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苦難中的美好(1 / 2)

“世界上有兩個苦難深重而又頑強不屈的民族,他們是分布於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和中國的苗人。”這是澳大利亞人類學家格迪斯的一個著名論斷。

“像水銀從溫度表的密封玻璃裏逃出來一樣奇跡,像水銀落地一樣迅速逃匿,像水銀即使被碎成粉末,也會很快再彙集成完整而晶亮的一大滴一樣的頑強。”這是作家陳丹燕筆下“二戰”時期的猶太人。在上海,猶太人也用這樣的頑強支撐起逃難的生活。

在那段最艱難的歲月裏,與隔離區猶太人雜居在一起的上海下層勞苦大眾給予了他們無私的幫助——讓出房間安置猶太難民居住;幫助猶太難民尋找工作;為猶太難民提供生活上的各種幫助,如臨時照顧猶太小孩、借給猶太難民一些生活用具等等;安排猶太兒童同中國兒童一起學習,如霍山路小學接收猶太難民兒童進校讀書等等。

可以說明問題的一組數據是,當第二次世界大戰中600萬猶太人在歐洲慘遭殺害的時候,遷移和逃亡來到上海的三四萬猶太人,除了病老死亡之外,都奇跡般地生存下來了,而且還出生了408人。1945年以後,在國際猶太人遣返委員會的幫助下,他們離開上海回到歐洲。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成了以色列複國後的第一代開國元勳。

在外人看來,“難民”、“逃難”這樣的詞彙接近於生活在“地獄”之中,更何況是在異國他鄉。但是,在身處其境的上海猶太難民看起來,整個歐洲多達1100萬的猶太人,被屠殺的就有600萬名之多,隻有他們三四萬人能夠逃脫並有幸抵達並生活在上海,“上海方舟”簡直負載著他們揚起生命的風帆,駛向天堂。猶太人之所以不承認耶穌基督是“救世主”,是因為他們心目中的“救世主”彌賽亞如同佛教中的“未來佛”,是未來世,還沒有到來。但是,在上海的猶太人現在相信,即便是他們的上帝耶和華與救世主彌賽亞一起降臨,也不過如此,就是說,最多也隻能夠像上海和上海人民一樣,用寬闊的胸襟和善良的人性接納他們,存活他們,與他們一起闖過人生中遇到的激流險灘,普渡到希望的彼岸。

尤其是那些生活在上海的猶太孩子們,物質的匱乏,生活的艱辛,也難以完全遮住留在他們幼小心靈中的美好回憶,正如即使陰霾遍布,也總有陽光透過雲翳的斑斕。

靠著上海市民“空投”饅頭和麵餅活下來的索尼婭,“二戰”結束後,與家人回到德國,她學習教育學,之後成為德語和英語老師,再後來,還成長為一名作家。很長一段時間,她一直有著家鄉陌生、異鄉卻美好的感覺。

索尼婭1939年10月26日出生在上海,離滬時剛滿8歲。幾十年以後,索尼婭再次重返“故鄉”上海。她專程趕來參加“猶太難民上海情係列活動”的讀書會。

當年避難時,盡管生活拮據,但上海卻給索尼婭一家帶來無可比擬的安全感。“我爸爸媽媽後來曾跟我說,萬一有什麼事,你隨時可以回到上海,因為你有上海的出生證。”

當上教師的索尼婭,一直以來,都會向學生講述自己在1939年至1947年間的經曆,她把對上海的感覺概括為兩個字——感激。

索尼婭曾給學生們朗誦過一首詩:

你們終於要出發了,

離開了這麼久,

這麼遙遠,

再到達你們都不熟悉的家鄉,

你們不應該忘記上海,

不要忘記你們在這裏見過的稻田、寶塔和中國帆船。

歐洲同齡的孩子會為此羨慕你們,因為這些年他們隻有恐怖的歲月……

索尼婭說,每每讀到這兒,她都會滿麵淚水。

“在戰爭陰霾下,用“患難與共”來形容上海人與猶太人恐怕最貼切不過。兩者來往並不密切卻飽含深情,萍水相逢而又緣分難盡。”早已成為了作家的索尼婭這樣說。隻是,當年究竟發生了多少上海人與猶太難民的患難故事,已無人說得清。與此相關的資料不多,親曆那段曆史的上海老人如今在世的也不過幾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