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太一生水(1 / 2)

青雲宗,外門,靈穀苑。

“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天地複相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複相輔也,是以成陰陽……”

一卷道經讀完,李恪眼中閃過一絲無奈,喃喃道:

“太一生水訣,真是讓人沒脾氣啊!五行道法,總有個相生相克,這太一生水卻以水為道,以水為基,水先天地生,倒也符合我的水行體質,可上麵沒有運氣法門,直接就把水安在了天地之前,未免太過難為人了!行之無用,棄之可惜,唉!”

把手中頗顯破爛的竹簡收起,李恪拎起身邊的水桶開始完成今天的功課,澆水。

李恪是這青雲宗的外門弟子,上山七年,功力從白丁一個掙紮到了旋照後期,雖說水行體質的人修行普遍偏慢,可七年還未跨過第一個大境界,隻能說李恪的水行體質格外純粹了!

八歲得以拜入七大道門之一的青雲宗,李恪也曾幻想過高來高去,移山填海,長生久視。

可道不隨心意,當年的靈眸童子如今已是翩翩少年,在外門的地位卻是拉不住地緩緩下滑,最切身的體會就是從童學苑“發配”到了靈穀苑。

青雲宗例,新入門弟子低於十四歲者,入童學苑識字讀書,教以道經雜學。

道經是修士根本,雜學則是讓弟子通人道,不至於以後下了山變白癡。

道經雜學有了一定基礎以後,按各人體質傳授修行功法,但並不限製種類,一個火行非得學水行功法,傳功長老那是半點兒意見也沒。

道法自然,隻要遵循宗內規矩,自己的路自己把握,宗門師長隻會建議提點,卻不會強迫幹預。

李恪出身農家,家道衰敗帶給他的磨難讓他格外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自然是長老們說什麼是什麼!

最後,李恪的水行體質選擇了最基礎普通的《小雲雨訣》。

事實證明,小雲雨訣不愧於它的普通之名,合上李恪的水行體質,七年苦修,直接把李恪修到了種地的靈穀苑!

最讓人無語的是,《小雲雨訣》的最大作用施布一小片雲雨需要到心動期才能施展,也就是說李恪身為一個水行修士,修習小雲雨訣,在澆灌靈穀時卻需要自己用木桶提水澆灌。

每每想及此處,李恪不由得感慨萬千,真是到了修仙大派裏都不忘繼承祖業啊!

雖然七年時間裏李恪的修為增長不盡如人意,可至少已經是把青雲宗的外門給混熟了。

何處能接點兒小活兒,何處有劃算的小攤兒,哪些長老不好打交道,哪個執事比較好說話。

李恪通過各種路子打聽求教,怎麼才能讓修行速度加快,到如今,雖然沒有什麼大的成效,可也算是模模糊糊有了點兒思路。

青雲宗是修道大宗,天下七大正宗道門之一,像那些血祭煉魂的魔道方法是想也不要想了。

最靠譜的幾個方法是高級功法,師長指點,丹藥,還有就是靈氣。

外門屬於半放養模式,想要好的師長指點,隻能進入內門,可修為不夠又怎麼可能進入內門,所以此路不通。

丹藥屬於傳說性質,師長還能偶爾得見,丹藥就隻能聽說了,此路也是不通。

靈氣的形式有很多,靈穀靈藥靈石,這些都是蘊含靈氣的東西。

可靈穀所含靈氣太少,飽食一頓也就能讓靈氣運轉舒暢一些,意義不大。

靈藥年份低的和靈穀沒太大區別,年份高的不光價格昂貴,而且不會煉丹用來也是浪費。

至於最後的高級功法,倒是相對簡單些,李恪也時常購買一些。

沒錯,是一些!

不光有《無上混元經》這樣的聽起來很厲害的功法,還有一些名滿天下的經典,像《黃庭經》《南華經》。

這些道經任誰也說不出什麼不好來,可李恪不管真的假的通通讀了以後,隻能安慰自己,多讀道經總歸會有好處的!

當失望的次數多了,李恪反而看開了,這修行之事盡人事,聽天命,強求也強求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