路交給農戶、把技術交給農戶、把利潤分成交給農戶、把質量要求交給農戶,這“四個交”,就象四根彩帶,把千千萬萬的茶園農戶連接起來,大家一起發財,一起致富,一起奔小康。這四根彩帶同時也把農戶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公司加農戶捆綁發展的格局形起來了,不僅腳堯村給公司提供茶葉,整個丹江鎮、望豐鄉、西江鎮、大塘鄉的茶園農戶都與公司掛鉤,覆蓋茶葉生產基地二萬餘畝。基地擴大了,上百噸的茶青湧入車間,怎樣迅速消化這些茶青,他擴建了麵積為 6000多平方的廠房,購進現代生產設備100餘套,滿足了加工的需要。從此,公司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年產量達到200多噸,年銷售收入從原來的60萬元,增長到120萬元,2010年達到200萬元,2012年達到600萬元,2013年達到800餘萬元,成為雷山縣的龍頭企業,被縣委縣政府授予“雷山縣龍頭企業”稱號。
變革之二:把一片茶葉做成精品
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公司經理,他的經營理念更帶有幾分文學的浪漫色彩。他知道,一片茶葉要變成精品的所有流程,這個流程是漫長的過程,漫長的勞動,漫長的責任,在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精品就在那裏打折扣。為了讓所有的員工、技術人員掌控精品生產的全過程,注重每一個環節的到位,他在公司大牆上製作了一個題為“一片茶葉的流程”示意圖,讓每一個員工直觀認識茶葉從基地進入車間加工到成為品牌的全部過程。這張示意圖告訴員工,從茶青到成品,經過30多道工序,而掌控這些工序的員工們就在這張流程圖上各自堅守自己的崗位,彈撥出一曲曲音韻動人的樂章。我看到從一片鮮嫩的茶葉變成一根香味撲鼻的毛尖,再變成一盒盒精美的茶葉成品,深刻感受到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科學管理,這管理既有嚴格的科學性,又有中國倫理的融合性及文學的浪漫性和美學的裝飾性。
變更之三:讓“泡”和“品”炸開市場的堅冰
如今,腳堯茶已成為全省的著名商標和品牌,連續四年被省評為著名商標和質量誠信產品。應當說,一個山姑轉身成為身上有了金飾光環的美女,應當不愁嫁了吧?其實不然,美女隻是一個外表,而人們看中的更是美女內在的氣質,光有一個定位的品牌,還不能算成功,還要讓千千萬萬的客戶認可,她才能真正的“嫁”出去。過去,他的老父親走的是計劃經濟那條老路,價格讓縣政府部門定,銷路讓縣政府部門找,他們就順著上級鋪開的這條道路走,銷得出去就變成商品,銷不出去就變成了存貨,產品堆滿了車間,產品走“官”道走不通,還有沒有別的道,應當說還有一條寬廣的大道,就是走“民”道,可是這條道腳堯人不敢走,也沒有能力走,這條道就是真正的走市場,腳堯茶要走向市場,必須炸開這道堅冰,才能使市場的活氣湧進來。打開堅冰要靠強有力的宣傳,而茶葉的宣傳更不是媒體傳統意義的廣播、電視、報紙、廣告的宣傳所能奏效,它更多的是讓客戶來泡來品,一杯能泡幾泡,味道口感純不純、能不能留香,貨比三家,比不上的就被通殺。腳堯茶能不能跟人家的茶比,那就要看它的天份。吳先海從“比”字入手,從“泡”字、“品”字入口,展開一場市場宣傳的爭奪戰。從2006年開始,吳先海年年組織公司參加全省、全國、全州、全縣以及各級茶協舉行的茶事活動,在展銷展示會上,讓客戶來“泡”腳堯茶,“品”腳堯茶,這一“泡”一“品”,把品牌推出來,其它茶場的茶一杯隻能泡三至四杯,多的泡到六杯,而腳堯茶能夠泡到八杯,而且品質醇厚甘甜清香,泡一次,品一次,腳堯茶的身價就提升一次。吳先海深有感觸地說:“隻要你的嘴唇沾上了腳堯茶,舌尖上的味蕾就再也離不開這個味了,泡的人越多,品的人越多,腳堯茶就銷得越多,市場就滾得越大,打這以後,腳堯茶營銷實現了市場化的大轉身,產品渠道既走計劃這條路,又走市場這條路,實現了產銷兩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