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在波濤滾滾的曆史長河中,瓦氏夫人隻是一朵小小的浪花。然而,曆史卻不能把她的名字抹掉。數百年過去,她的名字、她的曆史功績至今仍然被人們傳誦。在她去世後的400多年裏,後人曾經為她多次立傳,但都未能成書。為了不讓這件事成為永遠的遺憾,我們站在今天的角度上再次為瓦氏夫人寫傳。

在撰寫這部傳記之前,有必要讓讀者重溫兩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即瓦氏夫人和樓寇。

1979年版的《辭海》縮印本中有關瓦氏夫人和寇的詞條這樣寫道:

瓦氏夫人(1498-1557)明代抗擊僑寇的女將。壯族。廣西歸順州(今靖西)人。 田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田陽、 田東、 百色、 田林等地)土官岑猛妻。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 (寇大舉侵犯我國東南沿海,她應征率兵至蘇州,隸俞大欲部下。在王江汪(今浙江嘉興北)一役中,聯合湘西“土兵”大敗僑寇,獲得抗僑以來的一次重大勝利。

食寇十四世紀至十六世紀劫掠我國和朝鮮沿海地區的日本海盜集團。十四世紀日本南北朝時,在混戰中失敗的武士,流為海盜,進行走私、搶劫。 明朝與朝鮮的李朝政府都因此大力加強海防。永樂十七年(1419年),明總兵劉江大破之於望海娟(在今遼寧金縣東北)。僑寇之勢漸衰。十五世紀後期日本進入戰國時代,一部分封建主和寺院大地主,支持海盜活動,僑寇又趨活躍。嘉靖二年(1523年) 日本封建主大內氏和細川氏的貢使在寧波發生衝突,乘機大肆焚掠。明政府下令禁止貿易。此後僑寇見沿海防務空虛,便勾結土豪奸商流氓海盜,進行走私劫掠。十六世紀中葉最為猖撅。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的三四年間,江浙軍民被殺害達數十萬人。江、浙、 閩受害最烈, 山東、廣東也遭波及。每年清明節後的陰曆三四五月和重陽節後的九十月,常為活動時間。沿海人民奮起抗食,長江下遊小島上的沙兵,南彙鹽民組織的鹽丁,都力戰有功,至今東南各地, 尚有許多關於抗僑的遺跡和傳說。後在人民抗僑鬥爭的推動下,名將譚綸、戚繼光、俞大獻等血戰多年,到十六世紀六十年代中,才逐漸解決。

這是兩個密切相關的詞條。因為瓦氏夫人參加了抗擊樓寇的戰爭,如果沒有抗樓戰事的發生,瓦氏夫人的一生就顯得有些平淡,她就隻能算是一個普通的官婦。

一場戰亂,能產生一代英雄豪傑。名垂青史的抗餐鬥爭,也產生了一位巾幗英雄―瓦氏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