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接到仆固懷恩的奏折,立即回詔,任命田承嗣為莫州刺史、魏博節度使。田承嗣即開城歸順唐朝。仆固懷恩命令仆固瑒、侯希逸、薛兼訓等率兵追擊史朝義。並讓田承嗣誘降張忠誌,張忠誌投降,唐代宗任命他為恒州⑧刺史成德節度使,並賜名李寶臣,駐軍恒州。田承嗣又勸說薛嵩歸順唐朝,被封為昭義節度使,至此叛軍的實力將領都已經回歸到唐朝。
史朝義到達歸義⑨,唐軍追擊而至,史朝義敗走薊城。在城門外向李懷仙下旨,要求入城。李懷仙正在與駱奉先計議歸唐事宜,朱希彩建議將史朝義捉住,送到唐朝請功。李懷仙說道:“現在沒有談妥,不宜過急,他帶兵進城,捉住他要費一番周折。你到城樓上對他說,入城可以,兵留在城外。”
朱希彩在城樓上對史朝義說道:“李元帥說皇上入城,天經地義,但是城內的兵士太多,容不下太多的人,那些兵士隻能留在城外。我現在就打開城門,迎接皇上入城。”
駱悅一直跟在史朝義的身邊,對他說道:“李懷仙心懷不軌,我們不能進城。”這時打探消息的人來報,田承嗣、薛嵩、張忠誌都投靠了唐朝,成了唐朝的節度使。史朝義說道:“真是樹倒猢猻散啊,這些燕朝的大將,都見風使舵,紛紛離去了。朕還能向何處走啊?”甚是悲傷。
駱悅說道:“到平盧去,那裏是我們發跡的地方,會給我們帶來轉機的。”史朝義沒辦法,隻得率領軍隊向北。平盧城也沒有讓史朝義進入,萬般無奈,他隻得再行向北進入奚、契丹的地盤。
史朝義走後,李懷仙派朱希彩與仆固懷恩聯係,隻要唐朝答應他的條件,他不但投靠唐朝,而且願意捉拿史朝義。
仆因懷恩立即向唐代宗上表,唐代宗任命李懷仙為幽州、盧龍節度使,遷檢校兵部尚書,封武威郡王。李懷仙命令部將李抱忠追擊史朝義。
史朝義向北逃竄,行至溫泉柵⑩,李抱忠帶領追兵趕到。其手下軍士不敢接戰,紛紛逃離。史朝義在眾叛親離,走投無路的形勢下,落荒而逃,進了一片樹林,李抱忠的軍隊跟著包圍過來,他已經走投無路,抽出寶劍,向脖子上抹去。李抱忠取下他的人頭,將其厚葬。
李懷仙將史朝義的人頭送給仆固懷恩,仆固懷恩當即送進京城,並向朝廷上奏,叛亂已經平息。唐代宗見到史朝義的人頭,終於鬆了一口氣,曆時八年的安史之亂,至此結束。
仆固懷恩凱旋,乃奏田承嗣、張忠誌、李懷仙、薛嵩分理河北道。唐代宗準奏,詔令薛嵩為相州刺史,充相、衛、洺、邢等州節度觀察使,田承嗣鎮魏州,張忠誌鎮恒州,李懷仙鎮幽州。
寶應二年公元763年二月,安史之亂全部平息,唐代宗更改年號為廣德元年。命令仆固懷恩護送回紇的登裏可汗和光親可敦,就是仆固懷恩的女婿和女兒回漠北。回紇兵經過太原,河東節度使太原尹辛雲京閉城不納,仆固懷恩大罵。屯兵於汾州⑾,並向唐代宗上奏,彈劾辛雲京。
辛雲京懷恨在心,剛好中使駱奉先到達太原,辛雲京對他說道:“仆固懷恩與登裏可汗相互勾結,對大唐不利,公公回朝一定要奏明皇上。”
駱奉先不問原由,向唐代宗上奏仆固懷恩造反。其時仆固懷恩彈劾辛雲京的奏折也到了唐代宗的手裏,他知道兩人不和,便派遣宰相裴遵慶到軍營中慰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