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續的故事】
永平二年,原鹿侯陰識去世。長子陰躬承襲爵位。程素失去當家主母身份,鬱鬱返回汝州程家養老。
永平三年,鄧訓和蘇悅的第一個孩子誕生。為懷念救主而亡的朱雀,鄧訓為長子取名為鄧騭。同年,劉莊在陰麗華勸說下,冊封馬敏為後,陰蓮秀為貴人。
永平六年,東北烏桓局勢不穩,劉莊再次啟用鄧訓,拜鄧訓為護烏桓校尉,鎮守東北遼東、漁陽及朔方一帶。因鄧訓夫婦為人正直,樂善好施,原羽林軍退役軍人等諸多故人攜將老幼,跟隨鄧訓徙守邊關。
永平七年,太後陰麗華逝世,後與光武帝合葬於原陵。
永平十八年,劉莊病逝,章帝劉炟即位。
建初三年,劉炟任命鄧訓為謁者,率軍隊、民工治理滹沱河、百臼河,疏通漕運。鄧訓夫婦倆認真走訪考察後,發現此段漕運線路途經三百八十九處險要之地,在前期的工程施工中,因天險難通,導致民工溺亡摔傷者無以計數。估算考量後,鄧訓認為該項工程勞民傷財,他冒著得罪一幫官員的風險,上書劉炟停罷此項工程,改由陸路通行,解散民工勞役數千人,為國庫節省開支數以億計,此舉深得百姓擁戴讚譽。
元和三年,甘肅河西一帶的盧水胡反叛,劉炟任命鄧訓為謁者,率兵至武威平息叛亂,後又拜鄧訓為張掖太守。
永元二年,西北一帶的羌族再次起事,和帝劉肇拜鄧訓為任護羌校尉,駐守西北臨羌一帶。鄧訓收羅小月氏豪健少年數百人組成“義從胡”。繼又派長史任尚率部製造革船,渡過黃河,再擊迷唐羌於大、小榆穀,迫迷唐率部西遷千餘裏。湟中安定後,鄧訓留弛刑徒2000多人屯田黃河兩岸,修城堡,興水利。鄧訓以恩信對待羌人,備受信任和愛戴,人心收複,兩族停罷幹戈。
永元四年,鄧訓因病卒於任所,和帝追封為平壽敬侯。鄧訓去世後,每天前來祭奠者多達數千人。他曾任職過的地方百姓聞知後,也奔走哭告,追憶恩德。河湟百姓還特別為他立祠,以示紀念,這種習俗保留至今。
鄧訓和蘇悅一共育有五子一女。長子鄧騭,官至大將軍,賜封上蔡侯。次子鄧京,賜封黃門侍郎。三子鄧悝,官至城門校尉,賜封葉侯。四子鄧弘,官至虎賁中郎將,賜封西平侯。五子鄧閶,官至侍中,賜封西華侯。女兒鄧綏,則為曆史上有名的“興滅國,繼絕世”的和帝皇後。
鄧綏母儀天下,親掌漢朝江山十六年,智慧超群,勤勉躬耕,挽危機重重的東漢江山於既倒,立下了不世之功。鄧騭位極人臣,力謀為國,忠心耿耿,且恭順節儉,孝心動天,品德高尚。整個鄧氏家族光寵顯赫,但都遵守法度,毫無驕橫跋扈之形態,時稱“闔門靜居”。 唐高宗永徽年間的吏部尚書唐臨撰寫的《冥報》一文讚曰:“鄧訓歲活千人,遺和熹之慶”。
【鄧訓史料】
鄧訓,東國第一功臣鄧禹的第六子,生於漢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曆明、章、和三帝,先後任郎中、烏桓(東北)校尉、張掖(甘肅)太守、護羌(西北)校尉。
無論在哪任職,官職高低,他對同事對下屬始終都平等相待,毫無貴賤之分,且寬洪大量,並樂善好施,《後漢紀》說他:“好施愛士,濟人之急,士無貴賤,見之如舊。”鄧訓對人寬恕,但對家人尤其是對待下一代要求非常嚴格,聞過即糾,決不姑息。因而其高尚品德受到朝野上下一致愛戴。 鄧訓一生的功績很多,但是,他最後出任護羌校尉,以德立信,恩施異族,迅速平定西北亂局,為維護國家的統一,立下了不朽的功勳,最為後人千秋傳頌。
公元88年(東漢章和二年)正月,章帝劉炟逝世,其四子,時年9歲的劉肇繼承皇位,是為和帝,就在這主弱臣強,容易出現政局動蕩不安的關健時期,河湟流域(今青海甘肅一帶)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安全形勢卻急劇惡化起來。由於時任護羌校尉張紆誘殺了羌人首領迷吾,各部羌人群情激憤,一時間反抗朝廷的羌人達四萬之眾。在這種情況下,在********觸即發的嚴峻形勢下,張紆被撤職。朝中大臣一致舉薦德高望重的鄧訓接任護羌校尉這一重任。
鄧訓到任後,正趕上羌人首領前來進攻。迷唐是被張紆殺的羌人首領迷吾的兒子,他為父報仇心切,所以率先前來。迷唐率一萬多騎兵來到城外,不敢直接攻打鄧訓,準備先攻打小月支部落,意欲將其製服後,再脅迫他們一起攻打鄧訓。在這關健時刻,鄧訓力排眾議 下令打開城門,放胡人進城,派重兵保護。不僅如此,鄧訓甚至敞開自己的家門,收留老弱婦孺。對此,小月支胡人非常感動,說:“過去漢朝常常欺壓我們,如今鄧使君卻用恩德誠信對待我們,打開城門接納我們”,都歡喜叩頭頂禮,紛紛表示“聽憑使君號令”。後來,鄧訓利用這支胡人的力量,使西北地區得到了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