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江山多嬌(下)(3 / 3)

重慶建工集團所在地

受訪者:李劍銘建工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

一身學者風度的李劍銘,出口成章,滔滔不絕中帶著無限激情:我是四川廣安人,到重慶工作前在深圳先科集團擔任主要職務。1997年,重慶直轄市成立不久,團中央組織了一個博士團來到渝地。當時我們是掛職鍛煉來的,先科公司的老板聽說我要到重慶來,問我:你是不是吃錯了藥?重慶那個窮地方哪一點可以吸引你呀?我笑笑,對他說既然已經報名了,去了再說吧!那時我已經在深圳幹了10年了,深圳人到廣州,覺得廣州還很破舊,可再到重慶一看,簡直是到了兩個天地,與深圳相比,重慶就像一個又破又爛的縣城一樣。當時深圳的財政已經達到230多個億了,重慶隻有5自來億,而且還有3000多萬人口。我到重慶後,開始在沙坪壩區政府當副區長,這一幹就不是看看的問題了,而是放不下手、放不下心……

2002年,我由國家科技部派送,到了日本中央大學讀金融工程博士後,可以帶妻子孩子,而且學業結束後還能留在那兒。可等專業學得差不多時,我突然感覺自己不能留在日本,我必須回國,日本的金融工程太成熟了,成熟得像我這樣的博士後也沒有多少用武之地,所以我毅然選擇了回國。

而回國的第一個選擇就是再到重慶。因為我覺得盡管重慶直轄才幾年,但重慶的發展是中國任何一個地方都難於比擬的,特別是它的金融市場的發展空間,甚至比深圳、上海都更具挑戰性。回到重慶後,我被分配到國資委,2006年又被任命為重慶建丁集團的董事長兼黨委書記。一個學金融的博士後,到一個國有建築企業當老板,聽起來似乎有些不對路,其實我來建丁集團後,發現這裏的天地也能發揮自己的專氏,而我認為,中國的大型建築企業,發展到最終也必然是金融企業。重慶的建築市場現在每年有1000億元左右的工作量,可作為重慶建築航母的建工集團,過去隻能接到8自來個我來建工集團後,首先抓了班子和幹部隊伍的穩定,又從管理入手,在製度創新上做文章。圍繞產品、產業、組織結構和資產運營4個方麵進行了從表及裏的大調整。在項目投標與施工中,采取與投資方共同合作的新戰略,從而使集團公司由過去單一的建築企業,發展成品牌商、渠道商、標準商、平台商。通過與投資方戰略合作的雙贏過程,使得企業地位迅速提升,獲得了更多更大的效益。2005年我們的訂單額是80億元,去年我們達到140億元,2007年計劃承接160億~200億元的訂單。

我現在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包工頭,麾下有十幾萬人的隊伍,凡是重慶最大的建築丁地上,都有我們建工集閉的職工。重慶未來的發展方向是西南地區的增長極和長江上遊的經濟中心,建築業必定是這個增長極與經濟中心中最活躍的產業之一。我們現在不僅要做重慶的建築航母,而且要成為西南的建築航母。這個航母在2010年就該實現250億~300億元的年營業規模水平,集團公司的資產也應在200億~250億元。我很欣賞浙江省的省長管建築,因為浙江省的建築隊伍在省外有500億元的市場份額。我們重慶本身有1000多億元的市場,而整個西南地區的建築市場接近0000億元。作為西南建築航母的重慶建工集團,如果有一天能夠擔起西南建築市場的四分之一份額,這本身就是一個經濟增長極!對此,我抱有充分的信心!這信心,首先來自於我對我們重慶的信心。

嗬,親愛的朋友,你無須多說了!我知道有人進人這座城,他留下來,學著這裏的口音,發生了愛情,這座城就成了他的家;有人離開這座城,帶走了它的口音,這座城就成了他的故鄉,他的根……

直轄10年,重慶走過的每一個歲月、每一個日夜,都會感動中國,感動世界。重慶朋友總會情不自禁地向遠道而來的客人介紹他們引以為自豪的朝天門、景色如詩的夜幕下的南濱路、體現現代建築風格的奧體中心、盤旋在山城腰臍的輕軌飛道,還有氣勢磅礴的三峽博物館、堪稱一流經典的城市規劃館、書卷氣十足的新圖書館,或者正在長江、嘉陵江彙合處建設之中的重慶大劇院,可容納50萬——100萬人口的大學城等等美不勝收的景致,而所有這些,也僅僅是新重慶無數美景中的幾處點睛之筆而已。在我看來,重慶的這些點睛之筆的美景,從更多意義上說,是重慶直轄10年過程中,市委、市政府在重視經濟發展的同時,格外注重文化建設和品味建設的集中體現,而這正是作為未來西南經濟中心必不可少的文化特質。這是因為,任何一個強大而繁榮的經濟中心,同時也必然是個文化中心,沒有文化品味的經濟中心是支撐不起人們從事發展經濟的那份美好的心誌與追求的。重慶曆來是個注重文化的城市,重慶人對文化的渴望有時會比對物質的追求更趨強烈,這也注定了重慶作為西南中心城市所具有的獨特魅力。

我們已經說過很多關於朝天門的話語了,但真正認識今天如此美麗的朝天門,怕還有一段距離。朝天門與解放碑都是重慶的象征景致,它們一方麵承擔著商業中心和人文中心的重任,更是重慶這個城市曆史發展中承前啟後的兩塊勝地。解放碑區域現在是個商業中心,但我絕對相信,解放碑同時又是重慶兒千萬人凝聚戰鬥力、信仰力的地方!解放碑,其實是重慶的一個精神心髒一在今天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曆史條件下,它跳動的是引領全市人民發展和繁榮經濟的強勁心律;一旦發生重慶和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時,它跳動的是召喚民眾奮起抗擊、英勇犧牲、迎接勝利的強勁心律。而朝天門,則如重慶這艘曆史巨輪乘風破浪的船頭,它總是以高昂的鬥誌、戰無不勝的姿態,領導這個英雄的城市向更遠、更光明的前程奮力行進。今天,重慶人把朝天門建設得如詩如畫,氣勢磅礴,象征的是重慶不斷從輝煌走向更加輝煌的前景。其實,今天的朝天門已經同以往的朝天門有著很大的不同。在它的身後,它正引領著千舟萬艇;在它的前麵,是長江三峽和更遠的中華黃金水道及滔滔不絕的大海,它正經曆著進人前引後推、勢不可當的曆史最好航程……

至於被重慶人誇為最美的地方的南濱路,從建設一開始,重慶市有關方麵就定位它是最有人氣的旅遊觀光帶、最顯活力的經濟增長極、最具品位的人居環境;按照以綠色為生命、以燈飾為特色、以文化為靈魂建設理念所打造經營的。位於長江南、麵臨渝中半島、背靠南山綠色屏障的南濱路,如今每當夜幕降臨時,總是燈火通明、流光溢彩,猶如一條七色彩帶橫貫主城。這是南岸區的遊覽勝地,也是重慶的一張城市名片。南濱路涵蓋長江在南岸區行政區域的全部江岸線,全長5.4公裏,是南岸區曆史上投資最多、規模最大的一項綜合整治工程。其實,南濱路注人和表達的內涵及形態,是重慶市各級政府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建設未來重慶大都市的一種基本思路,或者說是一個樣板而已。重慶作為江與山組成的城市,其獨特的江岸線可以建成各式各樣絕美的地方。聰明而智慧的重慶人明白,以人為本的城市建設理念,能夠讓城市在完成對舊城的改造過程中,實現人們追求美好、舒適的生活,促進和帶動經濟的更強勁的發展。南濱路建設在這方麵無疑是成功的。它的一期工程在景觀建設上,沿江打造出長6.8公裏連接其他區、占地250畝、投資1億元的全國最大的開放式護堤公園一一重慶南濱公園就是一例。此公園建設突出了重慶曆史人文景觀和巴渝文化內涵,分為三大部分:187高程道路景觀、180高程景區連接段、六大主題景區黃葛晚渡、海棠煙雨、龍門浩月、字水宵燈、峽江開埠、禹王遺蹤特別是建成的長300米、寬7米,主題為長江之歌的音樂燈飾,聲光俱佳,其規模世界第一,已被授予大上海吉尼斯世界紀錄……南濱路的建設,極大地改善了這一帶的交通條件,啟動了大規模的片區開發,同步實施的綠化、亮化、美化工程,使這裏的人居環境徹底得到改善,周邊的房地產開發浪潮迭起,強勢不斷。區域的產業結構調整也發生巨變,集餐飲、娛樂、觀光、休閑為一體的南濱路美食街,帶動了濱江區域的經濟發展。當地官員告訴我,南濱路全部建成後,總投資將達60餘億元,最終將帶動500億元開發資金投人,而因南濱路建設帶給南岸區及重慶主城區的經濟拉動力,更是不可估量!

這就是重慶人為什麼一再向我誇讚的原因。事實上,重慶市委、市政府規劃中的未來主城建設藍圖裏,至少有數條南濱路。它們借助已經建成的快速輕軌和彩虹般的一條條跨江大橋,聯結為一個整體、若幹個各有特色、並同時放射異彩的城市經濟與人文相得益彰的風景線,是未來重慶最出彩的地方。

說了朝天門和南濱路,自然不能不說三峽博物館和奧體中心、城市規劃館及重慶圖書館等幾個具有中國乃至世界一流水平的公共文化設施。除了重慶圖書館外,其他幾個地方筆者都去參觀過。參觀之後的感覺是:其規模國內空前,其現代化水平堪稱少有,其漂亮程度真可謂美輪美奐。特別是三峽博物館,進去看一次,仿佛是享受一道文化盛宴。不說三峽博物館的宏偉氣勢,不說它是用6個億的巨資建起的,也不說它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一尊三峽自然與曆史的博物之大成,就看看裏麵所用的每一塊看似平常的材料,你一打聽,就會肅然起敬,因為它都有著不平常的來曆一皆為三峽的原石原物。從三峽博物館的廣場拾級而上,博物館大門的正中間有一座貌似假山的滴水石。館長告訴我說,這是從烏江両廊裏切出來的石頭,其中的水臼還是從烏江河床底下采上來的,距今至少有上百萬年的曆史。你看它突出的那一塊,完全是靠河流衝刷形成,人類再有鬼斧神工也不能及。主人撫摸著那些依靠人工和現代技術無法刻製的奇異石頭,如此說。進博物館入口處,一些成塊狀的石頭鋪在地上,非常獨特。主人介紹:這是從三峽大壩右岸廠房基底下60多米深處撈上來的花崗岩。後來我才知道,在二峽博物館建設時,專家們始終奉行的是將三峽的石、水、樹的原物,作為整個博物館的基本材料。為此,工程建設人員跑遍了整個三峽庫區,除了烏江畫廊,巫峽、瞿塘峽、西陵峽等必須保護的文物風景和不可搬移的自然物外,其餘的都是原物搬到了博物館內。三峽博物館在選材用料上所花的心思,付出的汗水,是其他公共建築所不能比的。難怪中外學者這樣評價道:三峽博物館裏每一塊石頭,每一株植物,都是三峽文化的一個符號,是中國絕無僅有的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融合體。

不能不提及總用地11.86萬平方米,建築麵積6.28萬平方米,投資達7億元,能容納6萬人同時觀看比賽的重慶奧體中心。主場館內的體育場長312米、寬80米的弧形挑棚,居亞洲之最,使得重慶奧體中心在中國和亞洲體育界享有盛譽,各類體育比賽和文藝演出時常在這裏舉行。

在參觀諸多重慶現代化的公共文化設施時,令我最激動的地方還有一處同樣不能不說,這就是藏於朝天門廣場之下的麵積達6萬餘平方米、總投資2.8億元的重慶城市規劃展覽館。這個展覽館是目前我所看到的中國最大的城市規劃展覽館。在這裏,你可直觀地了解重慶的曆史軌跡和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地下的一樓總館,放著重慶市全區域的主模型,麵積892平方米。負一樓的樓板是鏤空的,形成一個以主模型為底的天井。站在一樓,天井底部的2020年重慶主城702平方公裏的山水園林城市形態盡收眼底。主模型的水平比例尺為工750,豎向比例尺為工600。主城9區、方圓700平方公裏範圍內,9樓以上的房屋全部能在這裏找到。兩江分割四岸、大江上20多座橋梁、三環十射交通網絡、東南西北四麵大山……在一樓,還可以看到多個主題展廳,包括重慶曆史風貌展廳、重慶2020城鎮體係規劃及都市區總體規劃展廳、重慶山水園林城市和三峽展廳,同時還有國土房屋、交通、中央商務區以及環境保護和社會文化設施等專項展廳,貫穿了重慶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在地下二樓,還有40個區縣和北部新區展廳;地下第三層為商業臨時展廳;地下第四層為停車場,有400個左右的車位供遊客停車。展覽館安裝了中央控製係統,能夠無人值守而自動運行。該係統預先編製好程序,可以自動對總館及41個區縣展廳的電流及各種項目進行集成控製。每天從早上開館,到下午關門,從電源開啟到關閉,都不需要人來操作。值得一提的是,展館采用了大量的高科技項目,不少手法為國內首創。尤其是13個互動遊戲項目,讓展覽變得生動有趣。新城規劃、舊城更新、規劃棋盤可以讓你自己動手規劃家園;尋找家園、山城漫遊、都市千裏眼、江城印象、鳥瞰重慶等,無論是專家還是普通人,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遊客都可以參與進來,找到自己的樂趣。重慶城市規劃館盡顯現代大都市的氣派,兩三個小時的參觀,你可領略重慶的曆史與未來,人文與風物,這種用眼閱讀,令人心曠神怡,又增長許多知識,還省去不少疲憊。

走出城市規劃展覽館,站在朝天門廣場往嘉陵江北岸看,是正在建設之中的重慶大劇院。該大劇院坐落於長江、嘉陵江交彙處的北岸,一側與渝中區朝天門碼頭並坐兩江交彙佳地,另一側又與南山一棵樹觀景台遙相呼應,建築規模8萬平方米,總造價8彳億元。據了解,重慶大劇院原有5種備選方案,最終被選人圍的是被稱為孤帆遠影以船為主題的方案。該方案的建築物表麵選用的是一種淺綠色的有機玻璃,因此,整個大劇院外形就似玻璃時空船,表示重慶從過去駛向未來的意蘊。整個建築在這個用玉石玻璃製成的外殼籠罩之下,可以在任何光線和天氣條件下呈現出朦朧的藝術美。作為重慶市的又一標誌性建築,大劇院設計建築高度為60多米,並以兩個劇場為中心,一個是1800座左右,一個是800一900座,並配以餐飲、休息、交際場所。劇院將采用先進的舞台機械和舒適的觀演設施,使其滿足大型歌舞劇、綜藝、戲劇、交響樂、室內樂演出的需要,具備接待國際表演藝術團體的能力。由於劇場聲、光方麵的特殊要求,大劇院在重慶迄今為止兒大文化工程中技術最為複雜、外觀又最為壯觀與漂亮,所以重慶市民無不翹旨以待大劇院的建成……

再將目光移至沙坪壩的重慶大學城,你會對重慶直轄市有一種全新的感受,因為這裏告訴你的是:重慶直轄以來,教育的發展其實比人們看到的城市建設要快得多,基礎教育和農村教育的變化在西部地區名列前茅。重慶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更是舉世矚目。普通高等院校由22所增加到40所,在校學生由15萬人增加到45萬餘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87。增加到209。早在直轄初期,為把重慶建設成為長江上遊經濟中心,重慶市委、市政府就作出決定大力實施科教興渝、人才強市戰略,把建設長江上遊科教中心和西部教育高地作為建設長江上遊經濟中心的重要支撐。根據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快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全市髙等教育發展規劃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人學率達到3攸,到2020年毛人學率爭取達到50,在校大學生達到110萬左右。正是鑒於這樣的遠景目標,重慶大學城應運而生。按照現代化、生態化、園林化、網絡化的規劃理念和堅持開放式、高標準、超前性原則,已建成的重慶大學城共占地2193.97公頃,其中教育用地1021.72公頃,居住用地620.98公頃,道路廣場用地316.96公頃,對外交通用地2.02公頃,市政公用設施用地14.65公頃,綠化用地217.64公頃。這是重慶直轄10年間,投人於教育上的一項最亮麗的工程。重慶大學、四川美術學院、重慶師範大學、重慶醫科大學、重慶科技學院、重慶職業技術學院、重慶電子科技職業學院、重慶巴渝職業技術學院、重慶醫藥衛生高等專科學校籌、重慶警官職業學院、重慶社會工作職業學院等11所高校已落戶大學城。如今,整個大學城,豔美如麗、風景婀娜多姿,尤其是無可比擬的人文環境和科技與人才及生態環境的強大優勢,使得大學城及其周邊數平方公裏形成了一個集教育、科技、人才、生態等巨大優勢於一體的充滿生機和希望的重慶矽穀,吸引著各方的關注目光和投資雄心,其前景十分可觀。

真實的重慶直轄10年的今天又是一個什麼樣呢?不是全市上下都在學習落實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三大定位、一大目標、四大任務嗎?毫無疑問,這314是重慶新階段發展的總戰略部署,必須重視再重視,落實再落實。在發展思路上,要牢牢抓住一條主線,即建設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著力打造以主城區為核心的一小時經濟圈,建設以萬州為中心的渝東北地區和以黔江為中心的渝東南地區兩翼,構建一圈兩翼區域發展新格局。然而我的關注點,則集中在一處:這就是重慶今天的人氣。

一個人氣旺盛的城市,必定是凝聚著巨大潛力的增長極!

一個人氣直上的地方,必定像磁場一般地將周圍牢牢吸引至自己身邊,並形成一個不可動搖的中心!

―個人氣和美的天地,必定是屬於那些有誌有情有才有藝有心有意的天下人在此安家落戶養子育女的和諧家園!

無論怎麼叫,無論怎麼稱,所有今天的增長極,還有明天的中心,或者未來更現代化的大直轄市,將它們的一切長處與好處加起來,便是家園二字。

隻有美好的家園,才是吸引一切向往幸福、安寧生活的人類眾生的因素與根本。

新重慶是一部流動的攝影機,它每天都在拍攝最優美最精彩的両麵;

新重慶是一台飛旋的播放機,它每時都在播出最動聽最響亮的樂章;

新重慶是艘破浪的遠征船,它每日都在開啟最壯麗偉大的航程……

你能看得過來嗎?你能真正體會其美妙和美妙的全部嗎?

顯然,日新月異的新重慶有太多進步和發展的輝煌值得一看,但想用心看個夠,顯然是一種妄想,因為太多太多,最終你會產生力不從心、掛一漏萬的感覺。我們隻有一種永遠的敬畏和向往,一種永遠的欲罷而不能,一種永遠的激動和亢奮……

直轄10年來,我們認真做好了三篇大文章,基本完成了中央交辦的四件大事的主體攻堅任務,取得了打基礎、建平台、增後勁的顯著成就,奪取了富民興渝、構建和諧重慶的新勝利,重慶已經站在了新的曆史點七。直轄10年的奮鬥曆程,是一部爬坡上坎、負重前進的創業史,是一部勇於創新、與時俱進的改革史,是一部攻堅克難、團結奮進的拚搏史。

今天的重慶,正處在以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關於重慶工作重要講話為標誌,進人了求突破、上台階、大發展,努力率先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新階段。

年輕而朝氣、智慧而沉穩的汪洋書記在剛剛召開的中共重慶市第三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向全市黨員、幹部和直轄市全體人民吹響了新的戰鬥號角。我們有百倍的理由與信心相信,重慶市委、市政府引領全市3100萬人民在落實胡錦濤總書記為重慶勾畫的藍圖: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直轄市正在開啟獨樹一幟的偉大事業,在未來5年中邁上三個台階,將重慶建設成為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在西部率先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她將讓全中國和全世界更加為之矚目,為之振奮!

未來的中國亮點,屬於重慶。

未來的最美好家園,屬於重慶。

這是一種無法抗拒的潮流,如同嘉陵江、烏江等會聚的千裏川江那樣氣勢磅礴、滾滾東流……

巧:讓我們一起以中華民族的名義,向共和國第四直轄市、向共和國的3100萬重慶人民致敬,祝福他們像黃葛樹那樣永遠生根茂盛在這片熱土上,祝福他們再創更大的輝煌!

要在很短時間內,寫一個城市,寫一個10年迅速崛起的城市,無論以哪種形式都是非常困難的。當初之所以接受這樣的任務,是因為每次到重慶總是得到包括重慶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何事忠在內的一批重慶領導和朋友們真誠的相邀和熱情的接待,同時還有來自我自己內心對這個美麗城市的那份情意。如果不是重慶出版集團董事長羅小衛、總編輯陳興蕪等一次次熱情細致的幫助指導及出版集團的劉瑋、田茂、王曉婷和好友王超、馬岱良等的關心支持、全力配合,本書肯定是寫不成的。

重慶直轄10年,成就輝煌。靠一個作家、一部作品想全麵描述,必定遺憾多多,這是我始終這樣認為的,也是心頭總惶恐的事。對於國色重慶,本人不期待所有人的讚譽,隻希望自己通過幾個月的采訪、觀察後,將一些感受與理解能準確地表達出來,能讓那些並不了解重慶的讀者與我一起分享這個美麗城市的輝煌偉業和重慶人今天的心氣。僅此而已。

自幾年前寫三峽移民題材的國家行動後,我便對重慶產生了一份不可抹去的感情。以至於經常在北京的時候總自覺不自覺地看一看重慶的新聞、重慶的電視,並且養成一種習慣,似乎自己的命運與重慶有著某種關聯。這種感情的牽掛是一個遊子對故鄉的那種牽掛,重慶能在我的心中產生如此影響,讓我自己都有些吃驚。

我要感謝重慶市委領導,感謝國資委的王瀾博士、重鋼的餘新慶、移民局的郎誠、西南鋁公司的湯莉、汽車雜誌記者嶽琳、新女報的吳景碰等朋友,是他們或直接幫助我完成了采訪任務,或直接提供了他們自己積累的材料與作品。謹向本書引用的相關資料的作者和出版機構、新聞單位致謝。需要說明的是,第10節及第24節中,引用了部分網絡新聞材料,因不知作者其名,在此一並致謝!還要特別感謝重慶出版集團的編輯們:喻楊、吳立平、楊耘、周顯軍、金喬楠、向洋,是他們的無私幫助,才有了本書的出版。

何建明

2007年春節至五一於北京重慶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