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黃河中下遊泛濫成災,商族人不得不經常遷徙,到第十八任君主南庚(子姓,商王沃甲之子,商王祖丁之弟,商王朝王位繼承方式是兄終弟及,帶有明顯的東夷特色)在位時將國都遷至奄。商奄之地起初在Q州,到第十九任君主陽甲在位時遷往曲阜。直到第二十任君主盤庚繼位後才把都城遷往殷(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這一時期,在古Q州境內還有另一個強大的夏朝方國季荝氏(居昌樂營丘)。
夏朝末年,夏桀殘暴不仁,寵幸東夷族有施氏(方國在今山東滕州境內)首領之女妹喜(喜姓),隻顧享樂。商湯在伊尹輔佐下建都於亳(在今河南商丘),勵精圖治,以圖夏政,經鳴條之戰大勝滅夏。由此,商族人入主中原,為絢麗多彩的華夏文明錦上添花,逐步走向鼎盛……
商朝時,古Q州一帶活躍著一支強大的部族逄伯陵氏(先封在濰坊臨朐,後居昌樂營丘,一說逄者,薑也,炎帝後裔。一說逄伯陵即逢伯陵,為神箭手後羿徒弟逢蒙的後代),後來逄伯陵氏被蒲姑氏取代,再後來蒲姑氏又被紀國(在今壽光紀台鎮)取代。
入主中原後的商族人變得奢侈腐化,毫無鬥誌,經過中原文明幾百年的同化,他們與遠在東方的夷族同胞之間漸漸產生了隔閡。到了商末,殷紂王帝辛驕奢淫逸,酒池肉林,又有紅顏禍水妲己獻媚主上,禍亂朝綱,致使搖搖欲墜的商王朝連年對東夷大動幹戈,民不聊生。西方的周族人趁機崛起,周文王、周武王在薑子牙輔佐下勵精圖治,經牧野之戰大勝滅商,從而奠定周朝八百年空前絕後之基業。
新王朝的主人論功行賞,封土裂疆,出生於東海之濱(在今山東日照境內,《尚書?禹貢》記載:“海岱惟Q州”,西起泰山,東至大海都是東夷的領地)的薑尚厥功甚偉,被封在美麗富饒的齊地,是為第一代齊侯(齊太公)。薑尚率軍先後征服忠於殷商的強大的東夷土著萊夷和紀國,並“因其俗,簡其禮”,順時而動,因地製宜,最終平定東夷的大部分土地,建立起偉大的齊國。
到了周成王時期,周朝大舉東征,又平定了剩餘的一部分東夷土地,東夷土著被迫離開家園,流離失所,有的說法是他們遷徙到了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成為鮮卑族和高麗棒子的祖先之一(存疑,不過鮮卑族和東夷族的子民都善於騎射,而且他們的皮膚都很白,祭祀、喪葬、生活等方麵的風俗習慣也大同小異。如今韓國人無恥地將孔子奉為祖宗,莫非……),有的說法是他們逃到了日本列島和台灣島,成為大和民族和部分台灣土著的祖先之一(存疑)。
又經過幾百年的春秋爭霸以及戰國爭雄之後,東夷族徹底融入華夏族,像空氣一樣看不見摸不著,但是他們並沒有消失,我們仍能呼吸、感觸到那個偉大部族的一絲血脈之氣。他們的傳奇曆史令我們心馳神往、熱血沸騰……
在齊魯大地上,像公輸般一樣繼承了東夷人高超的手工技藝的能工巧匠可謂數不勝數。那些風餐露宿的先賢們在名山大川間跋涉,在街道巷陌中穿梭,為各種宗教、園林、陵墓、城防藝術默默貢獻出智慧結晶,留下一件件曠世傑作,特別是北魏、北齊和隋唐時期的一批摩崖石窟造像堪稱巧奪天工,萬古長青。童氏家族曾是那些古老技藝最忠誠最堅定的守護者,而那不僅僅是故事,還包含著一段綿延不絕的不應被遺忘的曆史與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