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太一生水(2 / 2)

自己多讀寫道書,以後就算在青雲宗混不下去了,指不定還能下山考個秀才呢。

所以李恪就一邊在道經裏尋找提升修為的方法,一邊品讀比較,提升修為的方法沒找到,道經裏的文心道理卻是掌握不少。

前一段時間,李恪在經常光顧的雜貨鋪子裏發現了一卷《太一生水》,立意非常奇特,把水當作了先天地生的根本。

別的道經裏一般以氣為本,或直接以玄之又玄的道為本。

雖然也有上善若水的道理,可把五行之一的水抬到和道相近的位置還真是罕見。

這卷太一生水隻是一卷經義,並沒有修行法門。

所以雖然看起來是年頭不小的古簡,卻也價格有限,李恪便順手買了下來。

由於和自己屬性相合,立意又很獨特,所以李恪時常把這卷太一生水拿出來誦讀。

經文本身並不複雜,可當李恪每每讀完都覺得不能理解,實在想不通水怎麼可能先天地生。

要是使用道,氣,一,玄這一類的飄渺之物指代,或許李恪會更容易接受些。

這書中卻是用水這一具象之物起意,必定有其根據,可具體是作何解,李恪隻能一遍又一遍地研讀揣測。

把水能聯係到的東西都擴大誇張,可還是想不通水何德何能被經書作者如此推崇。

想不通不要緊,李恪強迫自己相信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的道理。

把這卷太一生水直接帶在身上,一有空閑就思索揣摩。

由於經卷本身並沒有名字和撰寫人的信息,李恪還特意起名曰《太一生水》。

後來一想這名字總覺得缺點兒什麼,便在後麵加了一個訣字,《太一生水訣》。

這樣看起來舒服多了,當然,這主要是看起來像一部很厲害的功法了!

《小雲雨訣》就算渣到不行,那也是真正的修仙法門。

練到旋照後期雖然不能施雲布雨,強身健體卻還勉強能夠做到。

旋照者,明心見性,旋破虛惘,如燈照物。

這一境界,真氣初生,明了自身,放在俗世那也算得上一二流高手了。

李恪拎著水桶在十畝靈穀田間來回穿梭,足足擺弄了三個多時辰,總算是把活幹完。

這片下等靈田是宗內所有,所產出的靈穀自然和李恪沒甚幹係。

一般若是侍弄得當,每畝靈田三月可產靈穀千斤,合一塊靈石。

這十畝靈田每年九個月可用,也就是三萬斤靈穀,三十塊兒靈石,李恪的報酬是其十分之一,一年三塊。

便是這三塊靈石也是這兩年才有的好日子。

在童學苑時,修行剛剛起步,侍弄一兩畝的氣力都勉強,其他的也不會有什麼好報酬的活計。

幸好宗內每人每年賜下兩塊靈石以作用度,沒什麼大的花銷的話,卻是綽綽有餘。

現在的李恪算是掛名靈穀苑冊下了,可以專心種地讀書,至少不用為生計擔憂。

一年五塊靈石去除吃穿兩塊,購書兩塊,剩下一塊放在身上也算是小有餘財了。

青雲宗外門雖然比不得內門仙家氣象,卻也不容小覷。

連綿的建築群依山起伏,山穀間靈田隱現,飛瀑溪流自然不少。

李恪的住處便在一溪流旁,半石半木,說不上雅致,卻能遮風擋雨。

這是靈穀苑弟子的福利,隻要沒有外遷他苑或進入內門,李恪便能一直使用。

屋子隻有一間,其中空間卻是不小。

李恪回到住處,把木桶水瓢放在門後,便到床邊的櫃子裏找些吃食。

人言修仙問道,餐風飲露。

或許真有這般人物,李恪自己反正沒有見過。

童學苑的傳功長老,修為已是靈寂後期。

可李恪不止一次的見過他的胡子上沾著米粒兒。

所以,身為修仙之人,李恪啃著大餅那是半點兒想法也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