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搬進軒內。陪同我們的當地朋友,講起鼓浪嶼的曆史。每一幢房子都有一個故亊,每一個下南洋的人都有一部艱辛的創業史,每一個歸來的華僑都受到同鄉的尊敬甚至是豔羨……
7年沒來我竟認不出石獅了。由一個奇怪的小鎮變成了一個嶄新的城市。正像一個女孩子幾年不見突然變成了漂亮的大姑娘一樣。我見過許多變化很大的地區和城市,但石獅的變化還是讓我震驚。僅脤裝廠全市就有幾千家——相信這個數字會把三大直轄市嚇一跳。我灼到石獅的膽裝市場去開眼界,真僚進入大平原上的靑紗帳,望不到邊,走不到頭,頭暈眼花。服裝的樣式千新萬奇,美不勝收。價格也高得令人咋舌。但買者可以就地還價。檾行的女士們恨不得鈷進這服裝的青紗帳就不再出來。到最後卻並沒有很大的收獲。原因就是好東裙太多,口袋裏的錢太少。南北呈活水準不一樣,收入不一樣,南方人認為價格不箅髙鄉北方人就覺不了。
當然也是我們這一行人太笨。在高消費的海洋裏沒有安全感,猜不透石獅的東西真正值多少錢,唯恐當冤大頭被斬。其中有幾位先生是經常出國,見過大世麵的,在石獅突然感到自己稂“土”。其實,石獅還有不少服裝價格便宜得懷人。不然全國各地的服裝商人就不會來石獅大量采購,運回去大賺其錢。
石獅確實在領導著全囯的服裝新潮流。他們自稱石獅的服裝款式比香港及海外晚半年,比大陸其他地方早半到一年。連時髦的廣州市服裝個體戶也到石獅來買衣脤或模仿石獅脤裝的樣式。
從地圖上看我們所走過的地方應該箅作閩東南:廈門、石湃、泉州、莆田……直至福州。這沿海一條線是著名僑鄉,許多人家都有“海外關係”。現在也有相當數量人同時持有香港、澳門或其他國家的護照。我們去的時侯正趕上垔時製和北京時聞轉換的當口,發現當地群眾對“台北時間”也記得爛熟。當時間換來換去說不淸楚的時侯他們幹脆就端出“台北時向X時X分”。人們大都說著閩南話,而且喜歡自己的語言,為自己的語言感到自家。
經營著11家工廠的蔡文彬先生告訴我,在菲律賓閩南話是商業通用語言。甚至在整個東南亞,會說閩南話有著不容置疑的優勢。靠老鄉在世界各地做生意也是搞建人的一個優勢。
蔡先生隻有37歲,有南方人的精明和深沉。臉上掛著永恒的撖笑,仿佛凡是來找他的人都是他的朋友,不論他認識的或不認識的,不論他用得著的或用不著的,一律以禮相待,一團和氣生財的彬彬風度。不驕不躁,不浮不淺。做人做到這種火候兒,我想是他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蔡先生有一幢屬於自己的5層樓住宅,我們應邀去作客的時候,香港工人還在裝修。每一層的格調都不同,除去應有的豪華富麗之外,無論客廳、滴吧、舞廳、臥室,都給人以大一號的感覺。讓住慣小房子的北方大個子尤其感到寬大暢亮,心情痛快舒展,羨慕不已。一位同行的正廳級幹部發出感歎:“幹一輩子能有這麼―套房子就心滿意足了!”
然而蔡經理屬下的一位廠長卻對這房子提辦許多批評意見,其中二個主要缺點是樓前沒有一個腙子。而他的3層小樓前麵帶一個花園。言下之意,比蔡經理的房子又好多了。
他們中不少人都擁有這種別墅式的住宅。向政府買的地皮,羞房子也得到了政府的批準,一切都合理合法。大多數人家都很富,即便不富裕的人家也是埋怨自己沒本事,而不患紅眼病。也正是在這僑鄉,經蔡先生引見我第一次采訪了私人銀行家,在此之前我還不知道大陸上已經有了私人銀行。
在一個地方呆久了往往感覺不出生活的變化^到南方走一趙就會感受到許多新鮮東西。北方看南方,南方看僑鄉,看一次變化一次。正說明生活的深厚和多舉,充滿希望。
和氣生財
最近我陪同幾位企業家有一趟福建和廣東之行,從北到南,文從南到北,接觸了不少商人和企業家。如果用最簡單的一句話概括我對南方企業家的印象,那躭是他們懂得“和氣生財”。
寫下這個題目,心中又不免囁嚅,這是一句很陳舊的俗話,同時又是-句很生琉的熟話。
多少年來,人們回避“和氣”和“生財”這樣的字眼兒。但這句話到底有什麼不好呢廣和氣”莫非就是一團糊塗,太過狡猾,不分是非,不要革命鬥爭?“生財”奠非就等於地主老財,省利貸剝削,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所以,人們寧願繞口多說幾個字,或從無比豐寓的中茵語言裏,挑選詞義相近的字眼兒來代替“和氣生財”這甸話。用“維護團結”代替“和氣”,用“提高經濟效益”代替“生財”。其實“經濟效益”就是財。
久而久之,人們的素質裏多了一秤叫做“窮橫”的東西。窮而又蠻橫,蠻橫而又小家子勢。有人發了點財就燒得五急六受,財不大氣先粗。發了大財的自然就更有理由氣壯聲粗。少了一種自知、自重和大度。
於是,“和氣生財”成了現代生活中最需要又是最缺少的東西。
在跟南方的一些企業家交談中,他們卻多次使用了“和氣生財”這個字眼兒。即使沒有從嘴裏直接說出這幾個字的,從他們的臉上、身上和舉止風度中也可以讀出這幾個字。氣色平和,謙謙風度,無論對上對下,對明友對生人,對用得著的或用不著的人,談吐舉止都恰如其分。一個想幹好自己的事業、想成功的人,不可以不吸引多人的幫助和努力。一個人永遠無法預計,不知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會求到什麼人或被什麼人所求。所以古人才把“和氣”和“生財”連在一起。上下貫通一氣,左右協調一致,對外關係縱橫。
這些經營企業的成功者,有優秀分子的聰慧和精明,深具城蒔又不缺少真摯和坦誠,禮貌纖細周到,足以逄人信賴他們的品袼和經驗。具備一種和氣生財的大家氣派,這氣探不僅使他們本人,也使他們的公司、他們的事業富有魅力。成功使他們具備了這種魅力。愈是具備這種魅力,就愈是容易成功。
有句老話叫“做人”。可見當個中國人是要“做,的。一個成功的商人或企業家是不會缺少做人的力量和智慧的。
在商業社會,道德的力量容易低於商業的力量。因此精神的東西更重要,對一個人來說它是魂兒,對一個企業來說,企業精神也是一個單位的魂兒。有它才能形成強大的凝聚力,才有真正的“和氣”。
靠坑蒙拐騙,橫拿惡要,也許能僥幸撈到一些錢。但真正的商人或企業家都是注重信譽的聰明的誠實人。
“誠則勝,敬則勝,和則勝”。
在當今的商品世界,能“生財”則有助於“和氣”。很難設想一個朝不保夕,人心渙散,員工沒有安全感的單位,會有真正長久的“和氣”。
“和氣”應該是一種正常潔淨的人際關係。與之相反的才是腐敗、賄賂和卑俗。能夠“和氣”是一種力量。不講“和氣”,不會“和氣”,隻能說是不成熟的表現。同時也不會生財。
小人效應
何謂小人?《現代漢語詞典》裏解釋為:“品格卑鄙的人力如:‘小人得誌’。”
可悲的是小人多“得誌”。“小人得誌”成了一種社會現象,形成一種很大的破壞力。
小人能量大。一個很好的單位,有一兩個小人潑命一攪,或到上級部門告惡狀,或在下麵公開搗亂,輕者使有功的變為有過,使好人變為灰溜溜心冷意懶的人,使好單位變為壞單位,人心渙散,效率大滑坡,由盈變虧,陷於不死不活。重者能把一個好端端的人或企業毀掉。
誰沒見過或聽過這種小人魔術?又有多少優秀分子被這種小人魔術耍弄過?
不管人們喜不喜歡“人治”,都無法否認領導者的個人因素對一個單位的決定性影響。換上一個好頭頭就可能使一個壞單位“起死回生”,撤掉一個好頭頭就可能使一個好單位“落花流水”。連美國人約翰‘奈斯比特都認為個人的時代已經到來,承認個人的作用是“2000年大趨勢”的主線,“個人可以更加卓有成效地左右社會的改革。”既然能靠“人治”,也就可以靠“人亂”。小人攻擊的目標常常是那些對單位有“決定性影響”力的人物、對治理企業有方的人整治一下,企業還能不亂嗎?
小人真有這麼厲害?是的,一個小人的破壞力往往能勝過成百上千個好人的建設力。挨過整的人都有過這樣的感慨,到關鍵的時候,那些眾多的他曾信賴的,同時也曾信任過他支持過他從他身上得到過好處的人,都幫不上他,聽任一兩個小人鬧得天翻地覆。好人能背後著急,偷著說幾句同情的話,就不錯了。
好人怕惹事。軟弱助長邪惡。使當代社會有形無形有意無意地縱容破壞力,不保護建設力。
不僅一般老百姓怕惹事,相當多的領導幹銀也怕惹事。;一出了事,不先懷疑告狀的,不先責怪鬧事的,總是先埋怨被告,一腔怒火光對老實人發。即便查搆老實人是被冤枉的,也還是要說。“你惹他幹什麼?終究是無火不冒煙+他抓不著你一點影子也不敢亂告嘛。”真所謂“寧得罪君於,不得罪小人,先告狀就沾光,所以惡人先告狀。神鬼怕惡,何況人乎。怕惹事就是怕小人。水人深知這一點,鬧事之前先把領導困在自己的效應場裏。早在許多年前,群眾就為小人總結出一句話:“花上8分錢,夠黨忙半年。”現在打小拫告的手法更先進了,意欲牽著領導鼻子走,先激怒領導,讓他發脾氣,講話,做批示,成立調査組,鬧得滿城風雨,先祭起輿論的大刀砍殺一陣。不論將來調查結果如何,小人先勝了一招。
領導也好,輿論也好,總是對好人嚴,對小人寬。製度治好人。好人不善於利用正確,小人卻善於製造“運動”,利用“運動”。他們“沒有運動盼運動,不搞運動不會動”。
他們相信,要使自己發達,最容易的辦法就是讓另一些人倒黴。
不損害別人的人會經常受到損害,經常損害別人的人自己安全。正如癌細胞不怕好肉,好肉懼怕痛細胞一樣。
小人效應對人們的精神抅成了最大的毒害。說真話並不容易!說假話也不困難。10個人敘說同一件事會說成樣子。社會上真誠少了,歪理多了。一件事有多少人參與就有多少道理,聽誰詢話都有理,唯獨真誠沒理。
小人正是利用社會的複雜,利用人們對壞事的好奇心,不斷製造“轟動效應”。好人說話做事講究人格,自尊自重,受社會的約束,也受自己的約束。小人沒有格兒,更沒有自尊畝重的負擔。所以無拘無束,享受更多的自^由,在以好人為主的社會上,小人無形中成了特殊的享受“優惠政策”的人。長此下去,不能不讓人擔憂,小人的隊伍會逐漸擴大。
千萬不要誤會,小人不一定就是小人物。各個階層都有小人——這也許就是為了維持人類的“生態平衡”。明眼人一看便懂,本文無意製造“小人恐怖”。
會議明星
先提出一個簡單的問題:“哪一種人在電視熒幕上餺麵最多?,人們不動腦子就可以回答,“當然是歌星,笑星,影星……”
其實未必。電視是現代社會最大的宣傳媒介,它靠播放新聞節目把巨大的無法想象的地球,真正變成一個“小小環球”。而中國的新聞大多是會議新聞。所以,誰參加會議多,誰上鏡頭的機會就多。但不能隻是當一般的會場聽眾,要當會議的主角,坐前排,至少是主要配角。
我認識一位副主任,幾乎每天都要在電視上鱒麵,少則一次,多則數次。講話,發獎、剪彩,題字…。知名度很高,是家喻戶曉的人物。群眾稱他為“會議明星”。他名副其實,像演員“走穴”一樣每天出現在各種各樣的會場上。最忙的時候一天要參加七八個會。要趕這麼多會不可能個個會都從始至終堅持到底,他自稱。“分身無術,走穴有方”。
每天早晨根據各種會議的時間、性質,排出自己的趕會程序。
先到一個較為重要的時間會拉得很長的會議上去報到。把眼鏡放在桌子上,把材料攤開,把鋼筆榍拔開莊在文件上,似乎隨時都要在上麵圃圈寫寫,擺出二副嚴肅認真地要把會開到底的架式,人卻溜到另一個會上去了。人們看到他的眼鏡、文件、鋼筆還放在桌上,都似為他是去廁所了。
對有些會則采取亮相的辦法。公開宣稱自己還要去參如另一個會。第一個講話,講完就走。剪完彩就走。抽完獎或發完獎就走。該他承擔的節目全部演完,該吃的吃,該喝的喝,該拿的拿,大大方方地先撤退還給人樹風塵仆仆、辛辛苦苦,熱情蓬勃的印象。大家都以務烈的擎聲歡送他先退場。
他這樣趕來趕去有的會必然遲到。他盡量不讓人發覺他遲到了,不穿外套,不戴帽子,不拿包,裝出早就來了剛去了趟廁所的樣子。
他熟練地運用各種姿式在會海裏遊泳,才氣縱橫,如魚得水。
許多人對他每天參加這麼多會甚不以為然。認為領導製造會,領導參加會,自己趕累自己,瞎忙,空忙。我倒覺得他的做法是明智的,有益的。因為,會議昜諛消不了的。開會能使龐大的機製運轉,任何權力蓋上會議的囲章才有效,一個時代的髙度往往體現在某個會議上。盡管人們經常要叫喊幾聲:“減少會議!”叫喊歸叫諕,厭煩歸厭煩,會議照開不誤,甚至有増無
減。
羝然會議是鐵的存在,個別人抵製是沒有用的。聰明的辦法展很椐自己的條件利用會議施展自己的才能,發揮自己的影響,宣傳自己想宣傳的,推銷自己想推銷的。
開會就是摘公共關係。
可惜許多人隻知道怕會、厭會、駕會、逃會,不知道利用開會這個最現成最自然的手段鎬好自己的公共關係。新官上任,開好一個會或發表一篇精彩的演說,就可以征服群眾。相反一個會開不好也可能砸了自己的鍋。
這位副主任屆年六十有六,精神矍鑠,身體硬朗,以前在第一線做領導工作時就非常活躍。現在這個職位,說有權也有權,說沒權也沒權,他就更加活躍,主要是靠自己的影響發揮作用。有知名度才有名望,有名望才有影響力。默默無聞就無影響。
—個近千萬人口的大城市,各門各類,各行各業,一年到頭得開多少會!何況他身上還另外掛著幾十個頭銜:殘疾人基金會主席、新聞學會主席、老年人書法協會主席、老年人體育協會主席、釣魚協會主席等等。他基本上是有求必應,有請必到。上麵髙興,主要領導人沒有工夫參加的會他可以代表。下麵髙興,他隨和,有聲望,有一副好口才,他的到場提高了會議的層次,壯了聲色。
因此,他的人緣好,受到廣泛的歡迎。在他那個級別的人物裏數他最好請,請到會上也最有風采。請他的地方愈來愈多,他的名聲也因之愈來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