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捂著孩子們哭了……
吳新蘭至今記得,有生以來覺得豬肉最好吃最香就是那一次。
這些年,全村生產發展了,她家也水漲船高,弟弟吳先福辦起了茶園,開展了多種經營,蓋起了新房子。爸媽還在老屋住,每次大年,吳新蘭回家,總看到火爐上方吊著四、五十斤的臘肉。她也準備結束打工的生涯,回家去辦茶場,建設避暑山莊。貧困的生活漸漸的從她們身邊遠去,新的理想之花在他們心頭紅紅的升起……
這就是一組吳氏家族的生活片段,正如電影《渴望》所唱的:
悠悠歲月
欲說當年好困惑
亦真亦幻難取舍
悲歡離合都曾經有過
這樣執著究竟為什麼
……
故事不多
宛如平常一首歌
過去未來
共斟酌
……
吳姓這個大家族,我就用這麼幾個故事給帶大家作了介紹,他們作為村裏的旺族,有不少值得稱道的光環與輝煌,但也有生活窮困無奈的一麵,人生的爬坡上坎還在前行。接下要介紹的是楊姓、蔡姓和賀姓三家,賀姓一家,現已遷出腳堯,不再提了。蔡姓有一家,男的叫蔡文高,今年46歲,愛人李燕,今年37歲,有三個小孩,大孩上三年級,兩小的在私人幼兒園。近幾年蔡文高在外打零工,妻子在家照看孩子,建有茶園12畝,養豬12頭,今年準備擴大養殖業,建一個養豬場。前不久飼養的50隻種雞因管理不善病死了,今後寄望下一步把茶園養殖場辦好,才能有一個穩定的收入。
楊姓家族有5家,楊昌輝是他們中的代表,他是上一屆村民委員會主任,今年48歲,身體硬朗,是家裏的靠山,同時也是村裏第二代當家人,他參加了村裏修水庫,建電站,修公路、架國 電的所有村級大的建設事業,是一個挑大梁幹大事的人物。他家發展家庭的“五小產業”不錯,建茶園40畝,梨園30畝,魔芋3畝,辦竹鼠養殖場1個,去年茶葉收入5萬元,梨收入2萬元,竹鼠和魔芋收入2萬元,共計9萬元,成為全村勞動致富的領頭人。今年,他又在縣城買了一套商品房,準備兒子到縣城讀書時居住。楊氏家庭原是腳堯山下大龍村的世居苗族,五荒六月,糧食不夠吃,他父親帶著家中強壯勞力到腳堯坡上挖芒芭,為了躲避風雨,在坡上搭個茅草棚,就這樣定居在腳堯,如今已有三代人,到楊昌輝這一代,還看到茅草屋的模樣,後來改成了瓦房,現在在村裏建起了新房,在縣城買了磚房,他們和其它戶的腳堯人一樣,過上了小康的幸福生活。
腳堯三族五姓艱苦創業的故事有很多,這裏記述的隻是鳳毛麟角,但僅憑這些似乎零碎的材料和記憶中,我們看到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給農村經濟發展注入的新活力和帶來的巨大變化,腳堯經驗因客觀自然條件的惡劣彰顯,變得更加典型,更加有著特殊的和廣普的推廣意義。
1996年9月,腳堯村被貴州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小康紅旗村”,獲獎金15萬元,2005年被全國精神文明委員會授予“紅旗文明村寨”稱號,黨支部書記吳秀忠被國家授予五一勞動獎章。如何把這麵國字號的典型推廣到全縣,讓他變成山區綜合開發的一麵旗幟,雷山縣委、縣政府於1994年9月1日以中共雷山縣委的名義作出決定,號召全縣向腳堯村學習,遠學大關,近學腳堯,掀起了山區農業綜合開發的新高潮。1992年,縣委、縣政府明確茶葉作為全州五大支柱產業之一,1997年全縣茶葉麵積發展到1.87萬畝,加工生產各種綠茶92噸、銀球茶8噸,產值350萬元。1998年後,由於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國有茶葉加工企業體製不順、機製不活,加上資金嚴重短缺,茶產業出現了滑坡現象。縣委、縣政府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明確大抓茶葉產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工作思路,捆綁涉農項目資金用於茶葉產業投入,2001年至2008年,新建茶園基地2.84萬畝,引進無性係茶苗10687萬株,累計投入資金2652.28萬元,其中:爭取上級項目資金2196.22萬元,縣級財政茶葉發展專項資金456.06萬元。2005年,製定了《關於加快茶葉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2007年,製定了《關於進一步加快茶葉產業發展的意見》,並召開了全縣茶葉產業發展大會。2008年,製定了《茶葉專業村建設方案》,明確了田、土種茶的糧食補助政策、企業加工激勵政策和茶葉生產投入保障政策,鼓勵機關幹部帶職帶薪開發,形成了多元化開發茶葉產業格局。2012年,全縣茶葉麵積發展到7萬畝,興建茶苗育苗基地300畝和茶樹良種母本園基地100畝。投產茶葉麵積4萬餘畝,產品產量4000餘噸,投產茶葉麵積4萬餘畝,茶產品銷售收入成為全縣的龍頭產業。
黨的十八大作出在2020年在我國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部署,2013年11月12日,三中全會又作出《中共中央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根據中央的指示精神,雷山縣委、縣政府把推廣腳堯經驗作為全縣小康建設的抓手,在腳堯村開辦了中共雷山縣委黨校腳堯分校、雷山縣小康家庭培訓基地、雷山縣精準扶貧培訓基地、雷山民族職業技術學校腳堯分校。2014年4月18日上午,州委常委、州委秘書長耿生茂,縣委書記黃清發、縣長袁剛參加了第一期小康家庭培訓和精準扶貧培訓班開學典禮。參加這次培訓班的是全縣36個村的黨支部書記,這次培訓班的內容就是學習腳堯精神,把腳堯精神帶回去,讓腳堯精神落地生根。耿茂生同誌在開班會上開門見山地道出腳堯的精神和腳堯的經驗。他說:“什麼是腳堯精神,我看就三句話,一是不甘落後,有理想,別人行,我們也行,不能落後於其它人;二是不等不靠,沒有依賴思想,靠自己的努力來改變家鄉貧窮落後的麵貌;三是依靠科技,善於學習和使用科技,人人掌握一兩門技術,搞茶葉養殖懂得科學技術。腳堯的基本經驗是什麼,我看一是念好山字經,誓把黃土變成金,靠山吃山,二是唱好市場戲,人人辦實業,個個做生意,經營銷售樣樣在行;三是村幹領頭,當好群眾榜樣,腳堯的很多產業,都是村幹部先行試點示範後學來的,說萬遍不如做一件,支書和主任就是要少說多幹,幹給群眾看”。他在開班會上要求縣委、縣政府把開展培訓活動、學習腳堯精神作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的重要載體,把脫貧致富奔小康落實到實處,要求參加培訓的學員要到現場去參觀,到現場去聽腳堯人介紹經驗,到現場去感受腳堯的精神。為使這次學習班學習成果落地,每個學員在開班結束時簽了責任狀。
在這裏不妨將這份責任狀抄錄於下:
雷山縣小康家庭創建工作責任狀
為加快推進全縣以戶為主體即小康家庭同步小康創建活動,建設經濟發展好、社會和諧好、生活質量好、民主法製好、文化教育好、生態環境好“六好”小康家庭,結合實際,簽訂本責任狀。
一、責任目標
1、率先實現小康。到2015年底,本戶在全村率先實現小康,經驗收合格為小康家庭。
2、家庭經濟發展。家庭有穩定的產業,家庭勞動力有穩定的就業,有穩定可觀的經濟收入。
3、生活質量提高。家庭成員平均每人年收入7000元以上;住房麵積每人達到30個平方米以上;家裏有電視、電話、電腦、電冰箱、和洗衣機;家庭安裝有自來水、幹淨整潔的廚房、有衛生廁所,便宜環境衛生總體整潔度達到100%。
4、家庭生活和諧。家庭成員全部參加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家庭團結和睦,沒有發生家庭暴力事件,沒有發生拒絕撫養未成年人或贍養老人的事件,鄰裏關係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