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專家們告訴他,如果天氣太熱,沙糖桔的花芽便會分化不結果。而廣寧縣的天氣最適宜種植沙糖桔這類果樹。賈東亮想起那場5年一遇的大冰災,菠蘿、香蕉、龍眼、荔枝等果樹都凍死了,隻有那小片沙糖桔在冰雪過後,重吐綠芽,生機益然。沉痛的教訓道出科學的真諦。有了科學理論作依托,賈東亮的心裏亮堂了許多。賈東亮根據專家教授們的建議,將八一生態農場的產業結構進行了徹底的調整:凡是不耐寒的作物如荔枝、香蕉、菠蘿等全都淘汰;將耐寒的優質沙糖桔、沙梨、柿子上規模,大量種植,以短養長,立體種養。由以前追求數量變為以品種取勝,以質取勝。柑桔果場最大的敵人就是黃龍病,它傳染性極強,會使柑桔果樹連片地染病,成片地死亡,還會讓那塊土地不能再種柑桔和不少果類作物,其危害可以說是毀滅性的。賈東亮從科普書中知道,要杜絕那種可怕的柑桔病,得先堵住它的源頭。故此,他在選擇柑桔苗時便注意到這一點,全部選用了無毒、脫毒果苗。為了將八一生態農場的產品打造成無公害的綠色食品,賈東亮盡量少用或不用農藥,他到農科所買回“捕食蟎”,來一個以蟎治害,將那些為害果樹的紅蜘蛛、鏽蜘蛛消滅。吸果夜蛾慣於在夜晚活動,嘴巴的長針剌進果肉,吮吸果汁,果子很快爛掉。賈東亮購置了多盞“電子滅蟲燈”,害蟲都有趨光性,當它們飛近紫藍色的電子滅蟲燈時,就會被高壓電擊中墜落到雞場或魚塘裏,成了雞或魚的美食佳肴。一盞“電子滅蟲燈”一夜就可以消滅飛蟲成千上萬隻。可謂一舉兩得。幾年下來,八一生態農場所種的15畝沙糖桔掛果了,並獲得了大豐收。八一生態農場的產品出來之後,賈東亮實施了品牌經營戰略。“作為一種產業,自己生產出來的東西應該有一個自己的品牌,那沙糖桔該起一個什麼樣的名字好呢?”賈東亮左思右想,方案有好幾十個,最後他還是選定了一個名字:“西貝牌”。何為“西貝牌”呢?原來,為這沙糖桔的名字冥思苦想了好久,最後靈機一動,將自己的姓“賈”字上下分拆,往橫裏一放,豈不成了“西貝”二字?“西”字乍地看去,有點西洋的味道,容易為廣大青年與愛好潮流的人所接受;而“貝”則是古代的貨幣,中國的老百姓曆來講究意頭兆頭,將“西貝”這兩個字作商標既新穎,又有特色。賈東亮任何時候都沒有忘記自己軍人的本色,考慮到自己原來是空降兵,便別出心裁地設計了一個降落傘圖案作為“西貝”牌沙糖桔產品的標誌。這標簽的設計特色,世間極少會有撞車或雷同。並且,由於他的這個品牌標誌十分特別,顧客買過一次之後,便十分容易記起。23年,賈東亮將“西貝”向國家注冊了商標,同時向國家申報了“綠色食品”標誌,成為廣寧縣乃至肇慶市第一個以個人賈東亮正在護理拮子諶豔文是一個幹練有魄力的女人,為了支持丈夫的事業,她拿著“西貝”牌沙糖桔到處請親戚朋友試吃。各人品嚐後都是眾一詞:“清甜!可!無渣”諶豔文對這產品更有信心了,便去市場作明查暗訪,一般的果菜大市場裏柑桔品種繁多,價錢又上不去,要使顧客接受一個新品種絕非易事。經過一番市場調查研究後,諶豔文決定走高端路線:她帶著“西貝”牌沙糖桔到武漢有名的果品公司和超級商場找到主管業務的經理,先讓他們試嚐,經理們試嚐之後,覺得這綠色環保果品極好,頻頻點頭稱讚。諶豔文叫經理們先來個試銷,如果市場西貝牌沙糖桔包裝車間一角反映好,才跟她簽定進貨合同。能夠無本做生意,不擔任何風險,超級商場的經理何樂而不為呢?武漢的超級商場裏突然冒出了一個沙糖桔新品種:“西貝”牌沙糖桔。這沙糖桔外表金黃誘人,一咬下去,肉脆多汁,人化渣,感鮮甜。這消息,一傳十,十傳百,頓時成了坊間的新聞,喜好吃嶺南佳果的市民們紛紛擁到超市去,那來自南方的沙糖桔很快就被搶購一空。“西貝”牌沙糖梧憑此一炮打響。從此以後,從武漢運貨物到廣州的汽車下完貨便空車直駛廣寧,在八一生態農場裝滿貨後,24小時即可往返武漢。養殖業是八一生態農場的重要經濟支柱。賈東亮在養魚初期遭到失敗後,從教授專家與書本那裏學到了科學養魚的知識。這裏的山塘很容易繁殖藻類,它們很容易封蓋水麵,使塘裏的魚缺氧。尤其是在夏天,如果中午之後下大雨,忽冷忽熱,最容易造成魚塘的魚缺氧死亡,並且,越是大的魚就越先遭殃。因此,賈東亮在八一生態農場所挖的魚塘水深都超過兩米,選了十多個品種的魚進行三層的立體混養:上層飼養大頭魚與扁魚,它們專以水藻為食,用賈東亮的話來說:“這樣便可以為魚塘打開天窗。”在魚塘的中層飼養草魚,而在魚塘的底層飼養鯽魚和土鯪魚,它們是專吃中層與上層魚的糞便,其任務也等於在打掃塘底。經過實踐摸索,魚塘出產一斤草魚,就可以出產四斤大頭魚與扁魚。他這種水麵多層立體養殖法,很快就在廣寧創下了平均每畝單產達118斤的紀錄。附近的養魚專業戶紛紛前來取經。經過不斷的摸索與改進,現在賈東亮的魚塘每畝單產已經可達2多斤。可賈東亮的種養遠不止這些,他更大的“野心”是想在養豬方麵搞出點名堂,實現從散養到“豬倌大聖”。初期養豬也難為了賈東亮:為了多賺點錢,豬販子竟然昧著良心,使出了坑人的伎倆,在家中用雜七雜八的東西和著飼料,連喂帶塞,把豬苗弄得幾乎撐破了肚子,然後才拿到市場出售,最大的一頭“豬苗”竟有13多斤。不懂內情的賈東亮將這樣的“豬苗”買回來,盡管細心料理,但是那“豬苗”的腸胃早已被塞壞了,不吃不拉。花錢請鎮上的獸醫前來,獸醫看過之後隻能是一個勁兒地搖頭擺手,表示已是回天無力。結果,再養了一段時間,“豬苗”便一命嗚呼了。賈東亮的投資又打了水漂。吃一塹,長一智。賈東亮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同時善於向四周的人和書本學習。身為一場之長,他既是指揮員,又是戰鬥員,很快就成了養豬的行家裏手。提到養豬這一行,賈東亮頗有體會:“中國的農民一般不注意科學養殖,所以就無法以此致富。平日對豬的觀察要細,並做好各種記錄,作為檔案,這樣,就可以從中找出它的各種規律了。”附近有些村民養的母豬一年到頭都不發情,天天喂飼料,錢投下去不少,卻絲毫不見成效,他們便上門來找賈東亮。賈東亮告訴他們,常規的老方法是去請獸醫來打激素針,以刺激母豬使它發情,但這並不是好辦法。因為常打激素的母豬懷孕率低,即使產崽每次的胎數也會少。賈東亮琢磨出的幾種“刺激法”聽了會令人忍俊不禁。其一,對不發情的母豬,平時要使它與公豬常見麵,以後將它們放在一圈裏就會搞異性剌激。其二,將母豬換到新場地,換新豬欄,這樣來搞新環境剌激。其三,將那不發情的母豬裝上拖拉機,讓它坐車到四周轉一大圈,來個運動刺激。這些方法,在教科書上不一定能找到,但卻是賈東亮的實踐心得。當地不少養豬戶試過,都說確有奇效。在采訪時,賈東亮饒有興致地告訴我們:母豬在欄裏與公豬配種後,他便在母豬的耳朵掛上記錄了資料的號牌。母豬一般是2天發情一次。如果配種後,母豬不再發情,那就證明它已經懷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