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在政事方麵,二哥和八弟都能幫著胤禛,胤禛就不想耽誤胤祥了。
因為胤禛一直都知道,胤祥一生當中最大的願望就是跟能當大將軍,而不是困守在京城當中,老十四也一樣,隻不過老十四前世無論如何是完成了他的這個夢想了,而十三呢,卻沒有。
所以今生胤禛希望自己的十三弟也能英姿颯爽的去做他的將軍,隻不過蒙古這邊已經被四四連同老八連拉帶打弄的差不多了,這哥兩呢,聽到了四四的想法之後,跟在大阿哥的後麵開始練起了水軍,而且他們也發現了皇上手中有一些相當不錯的人,就是胤禛培養的特種部隊。
經過了這五年的培養,胤禛手上這樣的人也不過才有一千人,而十三十四的眼光極好,他們一上來就要走了一半,弄得胤禛心疼不已,不過看在這兩個弟弟的份上,也就咬牙答應了。
軍事上、政事上,胤禛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在人才儲備方麵四四也不敢馬虎,這是關係到今後發展的大事,所以胤禛一登基,就下令給了十年的時間來改造科舉,當時四四就下詔八股十年後正式取消,在這十年當中,八股取士和四四所規定的科目的取士同樣都在進行著,就是為了給所有的人一個適應的時間。
科舉就是一根大棒,他指揮到了哪裏,學生就學到哪裏,當然了士子們肯定是要有意見的,隻不過這個時候康熙出麵絕對支持胤禛,這是四四登基那一年麵對的最大困難,當時還有一些暗中勢力再挑撥,隻不過都被壓了下來。
當時胤禩也想有所動作,畢竟士林不是那麼好得罪的,可是胤禛找上了胤禩,用了救命之恩的說法,讓胤禩免了行動,結果這以後呢,胤禩就再也沒有機會了。因為很簡單,從第二年開始,胤禛的改革就逐漸的深入起來,大清的變化所有的人都能看在眼裏,等到五年的時候,胤禛已經是百姓心中的明君了。
現在十年到了,所以今年的科舉是全新的形勢,同時胤禛也明白隨著部分的設立,官員的數量肯定是要增加的,這些年當中也設立了不少的專門學校,水利方麵的、財政方麵等等。這十年當中,因為財政的增加,胤禛開始在一部分省實行了三年的免費教育,這讓胤禛的名聲更好了許多。
關於八旗的改革,胤禛的海外生意讓所有的旗人都有興趣,可是要加入也成,必須放棄原本享有的旗人待遇,八旗是滿洲的根本,這一點胤禛也是知道的,可是如果旗人不斷擴大,全部都要由政府養著,總有一天是不成的,所以每家現在開始隻能養一個,同時皇帝開始交稅了。
皇帝名下的皇莊還有很多方麵都開始收稅,也規定了臣子們免稅的田畝數,士子當中也免除了相當的一部分特權,這些都是在後麵五年開始完成的,因為有了前麵五年的積累,胤禛才敢做這樣大刀闊斧的行動,康熙知道這些都是為了大清著想,也點頭同意了。
皇室當中的所有阿哥們也是被胤禛一樣說服,有了他們的同意,這些行動起來就容易的多了,至於頭發方麵,胤禛放開了,願意留頭的就留頭,願意剃發他也不幹涉。
不過隻有一條,凡是家中有妻子女兒裹小腳的,一概不錄用,就是升官也先選用其他人。
這一點胤禛是在暗中進行的,雖然沒有明說,可是底下的風聲卻是人人都聽說了。
沒有人不讓你裹腳,隻不過你家要是有人裹腳了,肯定會影響家族中人的仕途,結果不到五年的時間,好像裹腳的風氣就得到了遏製,而這個時候四四又發布了一道命令,八大胡同中人是一定要裹腳的,然後又是五年下來,裹腳已經和賤籍聯係到了一起,這樣是徹底的改變了風氣。
至少城市當中已經沒有人在會裹腳了,鄉村方麵,胤禛也開始讓人宣傳,逐漸的讓所有的人都改變了看法。
對於科舉方麵,凡是從事於水利等需要專業性強的官職,這些官員一定要進去進修的,為了讓士子們收心,科舉也變成了兩年一考,同時分了若幹的科目,十年下來,這些改革已經深入了人心。
胤禛很明白,事情有的時候不能著急去做,經過了十年的努力,胤禛終於能說一句話了,那就是大清現在有足夠的力量開始走出去,他也可以實現對於幾個兄弟的承諾了,他們可以在大清之外得到他們想要的,前提隻有一個他們本人必須在大清辛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