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有一幅漫畫,一直記著,又時時觸動我想到“影響”這一詞。
這是一幅有兩格畫麵的漫畫,畫的是兩位擦肩而過的少女,一個梳羊角辮,另一個梳馬尾辮。前一格兩人驀然回首,似是互相欣賞。後一格也是驀然回首,卻是一種驚訝的表情。原來羊角辮姑娘受馬尾辮姑娘影響,將自己的發型改成了馬尾辮,而馬尾辮姑娘受羊角辮姑娘影響,將自己的發型改成了羊角辮。
人就是如此,既受著他人的影響,又影響著他人。我們每一個人,自呱呱落地,到撒手歸去的一生,不外乎受著家庭、環境、社會的影響。而每一個人又影響著各自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當然偉人、名人、大師之類的大人物,他們的影響力度大些,時間長些,範圍廣些,而小人物影響也就不怎麼大,但也能影響人。當年,魯迅先生從鄉下到京城的六年,影響他的卻是一個拉黃包車的小人物。“其間耳聞目睹的所謂國家大事,倘要尋出這些事的影響來說,便隻是增長了我的壞脾氣,——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看不起人。但有一件小事,卻於我有意義,將我從壞脾氣裏拖開……”(魯迅的《一件小事》)社會的影響,可謂是時勢造英雄。環境的影響,最典型的恐怕是孟母了,她意識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便三遷擇鄰,從而培養了一個傑出的兒子。
如果看大人物的人生軌跡,我們不難發現,影響他們最多的乃是家庭。想想也有道理:嬰兒依偎父母之懷,吃喝拉撒睡,幾乎不出家門。之後,漸漸長大,到自己賺錢自立前。還得依靠家庭,受影響的自然是家庭與家人。其影響不消說,至少有三,一是生計,二是思想品性,三是生活習慣。關於生計,古人雲:“弓人之子常為弓。”現代雖然這樣的限製沒有了,但有時還是跳不出這規律。譬如生在農民之家,想變鋤頭為書香,有點困難,真想變,那就努力吧。至於思想品性,大到認識、評價事物,小到喜惡,一個人耳濡目染了家人的言行,當然順著他們的思路走。而且這個思路或多或少會成為他一生取舍的指南。每個人的衣食住行是一個習慣成自然的過程。人,不知不覺地會依照家庭的舊框框行事。寧波有句俚語:“敗落鄉紳不走樣,新發財主討飯相。”說的也許就是一個人受家庭的影響吧。
文學大師巴金先生出身於一個官僚地主家庭。打記事起,他就接觸了二三十個所謂的“上等人”和二三十個所謂的“下等人”,在富裕的環境裏,他看到聽差、轎夫們的悲慘生活,在偽善、自私的長輩們的壓力下,他聽到年輕生命的痛苦呻吟……之後,他離家走上社會,看到的又是“一場革命與反革命的鬥爭,人民正遭受屠殺……”於是,他拿起手中的筆,寫下《家》、《春》、《秋》激流三部曲。
巴金先生受著家庭的影響卻是家庭的叛逆者。我們從他筆下的女性人物形象,不難看出他家裏的女人對他寫作的影響。一個家庭,就說現代的家庭吧,至少有幾代,而影響的關鍵人物往往隻有幾個人,母親是關鍵中的關鍵人物。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愛因斯坦,以他卓越的思考力和非凡的洞察力,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從而徹底改變了傳統物理學。看科學巨人的童年,如果他做的醜板凳受到母親指責,如果三歲才“咿呀”學語的他就被打上了“笨”的烙印,那麼還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嗎?愛因斯坦能成長為科學巨人,其家人的影響,尤其是他母親的影響不能低估。他的母親是一位個性較強,喜愛音樂的女人。好母親是一所好學校,每個成功的人都是通過母親這所學校走向世界的。
數十年前,一個小女孩帶著一把蚯蚓上了床。母親發現後,不但沒有訓斥,反而誘導她:你這樣做蚯蚓會很快死亡的,它們需要泥土。這個孩子就在母親這句話的影響下,對動物發生了極大的興趣。高中畢業後,這個在城市長大的漂亮姑娘竟用了所有的積蓄買了去非洲的船票,跑到非洲叢林裏,去尋找黑猩猩,一種半人半獸的可怕的動物。這個姑娘就是英國著名動物學家、世界矚目的靈長目專家珍妮?古道爾。
我覺得影響珍妮的成功,除了她本人執著追求和富有犧牲精神外,還有母親的功勞。年幼時,母親給予女兒的啟蒙。成年後,母親給予女兒的理解、支持、幫助,這影響有多大。當珍妮孤身一人在非洲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母親又毅然走到女兒的身旁,成為女兒的一個夥伴、一個朋友、一個事業上的得力助手。
我們自古有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期待,在盼望之中,做母親的還須想一想,怎樣當母親,怎樣用言行去影響孩子?
母親影響著孩子,孩子也影響著母親。不知是不是屬於廣義的母憑子(女)貴的一種。也許這是偷換概念,但假如冷眼看現實,生活中或多或少有這種思維的影子。就如西方的一句諺語所說:“都知道清水好,卻總是在濁水裏走。”
一個人受著他人的影響,又影響著他人。那麼你我將受著誰的影響,又將怎麼去影響他人呢?
(選自2006年6月27日《寧波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