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第二天一早她又來了!照樣送枝鮮豔紅玫瑰給我,我倆照樣手拉手地去上學,隻是遠遠見到阿金師傅的身影,我倆不約而同撒腿就跑!阿金師傅在後麵大笑且大喊:“不要跑哇!小心摔倒啊!”可我倆比真兔子跑得還快……
轉眼,幼兒園生涯結束,我們全上了小學。因不在同校讀書,所以我再未見到過小慧。童年這段惜僧懂懂的羅曼蒂克也很快煙消雲散……
小學下半年,全市突然流行腦膜炎,且傳染情況嚴重,所以母親帶我去醫院打防疫針。我來到一間酒精味很濃,滿眼潔白的醫院注射室,見一位戴著口罩露出兩眼,眼神溫柔、眼睫漂亮的中年女護士,邊準備幫我打針邊和母親講著話。
聽她倆話題中心似乎與我有關。果真,當她從母親嘴裏得知我是誰時,立刻驚訝地用手輕輕把我的臉扳過上下細看了幾遍,然後笑對母親說:“啊呀這日子過得可真快啊,看看他都長這麼大了!”母親轉臉笑著對我說:“知道嗎?她就是當年替你接生的胡阿姨呢!要不是她搶救得快,你可早就沒命了!”又對我說:“她就是小慧的媽媽呀!”一聽我全弄明白了,於是漲紅臉抬起頭怯生生地叫了聲:“胡、胡阿姨您好!”她也很高興地應了聲“暖”。母親急切問起她女兒的情況,誰知這位溫柔漂亮的胡阿姨一聽,臉上笑容頓時凝固,沉默好會兒她黯然低聲:“小慧在去年春天上學的路上遇到車禍,大腿以下被刹不住的卡車輪當場輾過,兩腿被齊卿喇軋斷……”話未說完她便嗚咽起來,熱淚如斷了線的珍珠般從眼裏嘩嘩流下。說著說著,她咬牙抿嘴轉身伏在那張手術床上大坳不止……
看她那柔美的身影趴在床上悲坳抽搐,母親和幾位護士全細聲軟語安慰,周圍眾多家長聽到這令人心酸的故事,弄清小慧才是八歲女孩後,也全都黯然惋惜歎息不已!……
我呆若木雞,根本不相信自己耳朵:“這是真的嗎?活潑可愛聰明漂亮的小慧,幼兒園最要好的女友,她的雙腿竟被汽車軋斷!?不可能,絕對不可能的呀!”我心裏竭力否認,但這事是她母親親自敘說的,怎能……
她現在確確實實是個雙腿全無的瘸子!“美麗人生才將開始的小慧啊,從此你失去常人……”我在心中疾呼,一點兒也不敢再往下想……那個頭紮兩個紅蝴蝶結,身穿一件紅絨衣,每天早上歡蹦亂跳地從我家門外走進來,邊微笑著送我朵紅玫瑰,邊與我親密攜手去上學的小慧,她的爛漫笑容、美麗的身影及與我同台表演時那副天真快樂對詞模樣,還有她常嬌聲細氣“陳平,陳平,你快來看嗬”“陳平,陳平,請你快來幫我拿拿吧”的叫喚不停地在我腦際驀然泛現,形象栩栩愈顯鮮明!
有個念頭在我腦海縈繞:“如她上小學仍與我同校同班,我倆仍常攜手去上學,那雙腿被軋斷的肯定隻會是我,絕對不會是她,因真遇此事我肯定會擋在她的身前!”可現實恰恰相反!
之前我知道小慧與她爸媽原先在姑蘇生活,但當醫生的爸爸在她很小時便患病去世,為避開傷心地,母親帶她回到外婆家相依為命至今,現竟然發生了這樣的事……
驚驚良久的我,心裏不能平靜,初諳世事,首嚐痛苦滋味,理解了殘酷的真正含意,一段時期總幻想她會神奇地站起來……但這臆想不能改變她雙腿被軋致殘的現實……
回來,母親將此事告訴了外婆。善良的外婆聽了邊抹眼淚,“哎!可憐的孩子可憐的她媽,哎喲!”邊看著我對母親懦懦:“唉!我總認為陳平這孩子長得雖怪,倒真有點女人緣,豔福確實不淺,你想想,天天有個漂亮姑娘來送花給他,還天天手拉手一同去上學,姑娘長得又是那麼討人喜歡,真應了句老話‘臭豬頭總會有甕鼻子來聞的喲!’”
站在旁邊的我聽了此言,感覺如墮人雲端,木嚼噓對其全然不懂……直到許多年後,我結了婚女兒上了小學,有天晚上電視台轉播在本省某地舉辦的某屆殘疾人運動會實況,發現有位輪椅射擊項目金牌女得主模樣眼熟,形態極像幼時的女友小慧,我這才對當年外婆講的那番話恍然大悟!
城裏種山芋
1961年是自然災害較嚴重的時期,因經費短缺,居民公共食堂由此關閉!從居民物資供應情況越來越差判斷,災害蔓延將愈演愈烈,此時又聽到老大哥徹底翻了臉,且像個無賴樣乘人之危向我們逼債,借機想搞垮我們。所以中央號召全國人民:“緊緊地團結起來,不畏艱難自力更生,勒緊褲腰帶共渡難關!”並允許大家:“糧食不夠瓜菜代!城市居民可利用自家屋前房後的空地,種些蔬菜瓜豆果之類。”
我們所住新村周圍全是大片的空地,根據上級精神,居民小組長陳師母在居委會的協調下,將院內所有空地劃分成了條塊分給每戶居民。從此院裏的居民不管職位高低,全都放下幹部架子星期天就在各自領地開始揮汗耕作。種菜點豆,搭棚栽瓜,人們施展各自才能。一到節假日居民基本全家出動,來到自家土地耕作、澆水、上肥什麼的,大家幹得還都很認真,到處都是熱愛勞動的景象。
“喲,老丁啊你真是種瓜能手,看你家絲瓜又長又粗,乖乖,這樣吃的了啊!”隔壁的楊局長趁隙對正在搭絲瓜架的這位女幹部說。“嘖嘖老楊啊,你這人真謙虛啊,我看你家的扁豆還有辣椒也長得不錯嘛,到時咱們串換串換,互相分享點勞動成果如何?”丁局長嘴巴子也蠻厲害。“好噢,隻要你不怕吃虧,我還巴結不上呢!”楊局長立刻調侃打趣。
“哈哈哈嗬嗬!”在其他地裏幹活的人們,聽見他倆的對話全都大笑起來。
人們常在勞動中鼓勵打趣。哪家要用點蔥,隻需對前麵一幢東樓下的丁老師母親說聲:“丁師母,我到你家田裏掐點蔥噢!”這位老太太就會笑著說:“不關事不關事,你去掐好咧!”
在這種樂觀情緒下大家互相幫助,困難和疲憊也就不算什麼了。但院子裏環境常會被弄得氣味糟透:因為地裏要上肥啊!可此時又有誰會去顧及這些呢?
我家分到的那塊土地在院子最前麵。可此時家裏上班的上班,讀書的讀書,平常很少能花大工夫去認真料理。
為了使這塊又長又窄的土地不荒廢掉,來年春天,母親托人買回一紮山芋苗,並請教了人,初步掌握了栽種方法。有個星期天,我和小哥向隔壁老楊家借了把鋤頭,兩人輪流,把地翻成兩長條形如小山包模樣的地壟,把山芋苗分段棵棵栽下然後澆足水。
幾場春雨過後,這山芋苗嘈嘈直躥長得很歡,大片綠油油的葉子惹人眼球。剛人夏不久,這山芋藤就如發瘋似的嘈嘈旺長,很快就相當放肆地蔓延。葉子又肥又大,藤蔓粗壯擴張顯得極其醒目,這副旺勢讓所有人見了都說:“啊喲!瞧這山芋長得多好啊!你家秋後肯定是好收成!”
滿懷希望熬到秋後,有個星期天我們全家出動,興衝衝割掉滿地枯黃的山芋藤,又向鄰居吳局長家借了把鋤頭,大家輪流揮汗刨了半天,直把那塊土地翻個底朝天又刨個天倒地,連磚頭瓦片都挖出來了,可就是不見山芋的蹤影!最後隻找到二三個比拳頭還小的僵山芋,我們看了麵麵相覷、目瞪口呆。
後來才弄清,這塊地下埋的全是建築垃圾,所以隻適合長葉子和山芋藤,根本不結山芋!累了半天卻是如此結果,大家真是又失望、又好氣、也好笑。結果小哥弄來點大麥粒子撒到這地裏。“就讓它自生自滅去吧!”他曬笑地自我安慰。
麻糕逸事
麻糕是種傳統麵食,北方叫燒餅或者叫炊餅,其做法基本都是由發酵團餅烘烤而成。
聽說本地大麻糕製作曆史悠久,有人考證下來說還是一位在清朝光緒年間做長樂茶社糕餅師傅的王長生創製的,距今有130餘年曆史。當時他是長樂茶社糕餅師傅,大麻糕皮薄酥重,製作考究,注重火候,為一般麻糕所不及。此糕點在省名點小吃展銷獲得好評。
去年聽說有人提議創建個麻糕博物館,設想把這地方的傳統食品打造成又一文化亮點,一開始我莫名其妙,可細琢磨後思緒萬千:無論創建能否成功,起碼這創意值得人們讚賞,其實不僅是這麻糕,在咱這有數千年曆史的城市裏,傳統文化真謂無處不在,關鍵是能否敢於挖掘、大膽探索,可想對此創新,還真要具備不畏世俗偏見的勇氣與精神。
我有位初中同學綽號叫“小麻糕”,他能證實本地麻糕曆史悠久。新中國成立前他父親就與人合夥在老雙桂坊開了家麻糕店,所以在未成年時他就成了位做麻糕的好手,星期天就在店裏幫忙,那時我每經此地,就悄悄遞三分錢和一兩糧票給他,但他拿給我的,總是五分錢一塊的蔥酥長圓扁麻糕!
傳統常州麻糕形狀有幾種,最小的應是蘿卜絲餅,直徑一寸半多的圓麻糕麵上布滿白芝麻,背後烘得微焦稍黃,咬一口,脆軟、爽口,蔥油蘿卜絲也蠻多,可惜是沒吃幾下就沒了——畢竟才兩分錢一塊嘛。
有種叫“鞋皮頭”的長方形麻糕很受青睞。三分錢一塊,十五公分左右長、五公分左右寬的麻糕,表麵被烘得焦黃,上撒黑白芝麻還被劃了幾條杠——這樣兩麵熟透,冊開裏麵椒鹽白糖加桂花,口感相當不錯。
在那忍饑挨餓的年代,麻糕可謂經濟實惠!
傳統大麻糕有蔥油白糖,還有椒鹽酥油等,可當時要二兩糧票加一毛兩分一塊,所以一般人舍不得常買。
後來走南闖北,雖感麻糕這食品不僅咱本地有,各地大同小異也沒少見,可我總會帶點本地麻糕在路上吃,往往吃著吃著,就想起那件事。
1967年初秋,有天上午我背個破軍用掛包,身無分文擠上一列火車。車廂裏水泄不通,行李架上、廁所裏、走道上到處都擠滿年輕男女,連想插腳的空隙都沒有,拚命硬擠進車廂,好不容易拱到個座位下麵,彎身朝下一看:“嘿,下麵也早人滿為患!”好在我人瘦小,稍費力一擠勉強躺下。四下觀察,見躺在這裏的大都是男紅衛兵,緊鄰是位年齡相仿的小夥。車子剛啟動此人就在黃掛包裏摸索,然後拿出個鋁飯盒,他用髒兮兮的手指捏塊腥味特濃的熟帶魚,先很友好地遞到我麵前問:“您也來點?”滿口東北話。麵對婉謝他吃得津津有味,可那腥味把車廂空氣漫得愈加複雜,不料他又掏出塊圓圓的麻糕:“在常州火車站上買的!”說完就狼吞虎咽起來,那陣陣芝麻香味居然將腥味掩蓋掉。火車像患了氣喘病,哼哼哪卿,停停開開,幾個小時後才停到個車站,然後像釘了樁般不動了。有耐不住的人立刻打聽才知道:因為上海造反派正在搞奪權,滬寧鐵路運輸被迫中斷。問鐵路工人火車何時會開,他們全答不知道!擠到窗口朝外一看:列車停靠的是蘇州車站!
一起下車蜂擁般走出車站。在大門口見一個“紅衛兵接待站往西一百米”的牌子,由此指引我找到個小窗口。隻見長長的隊伍看不到頭,操著南腔北調口音的紅衛兵全拿著介紹信在等接待!湊近窗口,裏麵是位男接待員,他一手拿個木頭戳子,一手從窗外接過介紹信,見一張就戳個印,戳了幾張就換個戳子……下午四點多,我的介紹信終於給他了,說是一個人就換個木戳啪地用力一蓋,然後大叫:“下一個!”
細看介紹信上,藍方印戳框內有三排大字,上“從火車站乘某路公交車到某地下。”中“換乘某路公交車到朱家莊黨校接待。”下“市委紅衛兵接待站某年某月某日。”照此指示找到這一大排平房時天大黑了。
有位頭戴黃軍帽,身著黃軍服,高聳胸前別了“為人民服務”胸章的胖女人在此恭候。她瞪眼看了看瘦猴般的我凶巴巴地問:“啥地方來的?要蹲幾天?幾個人?”我像受審般一一回答。登好記,她回頭對一位同樣打扮的年輕女子說:“取個草墊子加條破毯子。”接著還大喊一聲:“某號房某號鋪——進一男!”模樣蠻像看守所裏又關進個犯人!早已饑腸轆轆的我小心翼翼問:“請問吃飯在何處?”不料她回一句:“對不起,這裏食堂還沒弄好呢。”這話讓我幾乎軟癱。
今早上在家喝碗稀飯,至此粒米滴水未進!幸那年輕女子立刻補充:“憑介紹信可到接待室領幹糧,每天發10塊僵麻糕!”我才鬆口氣。
拿出介紹信給那胖女人,不料她又問我:“從啥地方來的?準備蹲幾天?幾個人?”年輕女子忙對她耳語,她才哦一聲,轉身從個竹簍裏取出10塊圓扁僵麻糕遞給我,還特別交代說:“晚9點前憑介紹信來領明天口糧,過點不辦!”那年輕女子又補充:“過幾天食堂就有飯吃了!”
拿了這10塊蘇州僵麻糕,我回屋裏從室友處借個大瓷缸裝滿溫開水,然後盤腿坐在地鋪上狼吞虎咽,究竟是啥味道像沒感覺,吃飽喝足和衣裹了毯子躺在草墊上,這覺一直睡到大天亮。
早上起來草草洗漱,揣著剩下的僵麻糕,我邊吃邊在蘇州城裏東蕩西竄,開始進行“革命的大串聯”!可到第三天晚上再去領時,這矮胖女人隻肯發6塊了。“明天中午食堂供應白米飯,所以要扣脫4塊!”她凶巴巴地說,可我不敢有半點不滿,因她捏著我的命根子,畢竟沒有這些僵麻糕我將忍饑挨餓。隻是為能吃到大米飯把“大串聯”改成午後,事實上連續幾天吃蘇州僵麻糕,我的腸胃也……
從蘇州回來不久本市發生了大規模武鬥。這天上午,從部隊搶到一門六零迫擊炮這派,突然朝那派據點炮擊,可無瞄準鏡——事先部隊已把它藏了,所以離目標甚遠,本想擊中消防大樓,可彈頭卻飛到小東門橋附近,當場炸死炸傷多名無辜的買米百姓!
和平路與關帝廟弄交界口上有家麻糕店,那天聽見外麵轟的一聲巨響,全家人頓時嚇得顧頭不顧臉鑽到木板床底下,這顆從天而降的彈頭先穿過屋頂,然後轟的一聲將麻糕桶炸得麵目全非……殊不知這有關麻糕的舊事,是否也能收到將來的麻糕博物館裏?
打工將軍
如今買新房裝修早成慣例,但我心有餘悸。記得那次老房裝修後,兩台空調不能同時啟動,所有下水道經常堵塞,半年不到,瓷磚像患牛皮癬般塊塊大片剝落!最駭人的是在有天半夜,我們全被一聲巨響驚醒,“地震了還是地陷了?”老婆緊裹在被子裏戰戰兢兢地問我。
突如其來的一聲,確實讓女人嚇得直打哆嗦,我立刻舉棒披衣壯膽出來查巡,很快查明隱患來自客廳地麵:因黃沙水泥的比例嚴重失調,使地磚拱起而突然發難,回想幹這絕活的主,全是裝修老板從路邊臨時拉來的那幫“山寨”人士,情景令我一輩子刻骨銘心!
為防患於未然,買了新居後我們就精心考察各裝修公司,最終確定就由同幢大樓內的這家公司來承擔——這樣出了問題“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當然首先要對業務責任人小張進行再教育!
而他卻對我大大咧咧地說:“盡管放心吧,陳先生,鋪牆、地磚的小朱是咱公司金牌級選手,還有……”可我仍咬定“須現場檢驗方信”!
水、電安裝時我到現場觀察:見幾位師傅工裝齊整,器材先進,手腳熟練,明顯經過專業訓練。檢驗表明確無後顧之憂。鋪設瓷牆、地磚的那天傍晚,我悄然開門潛人新居衛生間,開燈取出鋼啤酒扳手老道地往磚上磕去,“篤篤篤!”響聲較為踏實。再換塊地方敲敲,也不是“殼殼殼!”。“沒問題啦,老板!”聽背後有句皖南腔,忙轉身,見有位穿著紅T恤的健壯男子,在燈光下咧嘴衝我微笑。已收工的他頭發梳得很溜,足下一雙黑皮鞋,在筆挺的長西褲腿下,閃閃泛光。“我是小朱!”他自我介紹道。“嗯!”我應了一聲。“明天要鋪廚房了!”他對我說。
廚房形狀確實不太規則,施工有點難。第二天起早我來此開門,見小朱早擺好了陣勢:桶裏裝滿清水,黃沙水泥拌勻,盆裏瓷牆、地磚浸好,電動切割機等一應工具齊備……但他卻站在廚房中央一聲不吭,若有所思地兩眼圓睜,環顧四周良久未見動手。正疑惑間,忽見他如一位大藝術家,又像一位將軍般,揮動手中的小泥鏟,伸臂在空間畫了個大圓弧形便開始動手……很快,塊塊牆磚被牢牢地粘貼到粗糙的毛坯牆麵上。貼到折角拐彎處時,他先放下工具,對著牆麵細細琢磨,考慮成熟後開始動手。瓷磚接口隙縫協調對稱,上下左右銜接精確,若遇特殊包沿地帶,他必將材料切割配比好大小,使瓷磚釉麵花紋盡顯自然,舒展美妙!巧奪天工之處的是在牆麵暗角,他不是一帶而過,貼點瓷磚就算,而是設計好過渡環節使整體完美無缺。施工時他全神貫注默不作聲,如我問他,他僅吐一字:“好!”“對!”“改!”“不!”,但見我把啤酒扳手朝磚麵磕去時,他才冒出句“沒問題啦,老板”的皖南腔……
略顯灰暗零亂的廚房,經小朱兩天精心施工再見時,眼前霍地一亮:釉光閃爍,擦刮臘新。不規則的廚房,現竟顯得藝術氛圍十足!此景讓剛進門的我老婆看得目瞪口呆,滿臉驚愕!現實效果使我對他刮目相看,與他主動攀談。他坦言家鄉在皖南山區,過去太窮:“要不是被父親逼的,我肯定能考上大學!”對此他仍充滿自信,“後來我仔細琢磨:學門手藝也是條出路,報上介紹了位身價不菲的世界級打工皇帝,我想就當個打工將軍也行嘛!”他笑著自言自語。
“蠻有個性!”聽我很讚賞他更加高興。
“我女兒快上中學了,多掙點錢,讓她將來也去考名牌大學!”說到這裏他臥蠶眉下雙目如炬,對未來充滿美好憧憬和無限期望。
見他如此自信,我大聲激勵道:“你沒問題,堅持幹下去目標一定能實現,老板!”語音也是股皖南腔!
婚姻理念
人類學家說婚姻是種生存形式,可我突然發現,在這形式上如今附加的東西越來越多!
譬如有位男孩本身條件很好,職業穩定,家境殷實,不過年齡已過而立,親朋好友熱心幫他相親無數次可均不成功,因孩子家長是我好友,那天他苦著臉問我對此有何妙方,我說先了解到他真實想法再說。
後聽他透露:“我的預先條件不達到寧可終身不娶!”可條件說出來讓我咋舌,心想:“哇,簡直是比選妃子還難啊!可人家不同樣也要選你嘛!”
還有位大齡女孩子條件也是很好,但父母親為她的婚姻簡直操透了心,不是嫌人家模樣長得不好,身高不行,就是說對方不會說話,要不就是條件不匹配,等等。這些年來,幾百個男孩子看下來她沒有一個滿意的,結果硬生生把自己擠進了大齡剩女範疇。
還有位女孩子大學剛畢業就和男友租房子閃婚生了孩子,父母氣得從此不讓她進自家門,可沒多久,因沒工作加上性格實在合不來,兩人很快離了婚,孩子生下來就是單親家庭……
由此我開始注意且很快弄清當今社會類似的事還不少呢!由此深思:“裸婚、閃婚、離婚現象頻繁,與其說是當代年輕人不相信傳統婚姻,不如說他們正在改變傳統婚姻!”這觀念有道理嗎?為何現在剩男剩女越來越多?當代年輕人對擇偶究竟有何想法?是不是因為物質條件太好,加上認為自身有許多優勢,所以對婚姻產生的期望值太高,還是對未來婚姻有不安全感?談戀愛也是種能力體現嗎?“裸婚”究竟好不好?收彩禮合法嗎?舉辦隆重婚宴對新婚夫妻有何意義?離婚率越來越高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嗎?如何才能維係婚姻長久?……
對此我也有許多困惑,因此想通過體驗實踐來了解當代年輕人的真實想法。剛好有關單位聯合舉辦一次《尋求真愛·幸福婚姻公益論壇》活動,作為特邀代表之一我前去參加。
下午冒雨來到會場,喲,星聚廳水泄不通,著名社會學家黃菌博士也款款而至,她麵帶特有的笑容向觀眾頻頻招手,就在走上嘉賓席從容坐定的瞬間,其充滿自信的氣質感染了觀眾,大家以熱烈掌聲表示歡迎。
“黃菌是位知性、睿智、溫柔,能讓大多數人,特別是年輕人能接受的高雅女性,難怪被《非誠勿擾》所有男嘉賓視為‘理想中的妻子’呢!”我感慨萬分。
觀眾除各界人士與熱心者外,還有來自農村的男女和從省城趕來的在讀大學生們,年齡結構大都是中年人且女性多於男性,除想親睹黃苗風采,還帶著許多困惑想與這位“年度愛情導師”麵對麵探討。
從古至今,人們就將婚姻列為“人生三喜”之一,《詩經氣國風篇·謬木》,當代詩人舒婷的《致橡樹》都專門描述過。
人的婚姻問題小則關係家族興衰,大則關係社會安定與國家民族興盛。可目前有些年輕人對婚姻存在困惑,如擇偶是否應考慮門當戶對,應預先給自己定好擇偶條件標準嗎,等等。難怪有位觀眾不解:“不久前在萬達廣場舉辦的萬人相親活動現場,我發現許多年輕人擇偶定位條件很高,甚至比較苛刻,是否可認為這些都是對婚姻缺乏自信與安全感的體現?”場內頓時議論紛紛、各抒己見。
我不由想起風靡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印度電影《流浪者之歌》,故事在“法官的女兒能否嫁給小偷的兒子”的主題上糾纏,結果理智戰勝偏見,感情戰勝誤會。
擇偶首先考慮門當戶對,其實這種理念已發生質變。“事先給自己設定擇偶條件,那麼成功的婚姻概率幾乎是零!說到底,婚姻最終的目的是過鍋碗瓢盆的平常日子!”黃菌用自己的經曆證實。
社會節奏很快,策動事物變化的因素很多,由此人們的思維方式也應不斷調整,往往錯過一個機會,再去尋找就很不容易。
“必要的經濟基礎,健康的身體狀況,無不良嗜好等,這些條件可看成擇偶底線,但性格互補可說是擇偶首選,相互投緣比門當戶對更重要!”這一觀念與我不謀而合,“適合才是你擇偶的最佳選擇!”
對此我有成功案例,上麵說的那位男孩就是聽了我的意見後很快找到理想女友,目前已進人談婚論嫁的階段。為此我想:年輕人都能按此理念去實踐,剩男剩女定會有減無增。
“結婚究竟是自己的事還是父母親的事,為何要把婚宴搞得那麼龐大隆重?有必要嗎?能不能采取其他形式,譬如旅遊等。”對此有些婚姻登記部門也大有微詞:“現在年輕人大都是輕登記重婚禮!”
細聽黃菌高見後我發表看法:“站在家長的角度我認為婚禮婚宴是非辦不可的!理由是借此向全社會公示子女婚姻的合法性,宣布他們有了自己的家庭,同時昭告他們是有家庭和社會責任心的人了,應受全社會支持保護。借此也能對關』合子女成長的親朋好友表示感謝,接受親朋好友祝賀,營造婚姻喜慶氛圍,這給雙方均能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有利促進婚姻長久。這也是不能抗衡的傳統習俗,而且經濟條件完全具備,當然不能鋪張浪費!”從全場熱烈的掌聲和黃菌完全同意這一觀念的表態,我想此觀念大多數人讚同!
“裸婚”究竟好不好?人們看法各異:“裸婚與閃婚有本質區別,裸婚確實存在真愛和相互勵誌的成分,特別是在多年情感基礎之上的裸婚,維係長久婚姻的概率很大,社會應予認可鼓勵。事實上大部分裸婚者家庭相對穩固,譬如我們年齡階段的人基本都是裸婚者。那年代沒良好的物質條件嘛,雖當今時代不同,可真愛和相互勵誌還是維係婚姻長久的精神支柱,但不主張全裸婚!現在物質條件下全裸婚沒必要!”我的觀念讓掌聲依然熱烈!
彩禮源於古代,雖社會原始但愛情永恒,“窈窕淑女,君子好述”,否則就沒有民族興旺。當時年輕男女間產生愛慕之情,就以互贈物品表示,一片樹葉,一朵野花,一串獸骨,甚至幾根發絲,都有可能發展成兩性結合的契機。那時男女不可能像當代人這樣浪漫,但男女到了談婚論嫁的程度必然是相愛極深了,隨著社會變化才把贈物演變成彩禮且沿襲至今。
有人認為收彩禮也有合理性一麵:作為男方迎娶女方時對女方家的聘金,有對女方父母感謝養育之恩之情。從孝道上來講,它的存在不為過分,特別是當代年輕女子,同樣受到的是高等教育和有工作負擔,更要為養育培養下一代付出許多艱辛,且條件好的女方家庭其陪嫁價值不會小於男方彩禮,當然也有不同的。“但是過分地注重禮金數量,讓其成為美好婚姻的最大殺手,卻讓人深思,‘這妻子是你買回來的嗎?”,我想此觀念很有道理,偏激掩蓋合情合理必然造成社會誤解,於人於己不無殆害……可無論何種形式的婚姻,結婚總是人生大事。有人說閃婚閃離是年輕人在改變傳統婚姻觀念,我認為很不全麵,說到底,放任閃婚閃離現象發展,後果肯定不利社會安定,損害的是和諧社會氛圍。對“離婚率越來越高是社會進步表現”的說法,我認為太偏激甚至有誤導人的嫌疑。站在社會學的角度或許認為,離婚率越來越高說明社會越來越開放,性格實在合不來那就離,體現了婚姻自由是無可非議的。
其實離婚遠在唐朝就有,楊貴妃就是與李帽離婚後再嫁給原公公李隆基的,但應同時看到,就是唐明皇的道德敗壞、荒淫無恥,才導致唐朝逐漸走向衰敗。當今許多案例顯示,極端自私、過高物欲追求、貪圖享受、不負責任、道德敗壞、搞婚外情、別有用心的第三者插足等,這些屬道德範疇的原因引起的離婚不少,能否從這些現象證實,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忽視道德文明建設,社會就必須買單呢?
如何從戀愛到婚姻平穩過渡,我認為實際該是一次現代版的“桃園結義”過程,傳統的婚姻觀念如同東漢末年的漢獻帝,在勢如破竹的各種起義軍——形形色色的現代婚姻理念強勁衝擊下,最後隻剩下象征性的帝位,但不能小看這空虛的帝位呢,它可是麵永遠的大旗,人們仍會高舉著、維護著,特別是在還沒完全適應全新婚姻理念的大環境下,社會仍需要此精神支柱,否則生活目標就會失去方向,因為傳統婚姻觀畢竟有數千年的曆史淵源,其精粹在於穩定社會和家庭等方麵的作用。這種“桃園結義”的過程要靠“匡扶漢室”的精神指導——“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這是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支柱。此外,社會的正確引導、年輕人圓滿完成自由戀愛過程、健康的婚姻理念、在傳統婚姻觀念中汲取積極營養、雙方父母的積極參與但不是包辦,這些可能也是離不開的客觀因素。
如何維係婚姻長久?這問題很不簡單,我認為維係婚姻長久的根本,應在於紮實的感情基礎,相互信賴和包容的心態,有對社會、家庭高度的責任心,實事求是的消費理念和正確的自我價值認知能力。
個性多元化的時代,究竟何謂“適合社會發展的正確維係婚姻長久的理論、方法”?人們困惑專家也難說清。事實上,社會上總會有很多誘惑不斷產生,外部環境變化對價值觀認知產生差異等因素,使婚姻中產生的矛盾變得格外錯綜複雜,加上個人的思想水平、文化修養、對生活態度定位的差異等,這些問題的出現對家庭穩定的影響不可忽視。所以有人建議有關部門,對維係婚姻已多少年以上的家庭,應給予物質鼓勵和隆重表彰!我想這主意不錯,至少能起到推動全社會樹立維係婚姻長久理念的積極作用……
論壇結束後黃菌博士主動握了我的手說:“謝謝您,作家先生!”我表示感謝。話別從會場出來,看著市行政中心朦朧的輪廓,腦海驀生念頭:今天討論的婚姻現象,或許就像過去這裏還是一片低矮平房荒蕪田野,若幹年後建成高樓大廈一樣,也是社會發展必經的過程,新的健康婚姻理念定會在全社會的不懈努力下,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