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分享讓內心的那扇門敞開(2)(3 / 3)

6.注意把握幾個教孩子的細節

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我們要注意把握以下幾個細節內容:

以商量的方式達到分享的目的

比如給孩子認為他正在吃的東西沒有必要跟其他人分享時,我們要和藹的跟孩子商量:奶奶每天都這麼辛苦地照顧你,為什麼不給奶奶吃呢?或者說,其實,媽媽也很想吃,讓媽媽吃一點好嗎……我們要以這種商量的口氣來正麵引導孩子的分享意識。

但要注意一點,不要對孩子進行分享“測試”。有這樣一位家長,總喜歡問孩子:“果凍給媽媽一個好不好?”等到孩子真拿給她,她又說:“寶貝乖,媽媽不吃,媽媽逗你玩呢!”。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這不是在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而是在扼殺孩子的分享意識,從而破壞了孩子正常的分享意識建立。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足以證明。

一天,還是這個孩子,爺爺也對孩子說:“果凍給爺爺一個好不好?”孩子以為爺爺跟媽媽一樣,不會吃自己的東西,隻是逗一下自己而已,於是就大方的遞給了爺爺,爺爺說:“寶貝乖!”然後就真的吃了,結果孩子一下子傻眼了,哇哇哭個不停,在地上又滾又鬧。所以,我們一定要分清怎樣才是真正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因此,如果我們想通過主動商量的方式幫助孩子建立分享意識,就一定要讓孩子能從我們的反應中,看到他分享行為的結果——我們感謝他的行為給我們帶來的快樂。

給孩子樹立幫助別人的意識

可以告訴孩子不要吝嗇,要大方慷慨。當同學向你借東西,如果你有多餘的,隻要他不會把你的東西搞壞了,那你應該毫不猶豫地借給他。這是幫助別人,是助人為樂,這種行為是值得提倡的行為,你這樣做的話,媽媽會更喜歡你。??

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有福須同享,有難必同擔”,世界需要熱心腸的人。所以,讓我們的孩子學會幫助別人,從小事做起。別人學習不好,要去幫他學好;別人身體有缺陷,要關心他。讓孩子知道,世界一切美好的東西和一些痛苦的事情,都需要有人來分享。高爾基給兒子的信中的一句話:給,永遠比拿愉快!

孩子有了幫助別人的意識後,就會自然地行動起來,分享行為也就產生了。

注意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

讓孩子看到一起學習和分擔任務的好處,或者告訴兩個孩子,他們可以得到一份好吃的東西,但必須兩個人分享。

分享是互利不是失去

我們要千方百計地使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分離體現了自己對別人的關心和幫助,同樣,別人也會關心和幫助自己。大家相互關心、愛護、體貼,就會覺得溫暖和快樂。

注意掌握分享分寸

我們一定要理解孩子的情感體驗,注意掌握一個分享的度,要知道孩子畢竟是孩子,不要勉強孩子什麼東西都與人分享,更不要因孩子拒絕分享而懲罰他。因為孩子隻有從自己的分享行為裏才能感受到自己帶給別人的快樂,以及因別人快樂而帶給自己的快樂,隻有這樣,這個分享行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分享行為,孩子才真正建立起健康的分享意識。

不要讓孩子有等價交換的意識

要讓孩子分享,但不能讓孩子功利。比如我們有的家長平時就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平時常常聽到家長跟孩子這樣講:“你幹嘛把巧克力分給他吃,他又不給你吃的。”“你幹嘛把小汽車給他玩,他的小汽車從來不給你玩?”等等。這樣,我們就讓分享走進了一個誤區,把分享看成交換,抹殺了分享的本意——分享是為了讓別人和我一樣快樂,而不是等價交還。這樣無形中,傳遞給孩子一種錯誤的分享意識——等價交換。

給孩子成長的時間

我們在以上培養孩子分享意識的方法都掌握以後,千萬注意,永遠不要期望孩子在我們教一次、兩次或三次的時候,就轉變成一個“又懂事又大方”的小主人。要給孩子成長的時間,畢竟孩子的學習需要身心及環境因素的相互配合。就像學習功課一樣,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