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在組織部的歲月裏(1 / 2)

還是學生時代,讀了王蒙的小說《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當時就對組織部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校畢業後,本是走專業路線的,因為連續四年被學校評為優秀學生幹部,分配時便得到了組織的照顧,有幸分到了紅旗鄉鎮。數月後,回到機關,並成為了一名組工幹部,分享到了黨的溫暖和恩澤。

記得我進組織部的第一次晉升,簡直連我都沒有想到。當時,我進組織部才一年多,即遇部長調整,自然有部分條件成熟的幹部,就此借機調其他部門任職去了,部內中層幹部便麵臨補位。客觀上講,進入組織部的幹部,除了檔案管理、文件收發以及打印崗位的幹部能力要求稍弱一點,其他都是從各單位骨幹中選拔進來的,那種照顧關係的情況少之又少,因為倘若你能力不及,即使進入了組織部,不能勝任工作,也會感到十分吃力,因此幹部之間能力大多旗鼓相當,也就形成了論資排輩的晉升格局。不過,有時候事情也有特殊性,或者說它不是按照表象發展的,而是遵循著自身內在的客觀規律。就說部長履新後,月餘就到了春節,其上班的第一天,就組織召開部長辦公會,研究了部內人事問題,並及時在職工會上進行了宣布。意想不到的是,我竟然也在其中,任辦公室副主任。所以說,當我聽到宣布時,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因為這多少打破了組織部傳統,是我沒法想到的事兒。

時至今日,我都在想,領導決策為什麼這麼快速呢?是不是怕春節期間人情往來,影響自己的決策,或是為激勵職工進入工作狀態。因為他是一位從鄉村幹部成長起來的,靠的是實幹精神而非其他,用人風格自然體現了這一思想。同時我也一直在思考另一個問題,領導剛來不久,且我從未和他單獨交流過,理應不甚了解我的情況,為什麼要提攜我呢?思來想去,覺得有兩點理由,一則老部長走時,專門找我談過話,批評我是老黃牛,隻知道埋頭做事,不知道靠近領導,並給我指出,有什麼事要向領導講。換句話來講,我從來沒有給領導添過堵,再翻譯一下就是,多給領導找麻煩,其實感情才更緊密。我想,他臨走時,該是給新任部長溝通過,不然其是不了解我的;二則工作態度使然,因為我不愛說但肯幹,加之常常肩負給市委主要領導代寫組織係統講話重任,理應成為了部內文字工作的中堅力量,或許這就是部長用人所長,才破了組織部之規。說句老實話,時至今日,部長的良苦用心,都讓我感動,因為我沒送過他一分錢的禮,甚至連一句感謝的話都沒曾講過。

正如有哲人說過:上帝關上一扇門,必然就會打開一扇窗。我不愛說奉承話,甚至連應該言表的感謝話都難表達,但是我會用實際行動去感謝領導的關愛。這或許是價值觀的使然,因為我相信行動支持遠比語言更真誠更有價值。因此,在工作上,我立即進入了狀態,發揮在學生會辦刊積累的經驗,紮紮實實抓起了信息工作。說到信息工作,不得不說說辦公室主任,其酒量足夠大,語言也幽默,人品更不錯,自然我工作就心無顧慮,加之分工明確,他主要對外協調,我則主抓文字工作。因此,部長到基層調研,我則跟著去,回來便加班加點整理,然後編寫成簡報印發全市,通過信息把領導立體地呈現給了群眾。同時,在部長的支持下,我還製定了新的信息工作獎懲製度,營造出了全員信息化的工作新格局,使下至打字人員、上至分管部長,人人都要動手寫信息,自然對基層組織工作者也格外重視。在編寫信息工作時,我十分注重經驗總結,並融入對組織工作的深入思考,積極為領導撰寫經驗文章,基本做到每個季度有文章見諸報端,有的還被中組部刊物登載。主任則把上下左右的關係,協調搞得巴巴適適,讓領導毫無後顧之憂。可以這麼說,我們當時的這對搭檔,成為組織部的典範,後來者是難以超越的。

再後來,部長換血,新的來後,大家都有新的期待,以為會有大變化。可是,我仍舊是老樣子,絕不會去溜須拍馬,仍舊保持著一貫的作風。新老領導會有一些溝通。一天,新部長來到辦公室,當著同事對我講,下步安排你就負責辦公室工作。可是,臨到部內幹部調整時,他卻安排我做黨管科長。說句心裏話,那個崗位都一樣,相比業務科室更好些,也許我的學者性格太強,最不喜歡缺乏誠信的人,心裏感到有被耍的感覺,因此沒管部長不部長,便委婉地告訴部長,我就作辦公室副主任,工作熟悉好整些。其實心裏有怨氣,加之信奉原中組部長郭峰的觀點,設崗以求人做事,絕不是因人設崗。部長知道自己理虧,也沒強求,便與市編辦協調,最後增設了個研究室,我也就成為了第一任研究室主任。現在回想起來,覺得當時真是幼稚,官場那是由你選擇的,幹部就像一塊磚,哪裏需要哪裏搬。不過也很受益,使我懂得了輕重哲學道理:有些事兒,假如你看得過重,別人反倒把你看得更輕;倘若你都不重視了,別人反倒沒有更好的辦法應對你。這當是我在組織部裏的最大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