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這是典型的不誠信經營,當然,它也因此失去了人心,失去了市場,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在美國,中國學生以勤奮和優秀而著稱,曾經一度成為美國各名校最歡迎的留學生群體。然而最近,卻有一些學校和教授聲稱,他們再也不願意招收中國的留學生了。理由非常簡單——中國留學生不誠信。因為某些中國留學生拿著讀學位的獎學金到了美國後,不是全心讀書,而是一邊找工作一邊讀書,一旦找到工作機會,他們就會馬上申請離開學校,將自己曾經承諾要完成的學位和研究拋在一邊。這種言行不一的做法已經使得美國相當一部分教授對中國學生的誠信產生了懷疑。不可否認,有這種行為的中國留學生當然是少數,然而就是這樣的“少數”,已經讓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的名譽受到了極大的損害。還有,目前美國有很多教授不理會大多數中國留學生的推薦信,因為他們知道這些推薦信根本就出自學生自己之手或者是不求實際的吹捧,根本沒有任何參考價值。這也是誠信受到損害以後的必然結果。
在微軟總部,有一位中國實習生,有一次出乎意料地報告了一個非常好的研究結果。但是,他做的研究結果別人卻無法做到。後來,他的上司才發現,這個學生對實驗數據進行了挑選,隻留下了那些合乎最佳結果的數據,而舍棄了那些“不太好”的數據。可以肯定的說,這個實習生永遠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的學術突破,也不可能成為一名真正合格的研究人員。因為他缺少了一樣最終要的人格品質——誠信。
一位哲人所說,沒有誰必須要成為富人或成為偉人,也沒有誰必須要成為一個聰明的人,但是,每一個人必須要做一個誠實的人。
所以說,想成為一個高尚的人,想有所作為,那麼,首先就需要擁有做人的美德——誠信,要對誠信有堅定的信念!因為,作為第一“核心價值”,誠信是時代對我們最基本的要求。
做人要誠信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誠實守信”曆來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也是當今社會做人的最基本的準則。為人處世,做事立業,最講一個“誠”字,最重一個“信”字。離開了誠信,人就會言而無信,就無法得到別人的信賴和尊重的。孔子早就認為:“信”是一個人立身之本。因此一個人如果沒有了誠信,那他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條件。
誠信是一種美德,是一種源源不斷的財富。誠信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誠信是一種寄托,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誌之一!
誠信是立人之本,立業之本,立國之本。誠信也是每一個公民必須應有的基本素質,是做人的最起碼要求。要做個誠信的人就必須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雖然誠信不是萬能的,但沒有誠信是萬萬不能的。
我國古代先賢哲人都把誠信作為一項崇高的美德加以頌揚,孔子多次講過誠信,如:“信則人任焉”,“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孟子也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墨子也曾說,“言不信者,行不果。”這些意思都是在說明一件事情:誠信是天和人的最高原則。
當然,古代先賢也率先垂範,留下了寶貴的“誠信”財富。
司馬光是中國宋代著名的史學家,曾任北宋宰相。在他居住洛陽編纂《資治通鑒》時,曾發生過一件賣馬的故事,在曆史上傳為佳話。
當時,司馬光日子過得比較緊。有一次,家裏沒有錢用,他叫老仆呂直把把自己騎了多年的老馬牽到集市上去賣。臨走時,司馬光一遍又一遍地撫摸著為他服務多年的馬,依依不舍,好一會兒才把馬韁繩交給老仆呂宜,對他叮囑道:“這匹馬毛色純正,身高體壯,性情溫順,力氣很大,就是夏季有肺病,要是有人買馬,你要老老實實告訴人家,請他一定要注意。”
老仆呂直說:“哪有您這樣的好人,難道有賣瓜的說瓜苦的嗎?咱賣馬能把人家看不出的毛病告訴給人家呀?再說這麼好的馬,誰見了都會喜歡。內部的毛病誰也看不出來,就是以後發現了也怪不著咱們呀!”
司馬光連連搖頭說:“一匹馬賣錢多少是小事,如果壞了人的名聲可就是大事了。為人必須誠實守信,這才是最重要的。一定不能隻顧眼前的蠅頭小利而損壞人的做人名譽,這才是做人之道。”
可見,數百年前的封建官僚司馬光也懂得誠實守信的做人道德,這在當時一般人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的。
宋濂是我國明朝的開國重臣,他經曆元明兩朝,貢獻卓著,有“太史公”的高譽,又被推為文臣之首,當時被譽為文學第一。
宋濂小的時候特別喜歡讀書,但是因為家裏很窮,沒錢買書,隻好向別人家借書讀。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一定會按時還書,從不違約,所以,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