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虎隊,快看,飛虎隊!”
上海上空響起了隆隆的聲音,那巨大的聲音穿雲破霧,震得黃浦江翻湧,整個城市的大地抖顫。是成群結隊的美軍飛機!
虹口猶太人隔離區破舊的房屋全都隨著來自天空的轟鳴打著哆嗦,窗戶嘩啦呼啦地響。
起初,這裏的人們並不覺得恐怖。小孩子在屋外抬頭或者倚窗眺望,能夠清楚地看到飛機前麵塗抹著的呲牙咧嘴的圖案——“鯊魚嘴”,與飛機尾部畫著的五星標誌。
猶太人早就從以前的報紙上知道美國將軍陳納德帶來很多美國飛行員,組成了一支令日本空軍聞風喪膽的“飛虎隊”,在爭奪製空權的空戰中,在保衛滇緬公路以及阻敵的怒江之戰中,以及在開辟翻越喜馬拉雅山的“駝峰航線”中都取得了輝煌的戰績。
而且,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將一直站在“中立”立場上的美國打醒,從原來的在道義上和物資上支持中英,變為卷入戰爭,直接參戰。在中國建立空軍基地,並將原來陳納德準將領導的被稱為“飛虎隊”的“中國空軍美國誌願大隊”擴編為“美國空軍駐華特遣隊”,不久再次發展為“美國陸軍第14航空隊”,陳納德晉升少將司令。不僅如此,美軍還以中國本土為基地,派出因善於夜間作戰而被稱為“黑寡婦”的“超級空中堡壘”戰略轟炸機來華作戰,從重慶起飛的第426、427夜戰中隊轟炸了日本東京。四川梁山基地組建了“中美混合飛行聯隊”,中美飛行員一起駕馭著B—24型轟炸機打擊日寇。美國援華空軍部隊已經達到七支,分別從一百多個機場升空的二十八種飛機,先後發動了多次重大戰略行動,給日本人以沉重打擊。
不久前,美軍飛機已經延伸轟炸半徑與目標,轟炸了吳淞口和日軍設在上海的機場、碼頭,開始了幾批數個波次的轟炸行動。上海猶太人與上海市民一樣,紛紛傳說盟軍還將陸續轟炸日本電台和軍事倉庫。
現在,他們欣喜地看到如同雄鷹一般的美國飛機飛臨上海上空,“炸吧、炸吧。炸毀日本軍事設施,炸死日本人!”他們在心底裏呼喊,法西斯也終於有這一天。他們甚至想起了此時已屬遙遠的歐洲,德國飛機的肆虐曾經使無數的歐洲城市化為灰燼,自己的猶太同胞在火海中掙紮。
這是1945年7月17日的下午。上海上空天氣晴朗,三伏天毒毒的大日頭使遍布上海的日本“膏藥旗”黯然失色。但是,突然出現在上海上空的成群的美軍飛機,一時間遮擋住了悶熱無比的大太陽。
上海上空響起了淒厲的防空警報,街上的人有的四散奔逃;有的卻呆若木雞,張皇失措;也有的興高采烈,恨不能末日來臨,“時日曷喪,吾與汝皆亡!”
沿著黃浦江飛過來的機群早已迅速地躲過了日軍停靠在江上的軍艦,包括萬噸驅逐艦旗艦“出雲號”的炮火,似乎對它們不屑一顧,低空掠過外灘、英租界,徑直朝著“珍珠港事件”後已經被日本占領的改原來的“美租界”、“公共租界”為“日租界”的虹口一帶飛來。飛機的目標,是位於虹口一帶的日軍的電台、軍火倉庫、海軍司令部與遍布虹口區的軍事目標以及日僑居住地等。
瞬間飛臨的機群,開始俯衝轟炸,那用“鋼鐵意誌”表達著的仇恨與憤怒的傾瀉,頃刻間化作巨響、火光與煙塵,擊中者房倒屋塌,炸到者灰飛煙滅。襲擊範圍內的人鬼哭狼嚎、哭爹喊媽的聲音雖然此起彼伏,卻都湮滅在一個波次接著一個波次的更大打擊之中。
剛才還在播放著警報的日本設在上海的廣播電台,一下子籠罩在一片煙雲火海之中,不知道是誰慌亂之中還不忘“鎮定”地換上了一張唱片,電台喇叭中嗚嗚咽咽地播放出《君之代》的歌聲,那意思似乎是要媲擬蘇聯的肖斯塔科維奇在德國納粹進攻列寧格勒的時候創作並播放的《第7號交響曲》即《列寧格勒交響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