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輯 江山美好(1 / 3)

第五輯 江山美好

夏遊蔣巷村

若問蘇南支塘鎮,知者恐不多,因它在地圖上位置很小,人們一時難找,可該鎮蔣巷村的名聲卻不小!因它是江南,乃至全國聞名的農村旅遊示範點。隨民建組織團隊,今夏我們乘車來此遊覽。

上午先到木讀。尚在幼年的印象,是每年清明前後,街頭巷尾常見幾位裹著頭巾,腰圍白底藍碎花自織布圍裙,手挽隻提籃的年輕女子,邊帶股特有濃香款款而行,邊“白蘭花,白蘭花”滿口吳語吃喝。若有人詢問,女子便會主動掀開提籃布巾,見下麵蓋著好多朵潔白的白蘭花正整齊排列在籃中。買一支別在前襟,那一路上就被它渲染得香氣撲鼻,清醒爽目,這白蘭花特有清香確實令人陶醉……若問:“你等從何處來呀?”她們便會齊聲答曰:“蘇州木讀!”

木讀鎮位於蘇州西郊靈岩山麓,這依山而築的古鎮上老宅叢居,曆代名人薈萃,文化底蘊凝重得讓人不能不仰慕。最著名是這嚴家花園,且不說出了嚴家淦這位民國名人,就這大院內建築典雅洞深,文瀚古幽莫測,特色確實耐人尋味。那四季景色分明的後花園也堪稱一絕,時下正是高溫酷暑,可見到花園樹蔭婆婆,滿目靜謐情景你心自然就涼了。遊覽老街時,我詢問一位正在店堂搖扇的老者:“請問老伯,這白蘭花,桅子花何處有賣?”老者眯眼沉吟了半晌答曰:“少哉!少哉!”不知他在說當前季節這些花少哉,還是……

下午赴蔣巷村,當晚夜宿村三星級賓館。

蔣巷村曾是個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窮土惡水,血吸蟲橫行且異常偏僻閉塞的苦地方。經過四十多年艱苦奮鬥,特別是在村書記常德盛的帶領下,在以“農業起家工業發家旅遊旺家”創新發展新思路的指導下,堅持走強村富民、共同富裕的道路,終讓僅3平方公裏範圍,186戶800人口的小村,成為如今全國新農村的發展典範。麵晤常德盛老人,見他微駝腰背滿臉憨厚,笑容安詳質樸,典型的中國農民本色。可在他身後,風雨四十多年的艱苦奮鬥,腳印步步都鏗鏘有力——千畝良田,全靠人工增高1米土壤,灑下汗水的回報是,如今常盛工業園產值逾數十億,成為鄉村經濟發展的有力保fro 600多畝生態園,20多畝農民自留地菜園,是蔣巷村的旅遊旺家風景線!“天不能改,但地一定要換!”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錚錚誓言是咱農民奮鬥的硬目標!

所以這裏沒有浮躁喧囂,唯有務實真幹。“全國文明村”“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國家級農村現代化建設示範村”“中國小康建設十佳紅旗單位”“江蘇省百佳生態村”……大小數百塊獎牌,隨手可觸的業績,啥叫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到此定有貼切感受:座座氣派豪華的別墅,城裏沒幾百萬恐難歸你所有,而蔣巷村戶戶農民均可無償獨居金頂黃瓦小樓一座,150套老年公寓外是綠茵、草坪、彩石、人行道……榜樣在呼喚。“全國農村都像蔣巷村,我們的小康就實現了!”有位中央領導看過這裏後,從內心發出如此感歎。

車子剛停到村委會樓前,在一位年輕女導遊的引領下,我們迫不及待地全程參觀了蔣巷生態園、蔣巷展覽館,還有村民蔬菜園、村民新家園。“喲,這與我當年所在農村的情況相比,可真是天翻地覆了!”看著蔣巷展覽館裏舊農村農民勞動生活的景象,我深有感觸,撫掌歎息。

清晨,從下榻的賓館出來,途經蔣巷村委會辦公大樓,我沿著賓館前那偌大的環湖小道散步。

夏意正濃的湖麵空氣清新靜謐,湖水清澈碧波微蕩,偶有條把卿鯉從水中躍出腦袋,圍咬住蓮荷莖葉做有氧健身運動,弄得水中氣泡畢剝有聲。湖中蓬蓮爭先恐後昂首,粗壯的蓮莖在深埋於湖底淤泥的老藕支撐下做出各種美姿,到處是出水芙蓉盛開的景象。

湖畔被鬱蔥的綠葉包圍。透過密匝的樹蔭,遙見新農村別墅金黃色尖頂時隱時現……心情被新農村夏天早晨的美景激蕩。昨晚在金碧輝煌的賓館會議室,大家興致盎然盡情抒發:“蔣巷村是中國新農村發展的典型,城市要往深層次發展,能不能從中得到啟迪?”凝視這油畫般的景象,我若有所思……驀然聽見鳥兒在樹叢中嘰嘰喳喳,像在提醒我:“回賓館吧,香噴噴的典型農家早餐,還有蔣巷村特有的綠色食品——新鮮鴨蛋、芋芳、水蜜桃和葡萄正等你呢!”

顯亙博物館

此前沒去過錦溪,下午聽帶隊女導遊介紹說:這錦溪就是陳墓鎮。我恍然大悟:當年到省民政廳參加局級幹部培訓,有位年長學友就是該鎮民政助理。巧的是我弟媳也是該鎮人,每年春節帶回的家鄉年糕,口感香軟勃糯,更有自家醃製的鹹魚臘肉,那美味也很難用語言表達:“哇!這陳墓鎮真是個好地方啊!”

坐進這條滿眼澤國的小遊船裏,我目不轉睛。發現這是條兩頭翹中間凹、船底較窄、船艙上麵搭頂烏篷便於遮陽防雨的混底船,我不禁警覺,清楚站在這種船上不能隨意走動,否則船身易側,嚴重的還會導致人仰船翻。

當年我下鄉插隊不久就發生了一次意外——數千斤好口糧傾刻沉人河底,而船上的人見之全束手無策,否則全要落水。現在小倉裏坐了8位遊人,我是有點擔心,可見年輕船娘神態若定稽漿劃動,小船也很平穩地向五保湖中晃悠,才心平許多。聽著身邊流水嘩嘩,遠眺古鎮(綽綽憧影)思緒聯翩,對這有2500年曆史的古鎮,居然大有自來熟的感覺。

烏篷船左右晃動,我探出半身暇顧周圍風景,小船繞過陳妃水家後,水平線呈現一片新建的休閑別墅,遊船向幽古內河河道漸近……經過大家輪番蠱惑,船娘雖不好意思靦腆一陣子,但還是鼓起勇氣,麵對燦爛斜陽,蕩漾波濤,唱起本地民調:“四月裏來蘭花香,水映春曙照泥鄉,姑娘小夥……”歌聲(涓涓)綿綿,餘音耳邊回蕩,遙見許多小船穿梭如織,穿過一座石彎橋洞。“前麵就是古鎮老街了!”接過我們給的小費的船娘滿臉喜悅對我們說。見河道狹長,水流略顯湍急,遊船慢慢駛人古鎮老街中心水域。抬眼細窺夕陽斜照河道兩旁,街上房屋都呈木構造型,明清建築特色顯著,窄窄的石板路逸通蜿蜒、彎曲遷回。但街上人煙稀少環境靜謐從容,明代痕跡濃鬱的河畔,長長木柵欄上掛滿醒目的“茶”字黃旗……

“河道(駁岸牆屏)已有800多年曆史,剛才看到的那座蓮池禪院,曆史也很悠久呢。”船娘邊搖邊詳細介紹。聽罷此言,手摸近在咫尺的石墩駁岸,挨挨拴船圓孔,回眸遠見那塊“蓮池禪院”的匾額,此刻在夕暉下閃出金燦光澤。“蓮池禪院”乃著名書法家啟功行書,後麵是座明黃色寺院。“這小小的錦溪鎮,唐宋以來遺跡竟隨處可見,古典氣息蠻濃嘛!”讓人不由心生此念……

與年輕船娘告別,小心翼翼魚貫登岸,經過石階碼頭慢慢齲行老街,環顧這貌不起眼的小鎮,發現其實規模不小——沿古河道兩岸而築的老街,牽牽拉拉的道路也有好幾裏長呢,沿街壁弄拐彎角處,不經意地出現不少大小園圃,團簇花草竹林風景也蠻吸引遊人眼球,每隔幾戶民宅便有幾家商店毗鄰,茶館、古玩、舊貨、本地特產、食品、畫廊、書店,這些大抵雷同的旅遊景點很多。與眾不同的特點是,未走幾步路就能見到一塊招牌提示:“前麵是……博物館!”且一個接著一個。停步細查導遊指南:“喲!美術館、紫砂館、磚瓦館、金石人家、千壺館,還有流動館、名人館、文革館,加之文昌閣等,還真不少!”且這些供遊人觀展場館,全分布在小鎮兩條石板路旁……“名堂真不少哪!”我們麵麵相覷感慨不已!

好奇心促使我走進一家名叫“民間博物館”的院子,見這幢老辦公樓模樣的房子共四層,麵積不少於一千平方米。弄清這是座百姓個人自籌的博物館,我很驚訝。雖聽說在歐洲私人辦博物館現象極其普遍,譬如許多歐共體國家,平均500人左右就擁有一家私人博物館,內容五花八門,有人別出心裁搞了個馬桶博物館,結果參觀者也絡繹不絕……可在國內,特別是在這小小錦溪鎮上,竟也有如此規模較大、名目繁多的私人博物館真令人不可思議。帶著疑惑心態參觀,發現上下十幾個房間堆滿了物品,文物小到鍋碗瓢盆、文具墨盒、大龍郵票、古今錢幣、各種泛黃紙片,大到各朝代祭祀法器、古瓷陶罐、各曆史時期青銅器皿、各類名貴木質中外款式家具、曆代名人字畫、形狀各異的老式鍾表,另加上我熟悉的小人書、洋片、年畫、畫冊、扇麵,還有未成年者不宜看的春宮圖畫、實物等,東西繁多,種類五花八門……

收集於民間的物品,包括唐宋元明清及民國時期的珍貴物品,少說有上萬件,而代表南方文化特色的實物為多數,我想每件文物,哪怕最細小的物品背後,必有神奇甚至催人淚下的故事……

讓我最感興趣,並讓人必然觀瞻的,是高懸於三樓朝南牆麵上的那兩塊木質條幅及中間懸掛的一塊木質匾額。這些呈古銅色的木板上,分別刻有幾行飄逸瀟灑、筆鋒遒力的燙金行書,視其含蓄嫻熟筆勢,讓人頓染儒士風雅。看清落款方知,那近丈高的一幅條幅,乃台灣原國民黨裝甲兵上將蔣經國先生親書對聯,而另一塊氣勢磅礴的木匾額上刻的,是中共陸軍上將遲浩田先生的墨寶……

記得在兩岸對峙時期,他倆分別任過國共兩黨武裝首長,在那更遙遠的戰爭年代,兩位曾在戰場上躍馬馳騁兵戎相見過。可今瞻兩曉將墨寶,字間無半點鏗鏘氣勢,卻蘊含企盼統一、血濃於水的同胞情誼。

識時務者為俊傑,和平統一的潮流使兩岸老英雄所見略同!如此豐富多彩的民間博物館,見罷讓人耳目一新,物主能收集到如此繁多、內容完整的文物,可謂煞費心機、耗資不菲。然僅憑其良苦用心,就是對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不小貢獻,為子孫後代做了件意義深遠的善事!為此我想:這些私人博物館雖還不能算頂級,但也是不可多得的地方影響名片!

都市之外

浙西山村過去極其偏僻,戶戶出門便是無垠的竹林和蜿蜒陡峭的小路。可如今家家都是小別墅——說小其實不然,上下四層,大小房間幾十個,麵積起碼幾百平方米,外加別墅周圍的偌大空地,真是一座大莊園也。後來知道這些別墅屋基地大都是原來的自留地,所以家裏人口多的沾大光。

上午出省界不久,旅遊車進人浙西山區,因道路越來越窄所以旅遊車越換越小,直到“車到山前疑無路,竹林深處有人家”,此行的目的地終於到了。

下車舒展四肢同時目不暇接,見右邊竹梢層疊摩衝雲霄,竹海沿路曲徑,宛伸向前見不到頭。其實這裏山不高,可今天天氣陰霆還不時灑點小雨,所以雖近中午還看不清遠山頂峰,視線全被眼前朦朧神秘的綠色遮蔽,唯感環境如氧吧清新靜謐。

左邊就是安排下榻所在的莊院,擦刮怪亮的不鏽鋼大門裏麵是座黃瓦白牆、灰瓷磚、四層落地式門窗的主樓,陽台寬敞,兩邊裙樓對稱,後麵另有一排兩層樓房。

莊院連水泥庭院足有上千平方米!“歡迎你們來我家!”男主人笑容可掬地從屋裏迎來,後麵還跟了三條搖頭擺尾的大黃狗。或許早習慣這歡迎場景,那兩條健壯的母狗對任何人都不狂吠,“客人是咱衣食父母!”這理念連狗也拎得蠻清。

可發現土狗對外來同類異種態度絕然不同,特別是那條公狗尤為突出。

隔壁院裏停輛掛上海牌照的名車,還帶了一條毛發華麗的牧羊犬和一條模樣乖巧的貴賓犬,見它倆正對小主人擺尾求寵,雖這不速同類對其妻妾無任何作為,甚至沒半點獻媚信息,可強烈的領地意識使公狗焦慮不安竄進竄出,毗牙咧嘴不停咆哮,兩母狗也不停汪汪表態聲援。可來自大都市的名犬除偶爾吠叫作點回應外,對這些“土八路”不屑一顧……

隨男主人進來細看院子全貌,“像是新落成不久的樓房嘛!”我立刻詢問。

“是的是的,確是前年剛建好的房子!”主人笑著印證,“花了一百多萬!”環顧四周一圈他嘖嘖地說。“請問你們是從哪邊過來的?”聽到有人在頭頂突然詢問,抬頭見第四層樓大陽台上探出幾個男女腦袋。

“昨天下午來的那批上海遊客!”主人立刻介紹,那群人也朝我們頻頻點頭以示友好。

原認為隻接待我們九人,可主人說:“哪裏,我家裏有通鋪,三人間,雙人間,還有單間,可同時接待三十幾人。咱這村子三百多戶人家,現在全是農家樂莊院,去年成立了農家樂產業協會!”

我恍然大悟。難怪車子進人這山間公路,沿途驚見錯落有致的竹林裏的建築,全是幢幢華麗別墅,牽拉綽約前後有數十裏長。“我們的優勢是低價、低碳、環保!”主人不失時機地宣傳農家樂旅遊特色:“今年幾乎天天客滿,把人忙得團團轉!”模樣調悅的中年人表情有喜似愁,對此我們極其理解。農家樂旅遊接待全靠自己勤勞的雙手,但夫妻倆每天要安排這麼多客人的衣食住行,確實是件很不易的事。

“每天早上5點起床要忙到半夜三更,客人走了,就要立刻洗滌收拾,幹幹淨淨接待下批客人,忙啊!”老板娘抽空當訴說,模樣蠻像祥林嫂,我們唯有嘖嘖表示理解。廚房隔壁是間棋牌室,內有幾桌牌客正在盡興,此時院外又稀稀落落進來許多人,細打聽這些人,原來是一批昨天來的無錫客人。

“今天是星期六,在縣裏讀高一的我女兒昨晚回來幫忙了!”聽中年人說,果見有位小姑娘在往灶膛塞木柴。這農村的兩眼火灶讓我憶起插隊的日子,“好像沒聞到豬糞味!”此言一出眾人大笑:“還是啥時代的事喲!”可對此我記憶猶新。

在客堂大皮沙發坐定環視,見四周牆麵上農家特有吉祥物盡有,地麵鋪著雪白大地磚,沙發前擺著新的卡拉OK自動選唱音響,五十四寸平板彩電,這些,使我想到當年農民家裏掛的有線廣播喇叭。“改革開放了幾十年,雖是山區農村,可信息化時代,物質條件跟城裏沒太大區別,但也有城市不具備的……”

現實與主人的自信毫無懸念。此處農民致富,靠的就是信息與靈感,這樣的小山村在咱中國農村可說鋪天撒地。可雖極偏僻卻超前開辟農家樂旅遊,巧妙利用自身自然條件優勢打張調整都市人精神的牌,使處於高壓環境的都市人,到此感覺心靈徹底釋放,“啊!可真安靜啊!”來者個個讚歎不已。

農民由此發財致富,否則仍是“貧窮”兩字。

弄清他倆竟有三個女兒,“老大、老二分別在上海、杭州讀大學,小女兒也讀高一了!”指著正在忙碌的小女兒母親舒展眉眼。“哇,兩個在讀名牌大學,不容易,不容易!”眼盯中年漢子麵孔我豎起大拇指。但問他年收人多少,這瘦精漢子峨牙笑笑默不作聲,因老婆正朝他瞪眼睛……

開午飯時刻,“農家樂中晚餐九菜一湯,原料自產自銷,雞鴨魚肉山珍蔬菜,全是自家菜園和竹林產物,如假包退!”主人上菜時詼諧介紹。看看色香味俱擺滿桌子真正吊人胃口,眼掃偌大餐廳:“哇,滿滿當當五桌人呢!”在南腔北調中大家獻籌交錯,沒多時便酒足飯飽。

飯後稍憩出院漫遊,方向是來時所見的農貿市場,遠見這地方篷棚接踵,人頭攢動,熙熙攘攘,生意確實紅火,“山區市場定有不同!”心靈感應非看不可,於是付諸行動。可這一路東張西望竟走了幾小時,雖隨意但覺到處景色不錯:山野大坪茶樹鬱鬱蔥蔥,層疊竹林裏雞鴨成群,遠處山巒霧氣蒙蒙,差異不大的土狗在行人稀少的小路出沒,到處是一片農家恬靜景色。路邊不時出現擺滿山貨的小攤,於是詢價掌握行情,特別對關注的東西要貨比三家。

路邊蜿蜒小溪澈泉頓駐,人在水邊倒映似逸。“請問你洗啥呢?”見一位遊客模樣的婦女蹲在水塘邊洗著綠色植物,我好奇詢問。“哦,洗野生葬菜呢,這東西路邊隨時可取!”女子操著濃濃的無錫口音回應。“三春戴莽花,桃李羞繁華!”我倏然想到顧祿的《清嘉錄》,野生莽菜乃吳地之物。可眼下初秋時令,哪來此鮮嫩野菜?不由將信將疑,“不信?細看看腳下就清楚了!”女子抬頭笑吟吟地說。大家連忙弓腰尋找,“哎,這邊真有呢!”指著路邊泥裏的一簇盎然莽菜,我喜出望外,“采莽竹山下,疑至三月三,星移日光在,四季無變換!”隨口即興小詩一首。

路邊小山坡旁一座古色古香的竹亭引起了大家注意,走近一看雖極簡陋,其實非同尋常。旁邊石碑文字介紹這是座春秋時期製茶的作坊,數千年流傳曆代文人騷客吟詩品茶,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典故,鑒證此地製茶曆史悠久。

從厚簧般的竹枝竹葉墩上逸延過去,發現亭邊有段陡峭攀岩直衝山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的石碑告知遊人,史上此處曾發生一次影響深遠的事件,但我沒攀上去考證,因此刻下起瀝瀝小雨,而我們沒帶雨具,聽來往行人說:“離市場還有裏把路!”可雨卻下個不停,隻能就近在農家大院暫避。

別墅外形一致,可進去方知大相徑庭。特別是院中的一張乒乓桌,兩張硬木秋千搖椅引起了我們的興趣!進去東瞻西眺,見幾大間屋坐滿麻客,仔細看看,居然是清一色老頭老太。“來四天了!”有位戴老花眼鏡的老太對我說,聽口音還是岡鄉。

“寂靜,確實寂靜!”她很感慨,“胡了!”對麵一位老頭忽然喜滋滋大喊。“是個安心休養的好地方,且價格很便宜!”老人們邊和牌邊議論,“反正沒事,住住,住住!”最後全如此說。

雨不停,我們卻興致盎然地打起了乒乓車輪戰。“好多年沒這樣打過乒乓了!”曾是校乒乓隊主力的這位女生說,要知道此言穿越了整整四十五年!

逛完市場,天暗了雨又越下越大,我們分乘兩輛小麵包車滿載而歸。

“遠離城市喧囂,回歸自然,到這裏確能放鬆解壓!”晚飯時,隔壁桌上一位年輕女子主動過來和我碰杯。相互攀談得知,他們是群來自上海的高級白領。

“平常工作壓力太大,每晚都要到十一二點才能下班!”那位胖小夥擁著漂亮妻子對我說。“這兩天簡直太放鬆太舒服了!”這幫精英們邊大吃大喝邊放肆宣泄。我旁敲試探:“壓力雖大可收人不菲嘛,年薪有十幾萬……”

話沒說完他們全啞然失笑,我莫名其妙。“你說的這收人一個月差不多!”胖小夥笑著對我說。這下我傻了眼!“老先生我敬你一杯!”另一位時尚女子笑著打斷我的思緒。

“明天下午回去,先去看看咱可愛的小寶貝和爸媽!”漂亮妻子眼露眷念目光(嬌嘎嘎)對胖小夥說,丈夫鄭重其事地點點頭。“看看,一定要去看看!”其他人也紛紛附和。“我兒子三歲了,可屈指數起來和我見麵不超過十次!”小夥紅著眼對我說,妻子已泣不成聲,邊掏手絹邊說:“明天一定要去看看他!”說完舉杯呷口甜澀的紹興老酒。

我極其驚訝:“這些白領年收人都在七位數以上,可錢掙得再多,這親情……”由此糾結。“競爭太激烈,但不競爭,怎能立足國際接軌行業前列!”聽對麵一位中年人醉醇醇自言自語……“來,大家共進一杯,回去繼續幹!”聽時尚年輕女子提議我也舉杯附和:“對,回去大家全好好幹!”說完一飲而盡……臨別方知這些人都是上海某家大保險公司的高層主管,每人都帶數百員工團隊!

農家樂的目的是休閑放鬆借此調整心態,所以男主人說附近的旅遊景點有專車接送時,我們婉言謝絕:“還是隨意走走吧!”

第二天早餐後就往山穀漫遊。密密匝匝的竹林中間有條亂石壓平的山路,天氣似要轉晴但仍凝雲重重,三三兩兩邊閑聊邊在林中轉悠,發現每棵剛直粗壯的竹身上都刻有不同記號。“各人的竹子,所以記號不同!”此言從回來經過的首家農家樂莊主那裏得到應驗。

“分竹到戶,這是唯一的區別辦法!”他笑吟吟對我們解釋。這位胖男主人原是中學教師,“去年留職停薪,如今專門打理這份產業!”他指著身後一幢氣派的大樓充滿信心地自我介紹。一打聽,這幢樓也是去年才竣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