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錦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楊作詩至今還清楚地憶起他和張鳴岐第一次會麵時的情景。那天他正在辦公室,張書記從外邊走進來,第一次見麵就像老朋友似地對他說你叫楊作詩,作了幾首詩?接著兩個人就無拘無束地攀談起來……楊作詩紅著眼圈給我們講了張鳴岐去世後的幾件小故事:故事一)張鳴岐書記的遺體告別儀式馬上就要舉行,可是放大後的照片卻沒有鏡框,而商店的鏡框尺寸又不合適,報社的同誌就來到一家做鏡框的個體戶門市,請他按要求把鏡框做出來,那位個體戶問,幹什麼用報社的同誌說,追悼會上用。是誰?是張鳴岐書記。那位個體戶一聽是張書記,馬上說,你們放心吧,保證又快又好,這錢我一分不要,你們也給我個機會,讓我們平民百姓也出點力紀念紀念張書記……故事二)中央電台駐遼寧記者張靜來采訪張鳴岐同誌的事跡,9因為沒帶車,本地新聞單位的車輛又忙,他隻好去打的采訪有時候,一晚上要跑五六個人,他們都是張書記身邊的工作人員。但是,他采訪了幾天,發了七八篇稿子,而出租車錢卻一分也沒掏,出租車司機一聽說他是來采寫張鳴岐書記的,都堅決不要錢。錦州的出租車,包括神牛在內,都成了記者們的專車,隻要他們說一聲是來采訪張鳴岐事跡的,保證一路綠燈,分文不取。故事三)市委尋察室主任於國田,家裏的冰箱壞了,他就去一家修冰箱的門市部去修冰箱。師傅在交談中問,你是那個單位的,他回答說是市委的。那位師傅說,市委工作的人光榮嗬。於國田問為什麼,那位師傅說,你們不是和張鳴岐書記一個單位嗎,那還不光榮?又問,上午你參加追悼會了沒有?於回答,參加了,去送張書記了。那位師傅說,那好,你參加了,就給我參加一樣,冰箱放這吧,我保證給你修好,不要錢故事(四)鳴岐告別儀式那天,楊作詩陪同省裏來的一位同誌去參加吿別。從殯儀館出來,雨下得很大,當車行至一個拐彎路時,車頭剛過,便見上坡正有好幾輛自行車向下衝過來,車便不敢走了,就一直停在那裏,自行車上的人顯然也難刹車,其中一個人披著雨衣,:一下子撞在楊作詩他們的車上,跌出去好遠,那人連滾帶爬起來,一看,右腳已經撞傷,他一瘸一拐地過來,滿臉怒氣,是個一米八多的壯漢,他問你們這車是咋開的?楊作詩說,我們是市委的,是來參加張書記的追悼會的。那人一聽,立時就消了怒氣,說,要是說給參張書記開追悼會,那沒說的,你們走吧,剛才我這權當給咱好書記磕響頭了,要是不是開追悼會,那今天我可要給你們說道說道了……場詩說,像這樣的故事多得很,市文聯正要編一本書,以此來紀念鳴岐同誌錦州市統戰部部長易仁寰,以淚寫詩,創作了《淩河的兒子》這首詩,詩中寫道:汽笛為你長鳴紫荊向你鞠躬而呼嘯的淩水卻以雙重的心境流淌著淚花和歌吟你的崗位離民心最近你的腳印在群眾之中站在大堤決的於尖麵對生死之間的淦境任驚濤起伏你指揮若定土地的冷暖就是你的冷暖山河的陣痛就是你的陣痛你,人民之魂土地之魂、躺下來是綿綿長堤站起來是巍巍群峰淩河從你的懷裏流過唱一曲驚濤裂岸《赤子頌》……於此同時,關於張鳴岐之死的種種說法也開始在民間流傳開來民間傳說之一毛主席在天上視察到錦州地界,前去迎接的各路神仙,諸如九聖中的五道、蟲王、苗王、藥王、馬王、龍王、山神、土地、火神等全部到齊,毛主席問下界情況可好,龍王、山神、土地、火神等全都出班啟奏,爭先恐後發言,龍王說了“713”大淩河發水張鳴岐為一方百姓淹死在它管轄水域裏的事;山神和火神談了張鳴岐帶傷救火的事;土地談得更多,說張鳴一岐如何在風災時帶領百姓救災,如何想方設法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等等,其它的神也隨聲附和說從老百姓焚香磕頭“投廟”中得來的材料,再加上它們的考察證實,像張鳴岐這樣的人太少了,報告主席,是不是加以晉升,應該由人提拔成神。隻是因為九聖的編製滿了,不好再私諡名號,但考慮錦州的實際情況,這裏地理位置重要,情況特殊,能不能比其它地方多一路神聖並稱為十聖請主席予以特批。主席聽完諸神彙報,心甚喜之,他哈哈大笑道錦州這裏出蘋果,也出好幹部嘛。張鳴岐同誌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重的。至於他的安排問題,你們地方就不要考慮了,我身邊正需要人。說著,毛主席在身邊的周恩來說恩來,這事你給辦一辦,把張鳴岐同誌的關係調過來錦州“九聖”大喜,回來後便紛紛給錦州人民托夢,把毛主席選張鳴岐當接班人的決定告訴大家,於是,錦城便在民間各處流傳這個故事。民間傳說之二毛澤東和蔣介石相繼辭世,二人在陰間仍是誓不兩立。在陽間的積怨要在陰間清算,於是雙方就在地下打起來了。毛澤東這一方,十大元帥全部到位,要說在陸地上,蔣介石占不了便宜。但是,毛主席身邊沒有海軍元帥,而海戰又是不可避免的,因為蔣介石要竄犯大陸必要坐軍艦前往我們要把他消滅在海上,就必須要加強海軍的力量,於是有人就提出最近在錦州抗洪搶險中犧牲的市委書記張鳴岐的名字,建議由他出任海軍司令。毛澤東想了想,說,我黨像這樣一級的幹部,直接犧牲在水中的似不多見,可以出任海軍司令關於張鳴岐的故事在錦州民間到處流傳。人們已經把張鳴岐塑造成了神。關於張鳴岐現像,錦州市的知識文化界如是說一白雪生〔錦州市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錦州是產生英雄的土地。我查了史料,錦州的第一任市委書記張士毅就是犧牲在這片土地上的。那時是1947年,錦州還處在剛剛解放的黎明中,在一次與國民黨軍隊戰鬥中,他光榮的戰死在朝陽鬆樹嘴子村。但在和平時期,像張鳴岐書記犧牲在抗洪救災第一線的還是第一個,在全省乃至全國可能也是第一個。對於鳴岐書記的死,錦州人比誰都悲痛。錦州受的苦難太重了,付出的也太多了。從近代史上看,錦州是個名聲顯赫的地方,它往往成了一個曆史拐彎的地方,成了一個時代隆起時的支點。它因此也付出得太多太多。解放之後,它本來應該迅速發展,借助遼西走廊特有的地理優勢,還有環渤海的得天獨厚,創造錦州的輝煌,但是它卻一次次失去機會,有時是天誤人,有時是人誤天,潮起潮落,日出月起,就這樣過來了,錦州一直沒有長大。張鳴岐書記來了,他使錦州人看到了希望,從他身上,人們找回了許多曾經失落的東西,覺得錦州有盼頭了。誰知“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沾襟”,張鳴岐的死使錦州人悲痛萬分,因此人們感歎錦州人沒福氣。從張鳴岐身上,人們寄與了很多東西,這些東西正是現在所缺少的或正逐漸失去的,也是大家呼喚的,於是大家就格外珍重他,珍視他,呼喚他,不僅僅是呼喚張鳴岐,而是呼喚時代精神重返人間……高探一級作家,《錦州日報》總編輯鳴岐這樣的人,他的正氣是天地給的,是這片黑土地給的,是我耵民族給的。這樣的人,小可富家,大可強國。他在黨內,就是我們黨的福氣。我們共產黨人有這樣傑出的代表,可以和世界上任何優秀的政黨所比。我們可以說,隻有中國共產黨才有這樣真正堅持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領導者。他的一生都在努力實踐毛主席說的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他用自己的心和靈魂去盡情地愛戴人民,並由此為自己敬愛的黨贏得了人民的無限愛戴。他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很多,但是最本質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他心裏裝著人民群眾。錦州人是重情義的,人民是最重情義的,你隻要對他好,他會托著你,舉著你,隻要有了人民群眾,再大的困難也不怕…“擊1鄭治國(錦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乃張鳴岐是人們心目中的英雄,人們需要這樣的英雄。人們對他這樣英雄的需要遠遠超過了他成為英雄本身的意義。這些年來,人們太多地看到了貪官汙吏,腐化墮落看到了官僚們的奢華、榮耀與隻憂貪不憂道的可恥,他們希望出現張鳴岐那樣的英雄,他們期待他那樣的英雄。當他出現時,人們不僅傳頌他,記憶他,懷念他,熱爰他,還憑著善良的心意,美好的想象,在心目中,在彼此之間塑造他,盡善盡美極至地豐富他,神話他,弘揚他,美麗他,人們以此來慰藉越來越空虛的心靈,來豐富自毛澤東時代以來日漸蒼白的信仰世界來給自己身體增加些鈣質,多一些革命英雄主義和大公無私的精神,人們還要以此來哺育後代。張中福錦州市委宣傳部宣傳處處長社會就像人體一樣,總是需要最缺乏的營養。英雄的產生是和時代背景緊密相連的,比如說五十年代,我們需要孟泰,六十年代,我們需要雷鋒和焦裕祿,七十年代,我們需要張海迪,八十年代需要蔣築英,那麼,我們九十年代就需要張鳴岐。我們這個社會是需要英雄的汁液來滋養的。他們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承襲者和發展者。社會就是這樣向前發展,靠人民,靠走在人民前頭,帶領人民前進的人,體現時代精神的英雄,靠他們推動曆史向前發展。張鳴岐就是我們時代的英雄。7月17日下午,遼寧省委組織部、錦州市委組織部在一起討論張鳴岐同誌的生平。同時參加討論起草意見的還有張鳴岐的妻子王桂香及他的父親、弟弟、妹妹、妹夫和鳴岐生翁在遼寧省和沈陽市其間工作時的同事韓學軍、楊軍、沙佶濤等。切時,由錦州市委組織部楊殿權副部長給在座的人金草稿,剛念個開頭,他就泣不成聲,無法控製自己的感情,後來便交給笞委組織部市縣幹部處的趙處長念,他好不容易控製住感情,才把它念完。討論時,追憶鳴岐的生平,大家百感交集。鳴岐夫人王桂香說鳴岐活著時我對他不理解,埋怨他從來不顧家,一心想工作兩個孩子,我,還有婆家、娘家兩邊的家庭,從沒借他一點光。他就是這樣的人,我們知道他的秉性,以後再也不難為他。一次電影晚會,辦公室給我們家發了幾張票,我給鳴岐說,咱們和孩子一塊看看電影去吧,多少年全家沒在一塊看過電影了,算是我們娘仨求你啦。他說,不行,我今天有任務,要陪外賓看電影……從那以後,我再也不看電影,也不提讓他陪我們看電影的事……他從來就是幹工作不要命的人,他走的就是這條道。我姐就說,鳴岐這次不出事,下次還是他,要不,他就不是張鳴岐啦……這時,電視台記者來了,他們把話筒給了王桂香,王桂香說鳴岐犧牲了,他走了,他以自己的英勇獻身劃了一個圓滿的句號。錦州人民對他有這樣高的評價,我十分感謝。我要以鳴岐為榜樣,教育好孩子,像他那樣學習和工作。希望錦州人民化悲痛為力量,把錦州建設好,也算了卻了鳴岐的心願……薛恒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無力平衡自己在那場大水中被顛覆的精神世界。鳴岐書記在他的轄區內,甚至就在他的身邊被洪水吞噬了,還有年輕有為的記者楊曄,還有年輕英俊的秘書張秀和,一種難以言喻的內疚和遺憾像迷霧一樣長久地彌漫在他心裏經久不散。事實上薛恒所經受的打擊和壓力,是局外人所難以想象的,盡管他的部下們總是想方設法地阻止人們的種種說法和責難傳送到他的耳朵裏,可他多多少少還是聽到了一些,這使他有一種難以言述的隱痛。他無法對人傾訴。即使他的家人。他也無法訴說。出事之前,他去三河時曾把自己的機和大哥大扔在了家。他的妻子楊玖英是錦州市淩河區副區長。大水來時她擔心薛恒的安全,但無法與他聯係,就呼了副書記趙海林。趙海林說薛書記沒事,如果你不放心,他就在我身邊。說著,就把大哥大給了薛恒。楊雙英問:吃飯了沒有?睡覺了沒有你們那情況咋樣?薛恒剛從水裏撈出來,剛經曆過一場生死考驗,但他更掂記著張書記,知道張書記怕是凶多吉少。他隱疼的心使他無法對任何人訴說,他隻在電話裏輕描淡寫地說:睡了一會兒,也吃了飯,這裏很好,一點事也沒有。實際上他從水中被救出來之後,就一直吃不下飯,睡不好覺,常常從惡夢中醒來,大汗淋漓。每天靠打點滴輸液來維持生命。打點滴時,他常常一個人躺在那裏靜靜地、孤寂地想著心事,有時眼淚不知不覺就順著清瘦的臉頰滾落下來……後來,他帶著負罪的心去沈陽張鳴岐家中,他是去負荊請罪的。看著沉浸在痛苦中時王桂香和他的一雙兒女,薛恒無言以對。他拿出自己的積蓄放在桌子上說鳴岐書記不在了,家裏我也不能幫你做點啥家裏有啥困難,有這救救急,這也是我的一點心意。王桂香說這不行,你們遭了災,我們還應該給你們捐錢呢這錢我不能收。以後有困難,我再找你們。話說得情理,婉言謝絕了薛恒的好意。王桂香看著消沉的薛恒拿唯說:你心上不要有壓力,你那還有一大攤工作,一天到晚總聾拉著腦袋,縣裏工作怎麼辦?王桂香的話是那樣質樸,卻又是那樣感人至深。薛恒告訴筆者聽了她的話,我特別受感動。本來我是帶著包袱和壓力慰問家興的,結果人家把咱的包袱給卸了,把咱給安慰了。張鳴岐的朋友和老同事也使薛恒受到創傷的心拇到了一些慰藉。現為司法部副部長的王巨錄,得知張鳴岐在洪水中殉職的消息後悲痛萬分,他把戰友和朋友的不幸一古腦遷怒在薛恒身上。他本來回錦州是要興師問罪的。他說我想狠狠罵薛恒,為什麼沒有保護好張書記但是,到了錦州,到了淩海,我就清醒了,這事怨不得薛恒,鳴岐是薛恒的上級,鳴岐想辦的寧,薛恒是阻止不了的。鳴岐心目中人民的利益是高於一切的,就是我們在場,也阻止不了他,任何人也阻止不了他……從那以後,薛恒覺得自己有些振作了,他更加拚命地工作。他說我無論如何也要挺住,如果這時候,我工作做不好,我就對不住鳴岐書記,對不起死去的幾位同誌。我必須振作起來,把工作做好,來告慰犧牲的同誌。薛恒告訴我們,他們要在淩海找一個幽靜一點的地方、建一座淩海“94抗洪紀念碑,將在碑上記錄下這場洪水的災害,張鳴岐書記和另外兩名同誌的英勇事跡和2萬軍民決戰大淩河的輝煌業績。碑後將是鳴岐書記等三位烈士的墓地。同時,他們還要在淩海建一座以鳴岐同誌的名字命名的小學,小學校裏將設一個紀念館之類的專用場所,來記載鳴岐的感人業績,用來教育後人,留作永久的記憶……7月18日,錦州人民永遠難忘的日子。這一天上午,將舉行市委書記張鳴岐同誌的遺體告別儀式。盡管事先沒有宣布張鳴岐遺體告別儀拭的時間,可數千名群眾還是得知了消息,自發地聚集在通往殯儀館的馬路兩旁,冒雨來為張鳴岐送行。,錦州第二熱電廠的職工們自發組織起來,出動一千名職工,手拉一千多米長的巨幅挽幛,披著雨衣,打著雨傘,靜候在道路旁。幾名三輪車工人不再拉人,他們排在道路兩旁,雨水和著淚水流淌。他們哭著說,張書記坐我們的神牛走吧,讓我們送送您……通往殯儀館的士英路,這是為紀念在遼沈戰役中犧牲的烈士梁士英而命名的。當年,為了解放這座城市,梁士英緊握著被敵人從火力點推出來的冒著白煙即將爆炸的爆破筒,用盡全身力氣再次把它插敵堡,終於和敵人同歸於盡……錦州解放後,這裏被命名為“士英街”,從此,錦州城流傳著懷念梁士英的“五更曲”:……二呀二更裏,月牙往上升,三岔河街道有個梁士英,他在前方立了大功。打開錦州府,炸開錦州城,打開碉堡,炸死中央兵,自報奮勇犧了牲,解放老百姓,中國留美名,你說士英光榮不光榮……而今天,為了建設這座城市,為了這片熱土,又一個戰士倒在了這裏。站在“士英街”上,人們浮想聯翩,曆史、現實,未來,就像不斷的雨絲縈繞在人們心頭……殯儀館門前,幾個青年人手擎幾千枚團徽組成的巨幅團旗佇立在風雨中,白布黑字的巨幅橫幅上寫著沉痛悼念人民的好書記一一張鳴岐”,“張鳴岐同誌永遠活在錦州人民心中”,“忠魂與山河同在,英名與事業共青”……、告別大廳,哀樂低回。張鳴岐同誌的遺體安臥在鬆柏之中,身上覆蓋著中國共產黨黨旗。正麵擺放著張鳴岐同誌的夫人王桂香同誌及其子女送的花圈和挽聯。兩旁擺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李鐵映、薑春雲,國務委員李貴鮮、中央軍委委員於永波、遼寧省人大主任金樹仁、省委副書記張國光、曹伯純、原遼寧省老領導郭峰、陳璞如、李長春、嶽岐峰、白立忱、王光中等領導同誌、中共中央辦公廳、中共遼寧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省紀委、黑龍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