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乾坤印
這是一塊紅黃相間,色澤盈潤,密布雞血色旋紋,細膩的紋理如同樹木年輪一樣的奇石。它大約一尺見方,透著曆史的滄桑餘味,被雕刻成印章模樣,卻又像極了一個方形匣子。與其說它是印,倒不如說它是璽更貼切,隻不過材質並非是美玉,但卻勝似美玉。
細審之下,我爺爺發現這塊奇石當腰一周遺留下隱秘的接縫,不仔細看還真的很難捕捉到那點蛛絲馬跡。這方印似乎是由兩塊石頭拚接在一起的。但以我爺爺出身石匠世家,對石頭有著與生俱來的精準直覺來判斷,這方印應該是由一整塊石頭精雕細刻而成,而且我爺爺捧著這方印在手,感覺沒有想象中那麼重,想必是這塊奇石曾被古代某位天馬行空的能工巧匠先切割開來,將裏麵掏空後設置了極其巧妙的機關,同時放入需要保存的貴重物品,再把切開的兩塊石頭仔細拚對起來,以達到完美無瑕的境界。
我爺爺碰到名貴的石頭,就像蚊子見了血一樣,不琢磨透了是決不肯死心的。他慧眼識珠,僅憑經驗立馬就看出這是一塊古Q州特產的稀有紅絲石。由這種石頭做成的紅絲硯,在宋代以前的各類硯譜中常被評為“百硯之首”,其在文人騷客們中間也吸納了無數擁躉。而紅絲印(璽)更是不可多得的寶物。
且看這奇石的造型、雕工以及色澤,我爺爺猜測雕刻出這樣一方精美紅絲印的毛料極有可能是采自老山(Q市名山,盛產上等紅絲石)頂峰的老坑洞中。由於紅絲石極其名貴,經過曆朝曆代的過度開采,資源近乎枯竭。宋朝以後,紅絲硯在文房藝術品中的獨尊地位逐漸被端、歙、洮河與澄泥四大名硯所取代。但是如果有緣能收藏到一塊古代名流逸士用過的正宗紅絲硯和紅絲印,那便是無價之寶!
這方紅絲印的印紐是一隻栩栩如生的鳳凰,方印頂部切割出一個圓圈,鳳凰就立在圓圈中間,仿佛印紐是可以活動的。圓圈四周又線刻八卦符號,紅絲印的下半部浮雕一條盤龍,鳳凰居高臨下,睥睨寰宇,神龍昂首向上,怒衝雲霄,龍飛鳳舞,呈爭鬥之勢。
乾為天,坤為地,這紅絲印分明就是個“乾坤印”。都說天龍地鳳是絕配,可偏偏鳳紐在上,龍雕在下,天地倒懸,這實在讓人有些看不懂了。想必這寶印身上暗藏某些秘密……再看寶印中間接縫處雕刻著一個火柴盒大小的詭異圖案,圖案中的人物造型也十分古怪,乍一看頗似一尊佛像,但仔細觀察好像又融入了一些道教的元素。
這尊石像有兩顆頭,四條手臂,並且共用一個軀幹,衣服線條細膩流暢,緊緊貼在身上,好像是剛從水裏出來似的,這不禁讓人聯想到佛像雕刻藝術領域最為神秘的“曹衣出水”式技法。但見它頭頂雲髻,腳踩蓮花,背屏上還刻著散花奏樂的飛天,這些元素的確符合佛教造像的基本特征,它的佛像身份似乎不容置疑。可是它左邊那個腦袋戴著一個刻滿饕餮紋的麵具,顯得猙獰可怖,左邊的兩條手臂,一隻手握著一把寶劍,另一隻手托著一個形如司南的東西,盤麵上還刻著八卦符號,那應該是一件風水道士使用的某種古老的羅經(羅盤)。因為真正意義上的羅經大概是在宋代才成形,這個也許隻是羅經的雛形產物。麵具和寶劍都透著青銅質感,仿佛迎麵撲來一股冰冷肅殺之氣。而右邊那個腦袋雖然麵容溫和,但是眉宇間卻英氣勃發,果決無畏,右邊的兩條手臂,一隻手握著一把彎月寶刀,似乎是某個古老的少數民族使用的兵器。另一隻手拿著一卷木簡書,主人正聚精會神閱覽,微作沉思狀,風流睿智,一派儒將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