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日常生活中我們要以身作則,注意關心別人,幫助別人,這樣自然給孩子留下記憶。做了好吃的東西要讓孩子分給鄰居嚐嚐,當別人借東西時要毫不吝惜地借給別人這些行為都無形地告訴孩子應該分享,這樣就可以逐漸形成分享的意識。注意,有時候孩子的隔代長輩特別是爺爺奶奶喜歡溺愛孩子,這對孩子分享意識的培養十分不利。所以,盡量不要讓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寵溺孩子。
在家裏也要注意,不要給孩子搞特殊化,要形成一定的“公平”。我們要經常教育孩子,既看到自己也要想到別人,好東西應該大家分享,不能隻顧自己不顧他人。
事實證明,隻有孩子學會了與周圍的親人、朋友、老師、同學以及鄰居之間的交流,就會彼此加深理解,增進友誼,使自己融入集體,從而贏得良好的人際關係,建立起良好的分享意識,也就為自己的成長創造廣闊的發展空間。
3.通過外部激勵強化分享意識
孩子總喜歡表揚,喜歡鼓勵。表揚和鼓勵是孩子形成分享意識,養成分享行為的重要手段,它能使孩子積極行為得到強化和鞏固。因此,當孩子一旦有了分享行為時,我們就及時用鼓勵、讚許、獎勵等外部激勵的方法來強化孩子的分享行為,孩子就會愉快、滿足,從而加強和維持自己的行為,逐步內化為孩子自身的意識。
分享行為是一種綜合性行為,也是社會性行為的一個重要方麵。我們可以通過有目的的教育活動和日常生活內容來培養孩子自發的分享行為,讓孩子充分體驗給予及被給予帶來的快樂和滿足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愛。這樣,對於全麵提高孩子的素質,將來做一個有利於社會的人都將具有深遠的意義。
4.讓孩子多讀一些相關故事、書籍
對於孩子來說,故事的吸引力還是相當大的,所以我們可選擇優秀的正麵人物的作品與孩子分享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進行教育。
比如,故事《神筆馬良》通過故事教育孩子好的東西一起分享,不能占為己有。通過故事中的形象感染孩子,逐漸端正孩子的行為。這些相關故事有助於孩子養成分享的意識。因為孩子會在故事或書籍中得到啟示,明辨是非。通過故事的方式教育孩子,要比完全的說教效果好的多,孩子會模仿故事、書籍中人物的分享行為。如果故事、書籍與說教配合的話,效果會更好。
5.注意配合學校進行的分享教育
學校可能也正在進行孩子分享教育的話,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配合學校的教育活動。
比如,比如孩子的班上準備開展“分享食物”的活動,老師請小朋友每人帶一些好吃的食物到學校。許多孩子都帶了很多好吃的,但也有幾位孩子隻帶了極少的一點食物,可能是一根香蕉、一塊餅幹等,根本不夠與同伴分享。有這樣一個孩子,“獨享”意識很濃,自己帶的東西一直放在口袋裏不肯拿出來。就是這個孩子平時在家都是吃獨食,讓他分一點給爸爸、媽媽都不肯,有一次爸爸吃了一點他喜歡的餅幹,他立刻哭鬧打滾,不依不饒。這個孩子處處總以自我為中心,死活不跟其他孩子交換食物、分享食物。假如碰巧,我們的孩子就在這幾位孩子之列,怎麼辦?當然,學校的老師會對孩子進行教育,但是我們家長也一定要配合學校。
要讓孩子學會分享,首先,我們必須樹立良好的榜樣。我們是孩子模仿的重要對象,我們的日常行為、言談舉止和情感態度隨時都對孩子的發展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我們一定要做有心人,平時要善於抓住一切有利時機為孩子做好行為示範。要為培養孩子分享意識起表率作用。比如經常主動地關心和幫助別人,如關心幫助貧病和孤寡老人等。
另外,我們一定不要過分溺愛孩子,不要把所有好吃好玩的都讓給孩子一人享用。這樣時間一長,就強化了孩子的獨享意識,孩子自然地就會把好吃、好玩的都據為已有。我們一定要掌握正確的教子方法,應該從孩子小時候起就注意把好吃、好玩的與大家分享,讓孩子養成有好東西與大家分享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