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亂花深處鳥聲中
“芳草有情皆礙馬,好雲無處不遮樓。”唐代詩人羅隱被四川錦江一帶的美景所感動,寫下了如此情深意篤之妙語,意謂芳草遍地,而且有情留人,致使馬走不快。彩雲片片,處處輝映樓台,使之五光十色。此時的北國雖值天高氣爽、落露為霜、大雁將去的葉黃深秋,我卻猶如徜徉在陽和方起、綠野顯秀、風送花香的陽春三月,被鄭豔玲的《金牛山的傳說》中的積澱著淳厚的古風、散發著晶瑩的靈氣、閃爍著熠眼珠光的“芳草”和“好雲”所感動,令我駐足欣賞,領悟其中蘊藉豐富的精神和藝術#養,竟使我達到流連忘返的地步。.我不禁自問:春的意蘊在哪裏?自答曰:亂花深處鳥聲中。
民間文學是光輝燦爛之魂寶,是文藝之聖母,其豐富的乳汁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傑出的文豪。民間文學有經久不衰的生命,它隨著生產勞動而發生.伴著人類生存而發展,是光照曆史的一麵鏡子。民間文學有著極其豐富的多維營養,包容著政治、經濟、曆史、天文、地理、宗教、藝術、民族、民俗等多種學科急需的佐證,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重要的精神財富失去了它等於失去了民族淵遠流長的曆史,等於失去了悠久邃深的傳統文化。民間文學是流傳於民間的口頭文學,如果沒有人及時地將其搜集整理出來,將會隨著一江春水東逝而去,所以,挖掘搶救民間文學遺產,便成為當代人迫在眉睫的當務之急。鄭豔玲以其超人的辛苦和獨到的功力,從年過古稀的老人堆裏,搜集整理出洋洋二十八萬字近二百個故事的民間文學瑰寶,不能不使人為之讚歎,應該說這是對傳統文化建設的一大貢獻。
宋代陳亮在《耘齋銘》中曰:“工貴其久,業貴其專。”鄭豔玲是一位立誌固堅、鍥而不舍、知恒自勝的民間文藝家。她能駕馭多種文學樣式,然最善長者非民問文學莫屬。她出生在鄉間,在民間文學的乳汁中長大,為了搜集整理民間文學瑰寶,曾赴省城參加民間文學的專業.訓練,長期的刻苦.不倦的追求,造就了她獨特的藝術嗅覺和表現上超拔的藝術功力。她象鷹一樣善幹搜取,她象牛一樣夙興夜寐,將搜集來的口頭文學加工潤色,整理成多篇生動鮮活的民間文學作品。熱愛是一種無窮的動力,一切千難萬險在這種動力靣前皆無能為力。她從1986年開始,利用業餘時間穿梭於遠鄉僻野,深入到深山老峪,走訪近百名老人,象挖寶淘金一祥,搜集了大量的不曾受過汙染的淳真的藝術珍品。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她的拳拳之心,為山.鄉所感動,為黎民所歡迎。真正的藝術在人民群眾之中。
“涓流積至滄溟水》拳石崇成泰華岑。”宋代詩人陸九洲是以此句鼓勵其朋友,而我用此句是在肯定鄭豔玲的藝術成果。鄭豔玲二十年如一曰,堅持不懈,日積月累,苦苦追求,終為大成。她的《金牛山的傳說》所包容的數篇作品,如涓涓細流彙成的滄茫大海,若塊塊拳石壘積起來的象泰山、華山那樣的巍巍高山,內容繁麗,氣勢恢宏,峰巒疊嶂,異彩紛呈,具有深邃的思想內涵和超拔的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