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分享讓內心的那扇門敞開(2)(1 / 3)

小姑娘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然後又捧起橘子細細觀看。很快,她就從上麵掰下了最大的一瓣,踮起小腳,把橘子瓣塞進了媽媽的嘴裏。然後,又高舉著那個橘子,向著坐在不遠處的一對老夫婦跑去……

孩子就在母親的一句話裏學會了分享,分享意識在孩子的頭腦中萌發了小芽,孩子又以實際行動踐行了分享。類似的情形是不是經常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呢?我們會不會抓住這樣的機會呢?其實,這是對孩子進行分享意識培養的最好的教材。

分享的範圍很廣,不僅包括對物質和金錢等有形的東西的分享,還應包括對思想、情緒情感等精神產品的分享,甚至還有對義務和責任的分擔。

在澳大利亞,人在考駕駛執照時要學習一本有關交通法規的書,這本書的第一條是交通部長給初學駕駛的人的一個忠告:“學習交通規則的本質是懂得和別人分享道路。”的確,駕駛時如能懂得分享道路,就可以避免很多交通事故。

還要讓孩子懂得,分享快樂,快樂就會增倍,分享痛苦,痛苦就會減半。

一個貧困的地區發生了地震,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嚴重洪澇災害;一個青年得了醫藥費很高的疾病……發生這些事情後,有的人並不富裕,但是還是捐出許多的錢來支援他們。沒有人讓他們這樣做,但他們為什麼會這麼做呢?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們把那些有困難的人的困難當作是自己的困難,共同承擔他們的困難和痛苦。這也是一種分享,社會需要這樣的分享。我們的孩子也應該學會這樣的分享。

【培養方法】

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

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讓孩子學會主動與人分享,又樂於分享,這要經過一個過程,這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在這期間需要我們做父母的給孩子以正麵的引導,提供分享的機會,讓孩子親身體驗與人分享的愉悅感受,另外我們還需適時激勵,促使孩子產生與人分享的強烈願望。

曾經有教育專家指出,對孩子而言,培養他們的分享意識,實際上就是對他們進行人格教育。因為如果孩子沒有這種分享意識,難免會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也就不會與人友好相處,當然就更談不上未來的團隊合作了。所以,一定要對孩子進行分享意識的培養。那麼,我們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1.盡早給孩子灌輸分享意識

要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他的分享意識。我們不要以為孩子小什麼事情也不懂,其實不然,孩子的心裏是很明白的。要正麵勸說、引導孩子的分享意識,比如當孩子願意與其他孩子一起玩自己的玩具的時候,願意把自己的零食拿給其他孩子吃的時候,我們就反複表揚他。讓孩子知道這樣做是會獲得讚美的,慢慢地,在以後遇到相同的情形他就會這樣做,逐漸地,孩子的分享意識就培養起來了。

所以,我們要注意給孩子提供分享的實踐機會,可以給孩子買一些需要多人參與的玩具,讓孩子在遊戲中體驗分享的快樂。

有一點需要我們特別注意,就是不要用批評的方式來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有時孩子的自尊心受傷後他會故意與父母對著幹,這樣做會得不償失。

2.給孩子營造分享的氛圍環境

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還要特別重視分享環境、氛圍的營造,讓孩子體驗到分享帶來的快樂。我們要努力讓孩子身邊所有的人、物、事件、甚至是和睦的鄰裏關係,統統構成他的成長環境。當孩子周圍的這種環境中充滿了分享的意識、行為、情緒以至於氛圍,孩子就會有一種分享傾向,這種分享傾向就會自然而然的讓孩子的分享意識從心底產生。

在家庭中,在鄰裏關係裏都融入這樣一種氛圍。比如從家庭的氛圍做起,家中的食物全家人一起享用,避免孩子獨占食物,這一點我們可以多創設“孔融讓梨”的分享氛圍,讓孩子體驗到自己的行為帶給家人的快樂;我們要有意識的把自己看到聽到的有意義的事講給孩子聽,讓他一起快樂,一起憂傷,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情感分享,慢慢的孩子也學會把自己高興的或傷心的事講給家長聽,讓大家一起分享他的心情感覺;父母與長輩,父母之間,父母與孩子之間相親相愛,母親可以常說一句話:“有孩子和沒孩子就是不一樣”,這樣可以讓孩子體會道自己對家庭的重要。當然,也盡量讓孩子明白在生活和學習當中需要朋友,需要鄰居,同時也幫助朋友,幫助鄰居,可以帶孩子與其他家庭外出遊玩,體驗與別人共同遊玩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