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一位成都災民的絕地體驗(2 / 3)

時至今日,讓人膽戰心驚的地震在人們的視線裏慢慢消失,但強震的影像卻永遠無法從人們的腦海中抹去。因為這是一次生與死的考驗,它消失的隻是一種物質的狀態,但留下的卻是永恒的精神食糧。我相信,隻有一線距離的生死體驗,必將改變災民們的生存思想。

(二)前方與後方沒有絕對的概念

汶川7.8級大地震給我最深的感受是,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在重大災難麵前最容易得到體現。地震發生後,對成都部分縣市簡直是一種毀滅性打擊,人員傷亡、財產損失難以計數,給災區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盡管如此,身處後方的黨中央國務院倍加重視,胡****總書記連續召開兩次常委會研究抗震救災工作,溫家寶總理第一時間深入重災區視察災情。胡****、溫家寶等中央領導在災區一線的身影,極大地克服了災民對地震的恐慌,有效地增強了災民抗震自救的信心。同時,黨中央國務院還調集精銳力量,組織了以10萬人計的人員,及時奔赴到了受災前方,並使2700多名埋在廢墟中的群眾得到救助、48萬災民得到妥善安置。而此時同樣經受自然災害肆意的緬甸人,他們卻不得不寄希望於自救來克服眼前的困境。

前方的災情牽動著後方人民的心,後方的物資也緩解了前方災民的困境。但是,作為成都市,盡管不在震中,災情沒有汶川嚴重,但都江堰等縣市災情同樣讓人觸目驚心,自我抗震自救的工作同樣十分艱巨。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西部戰略高地的成都市,仍舊把前方作為後方,在做好自救的同時,積極想方設法為阿壩等災區提供無私援助。比如我所在的五福社區,在各個院落設立了專門的募捐點,積極號召全體居民捐款捐物,並及時轉送到了災區北川縣。作為一位普通市民,盡管家中因購房還負債20餘萬元,可我們仍舊向重災區捐贈了數百元。雖然這點捐款微不足道,但卻釋放了自己心中的一種情感,因而感到特別的輕鬆與舒坦。

政府不僅在物質上給予災區人民幫助,而且還號召各級幹部群眾積極投身抗震救災工作,組織了大批誌願者奔赴綿陽、阿壩等受災前方,自己有一位同事自趕赴重災區後,他沒有很好地休息過片刻,始終堅持戰鬥在抗震救災第一線,積極將受災群眾轉移到安全地帶;災難發生後,受傷群眾數以萬計,及時實施醫療救助麵臨考驗,於是開放了全市的醫療機構,力所能及地為重災區群眾提供救援,不斷的救護車警笛便求證了成都援助災區前方的曆史。尤其是得知阿壩等地災民安置困難時,成都市還將青羊區西郊體育場等近10個地方,作為了安置異地災民的臨時住所,要求本市災民發揚團結協作精神,主動為災區群眾騰出空間。當我們所住的體育場工作人員解釋後,大家沒有丁點兒怨言,立即收拾起帳篷回了家。

官兵為救助受災者刨得血肉模糊的雙手,受災者一個個成功地從廢墟中被營救出來,斷水斷糧無住房災民在風雨中的生活┅┅這些讓人揪心的沉重畫麵,一天24小時直播的電視上隨時可見,並深深地烙印在了我們的腦海。因此,當我們得知市區將騰空公共場所,專門用來安置汶川等地災民的消息後,盡管我們孩子很小,又沒有相應的救援技術,無法到第一線去為災區人民出力,但我和妻子都希望能夠成為一名誌願者,在後方為災區群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於是,我們與負責接待災民的部門取得了聯係,其卻告訴我們人員已經安排妥當,委婉地把我們謝絕在了門外。自己盡管沒能成為一名誌願者,但正如自己同事所說的一樣,前方的將士在冒著生命危險救災,我們後方沒有理由不堅守自己的崗位。是的,我的理解就是,堅守好自己的崗位就是後方對前方的一種支持,堅守好自己的崗位就是在支持抗震救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