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江山多嬌(下)(2 / 3)

這年10月1日,中秋節與國慶節碰在同一日,是個雙重喜慶的日子。然而,白禮西的涪陵製藥廠非但發不出月餅,就連飯碗都搖搖欲墜。當看到涪陵地區醫藥局的同誌買來最便宜的冰糖麻餅,一個職工隻能捧著一個多一點的麻餅時,當聽到周圍工人中間傳來隱隱的哭聲時,白禮西這位年輕的副廠長再也忍不住自己傷心愧疚的眼淚了。這一天,成為他和涪陵製藥廠職工們最刻骨銘心的記憶……

就在這時候,白禮西又因出差途中不幸遭遇車禍,右手臂嚴重受傷。當時藥廠一期技改工程正處於關鍵時刻,他不顧醫生勸阻堅持在技改工地上指揮督陣,導致他的右手因沒有得到及時、徹底的治療而神經萎縮,致使日後留下了終身的殘疾。這是後話。

而就在這個時候,白禮西還需要作出一個重要抉擇:有了剛剛獲得的兩個產品,能不能讓患者掏錢購買它,這是他當時必須首先要考慮和琢磨的事。現在大家都知道去報紙電視台做廣告,而那時的廣告在多數人意識裏是被排斥的東西。然而白禮西經過深思熟慮後,毅然在重慶電視台節目裏為補腎防喘片播放了一個現在看起來十分簡陋的廣告。這是重慶境域內第一個通過媒體做的廣告。正是石破天驚,補腎防喘片名聲大噪,供不應求!1986年,僅靠這一個產品,藥廠銷售收入就達到117萬元。瀕臨破產的涪陵藥廠終於起死回生,此後銷售額年年攀升。

不苟言笑的白禮西這回第一次露出了勝利的微笑。

急支糖漿的上市,讓涪陵藥廠品嚐到了財富的滋味。1991年,藥廠銷售額達到了1217萬元。1993年11月22日,由四川涪陵製藥廠、四川省涪陵地區醫藥公司、涪陵市通濟實業有限公司、四川涪陵太極實業開發公司共同發起,以四川涪陵製藥廠為主體改組,以定向募集方式設立了重慶太極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從藥廠改名為太極後,我們的命運就開始有了根本性的改變!白禮西在辦公室笑著向我介紹他為什麼給企業定名為太極中國的中醫藥講究的就是體質與自然的平衡,中藥所能起的作用就是調節患者的體質內部的平衡,中國的太極陰陽平衡是中藥的真諦,也是中藥藥理的最高境界,具有哲學意義層麵上的科學精髓。所以,我們給企業起名為太極,既一目了然,又能突出中醫的本質。太極的橫空出世,從此給中國中藥業帶來了颶風一一1994年8月,白禮西確立以急支糖漿和通天口服液為兩個拳頭產品,全麵進軍全國市場的雙保險策略,並組建了10個省外辦事處。自此,太極產品一路凱歌……

這時的白禮西又適時提出全員營銷模式,提出企業的產品開發能力和營銷能力應該遠大於其生產能力。這一觀念成為太極騰飛的法寶。懂科研又懂營銷才能研發出適銷對路的產品;懂生產又懂市場才能生產出質量過硬的產品;懂管理又懂銷售才不會瞎指揮,才能製定出適應市場規律的管理策略和方案。白禮西的全麵係統的營銷管理方法,也因此獲得國家管理創新成果一等獎。產品之上,是市場;市場之上,則是資本。這時的白禮西在產品、市場方麵連連創造了太極神話:

1998年太極進人並購發展及整合時期。

2001年後,太極進人集團化管理試運行時期,及時運作太極集團上市,收購上市公司桐君閣、西南藥業兩大著名企業。同時利用三峽庫區移民機會和相關的政策,先後將20多家瀕臨倒閉的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實施兼並重組,一下盤活了近40億國有資產,太極集團在這一係列的優質高效的企業並購過程中,事半功倍地搭起了放大自己的跳板,形成雙贏甚至多贏局麵,從根本上構建起科工貿、中西藥生產緊密結合、互為倚重的利益共同體。

此時的太極如日中天,並且將這樣的趨勢一直延至今日。

如今的太極,擁有13000人的職工隊伍。擁有一流的中藥材製造設備,擁有一流的中藥科研隊伍。集團總工程師秦少容是白禮西的妻子,這位比白禮西早一年進廠的重慶女傑,18年來,默默地將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精力投人在開發太極產品上,她帶領技術專家研製開發的新一代補腎防喘片、急支糖漿、藿香正氣口服液等中藥產品,都是中國百姓熟悉而常用的中藥,廣受患者歡迎,並產生巨大的市場價值。比如她領銜研製的急支糖漿和曲美等科技產品,已累計實施產值達70多億元,為國家創稅就有20億元。

我們太極集團目前已經形成一支幾千人的專職營銷隊伍,營銷網絡覆蓋全國959以上的地級市以及607。以工的縣級市和農村市場……但這僅僅是昨天的戰略。太極的真正發展還在明天。

白禮西話鋒一轉激情滿懷地說道:國家把重慶定為國家級的,甚至是世界級的大城市帶動大農村的城鄉經濟發展的試驗區。我認為,這一戰略中,關鍵還是在農村、在三農和農業產業化問題上。重慶要成為西南地區的經濟增長極,成為長江上遊的經濟中心,必須高度重視大農村發展這一關鍵。重慶的大農村發展潛力在哪裏?我認為我們涪陵做了大量有意義的探索和實踐。涪陵榨菜是一塊,芒麻也是很有潛力的一塊,而我們太極集團從事的中藥生產是促進重慶三峽庫區農業發展更大的一塊。我們都知道,三峽庫區是全國最大的中藥材產地,產出的藥材品種占全國藥材總量的五分之三。我們太極集團隻不過是利用三峽庫區移民政策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家移民搬遷企業而已。太極發展到今天,成為全國最大的中藥生產企業,年加工銷售中藥材10萬噸,中成藥年產值18億元,其中從庫區采購的藥材每年約5萬噸,藥農的直接收入達2億元。隨著醫藥市場的競爭,中藥這塊蛋糕將會越做越大。胡錦濤總書記對重慶發展所作的重要講話的第一點,就是關於加大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力度,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正如總書記所說,重慶大城市大農村並存、城鄉二元結構突出,必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為重點目標,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任務,認真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全麵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積極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製,努力做好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這篇大文章。要做好重慶的這篇大文章,發展特色農業是文章中的精彩篇章,而三峽見重慶日報2007年3月9日相關報道。

庫區的中藥材種植、中藥材加工就是這篇大文章中的精彩篇章。做好它,等於做好了重慶城鄉統籌發展的這篇文章。

真可作此比喻?

當然。白禮西肯定地告訴我僅就我們太極一家企業而言,未來的太極集團需要在三峽庫區發展中藥材種植麵積100萬畝以上,而現在僅為5萬畝。未來的百萬畝中藥材可產生的產值將超過50億元,至少可以給庫區農民增長收入20億元。我們再設想一下,如果三峽庫區再發展像我們太極這樣的中藥材加工企業三五個,中藥材種植麵積達500萬畝的話,給三峽庫區的農民可增長多少收入?

100億元左右。

對。100億元是個什麼概念?如果按人均年收人每人增長000元,這項目標就可以惠及1000萬農民!如果使重慶的1000萬農民能夠人均年增長1000元,重慶的城鄉統籌發展等於邁出了一大步。這難道不是一篇很精彩的文章嗎?

我這才明白,為什麼白禮西在今年的兩會上聽完胡錦濤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後,格外激動地針對西部發展和三峽庫區建設向政府提出了著名的兩點太極建議。原來這位重慶涪陵人心中所描述的這個藍圖確實令人激動和振奮。據我所知,白禮西的這份太極建議絕非紙上談兵,比如在重慶石柱縣有個種植急支糖漿所用的原料一金蕎麥基地,叫黃水鎮。那個鎮的農民們因為種植金蕎麥而富了起來,農民們幾乎家家戶戶買了桑塔納轎車,幸福的日子格外紅火。

三峽庫區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是種植中藥材不可替代的絕佳地區,而種植中草藥材對改善庫區土壤、植被及生態環境,都是百益而無一害的。發展這一產業,既是黨的政策給予我們重慶農民的恩惠,也是上帝給予三峽庫區百姓的恩賜,我們沒有理由不為這樣的好事而感到激動和興奮!在商界曆練多年的白禮西,已經是個不易被任何事件激動的渝商了,但談到這一點時,他仍然無法掩飾自己內心的衝動和感情。這衝動和感情,既有他自己太極的事業,又更多的是有對家鄉、對重慶大直轄市的一片深情。

誰說重慶大城市大農村的直轄市不能成為世界級城市?誰說重慶飛速發展的大城市與廣闊的農村不能統一協調地齊步前進?僅從涪陵二傑的周斌全和白禮西兩位年輕企業家已經走過的和正在走的發展之路,我們便能高興地看到未來的重慶農民,隻要抓住了發展機遇、抓住了產業特色,就一定會在自己的土地上實現富裕,建設美好的家園……

而我知道,像涪陵這樣具有地區產業優勢的還有萬州、忠縣、豐都、雲陽等等;更不用說盛產柑橘、茶葉、蠶絲的合川、梁平、永川、賽江、榮昌和夏橙之鄉的長壽等地。至於像東邊的巫山、巫溪和西邊的大足及南部的武隆、秀山、黔江、彭水、酉陽這些到處皆是好山好水和旅遊名勝的地方,隻要把相應的產業發展起來,還怕農民富裕不起來?還怕暫時落後的鄉村趕不上現代、時尚的渝中主城區?重慶的廣大鄉村,與眾不同。上帝賜予這裏的好山好水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及曆史和文化,是世界上任何一個農業自然社會所沒有的。而且重慶的廣大鄉村的這種自然資源和優勢,隨著全世界的現代化程度和城市化程度的越發提高,其優勢將越發顯現。我們隻是需要用時間來證明這一點。當然,在這時間裏有一樣東西不可少,那就是重慶人應當緊緊抓住機遇,不斷調整產業結構,科學、合理和十分巧妙地將自己的資源優勢,同外界經濟的、文化的發展趨勢銜接好、配合好、利用好。

黃葛樹,美好家園的象征

我們已經說過重慶是個美麗的城市。它的美,來自於山和江的組合,天和地的交融,月和雲的相伴,人與自然的共榮;

我們已經說過重慶直轄市是個大城市與大農村的組合,這組合既張揚著一種開放、時尚和顯耀,又蘊涵著一種質樸、平凡和堅實;

我們已經說過重慶的女人熱辣、美豔、真情,男人雄健、剛毅、豪氣,就像豐韻秀色的嘉陵江與磅礴澎湃的長江一般;

重慶是曆史和現實印刻在同一塊山岩上的閃亮晶體,從不被風雨衝刷而淡然失色。

重慶是今天和未來輻射在同一屏幕上的影像,你可觸摸和感受生活的本質與色味。

重慶人告訴我,他們最喜歡的還是一種叫黃葛樹的樹木,並且自喻黃葛樹就是他們的形象。隻要你稍稍留神,你便可看到無論在主城的大街小巷的巨崖與青石階上,那些鬱鬱蔥蔥的黃葛樹,總是伸張著健美的肢體和茂盛的葉瓣,在向行人點頭致意。還有在高山遠江的溝壑與河岸頭,那成片或單獨柄息的黃葛樹,也總是在仰望或等待著歸子與風帆……

黃葛樹是重慶的市樹,據說是因為它具有重慶一樣久遠的曆史,並且同時具有重慶人一樣的品質與性格。它從不畏風霜雨雪,也不畏斷壁絕崖,隻要給一點點兒土壤,它就能生根發芽,用長出的根死死抓住每個縫隙,迎風昂首,不斷演繹茁壯生命;它從不在乎富貴貧賤,隻要有一絲雨露和養分,它就枝繁葉茂,滿心歡喜地成長與繁衍,即使百歲老朽,或被雷劈火焚後,照常在不死的老根處重長新葉,重現新嫩;它不在乎別人是否精心嗬護,也不用旁人髙歌讚美,隻要你承認它的存在,它便甘心情願為辛苦勞作的你遮風擋雨。

我愛黃葛樹,不僅因為它是重慶的市樹,更因為它那種堅韌、頑強的精神常喚起我一股向上的力量,催我上進。

每當我乘船進城,走上我巍的朝天門碼頭,看到那石壁上長得枝葉茂盛的黃葛樹叢,總是暗暗讚歎:多麼頑強、多麼旺盛的生命!

它們多是從石壁的縫隙裏鑽出來的。為了生存,它們的枝葉向著陽光,靠著早就在石縫中紮得非常堅實的根基向崖壁搜尋水分,頑強生長。遠遠望去,那峭壁上頑強生長的黃葛樹,粗壯發達的根緊緊抓住石壁,像一個個巨人在那兒艱難而又頑強地登攀,向著陽光,向著希望不斷地登攀!這種不屈不撓,力爭上遊的精神深深地打動著我。每當我看到這壯觀的景象,我都在心裏大聲叫好多麼偉大的力量!

黃葛樹是常新的樹:春天,它那飽經風霜的樹枝上長出一片片嫩綠的筆鋒似的柱形葉芽兒,那樣的嬌嫩,淡淡的嫩綠中微泛著紅光,這多像一支支清秀的小毛筆蘸著生命的綠色,在暖融融的陽光中描繪著未來;夏天,它那墨綠如蓋的枝葉,為人們擋住炎炎烈日,奉獻給人們一片爽心的綠蔭;秋冬,它在金風中成熟,一片片金黃的葉兒在微風中奴零,也許令人傷懷、哀歎,可這正是黃葛樹在向大自然奉獻著自己的作業,也正是黃葛樹在更新,在代謝,在犧牲,在為新的一年積蓄

外地人到重慶,總愛這麼說:重慶人特別偏愛黃葛樹!您看那房前屋後,道邊路旁,無不有黃葛樹壯實的身影。重慶人對黃葛樹實在有一種特殊的感情,甚至不少地名也用黃葛樹命名,比如,黃桷坪、黃桷埡、黃桷堡。

有人說,一個城市的市樹、市花,就象征著這個城市,象征著這個城市的人民。是的,黃葛樹就象征著山城,象征著重慶人。朋友,當您看到那峭壁上頑強生長的黃葛樹時,難道您不為之振奮?難道您不感到它和新時代的重慶人多麼相似嗎?

重慶人寫下了無數讚美黃葛樹的美文,而獨愛這篇由一位初中生寫的我愛黃葛樹。正是這篇出自重慶少年之筆的美文,我才認識到黃葛樹,其實是一種生命之樹,因而這才顯得特別神聖。

黃葛樹是有靈性的樹,它聯結著重慶的曆史,巴人的烽火在殘酷的秦楚鐵騎重慶人將貨桷均讀為9,因時混用黃樹和黃桷樹,

下熄滅後,其不屈剛強的風骨是靠黃葛樹傳承至今的;黃葛樹與長江和嘉陵江、烏江等所有大小川江溪流有情有義,船公與風帆遇險時,它總挺身而出,甘願讓纖繩緊綁在自己身上,以擋住吃人吞艙的江浪;黃葛樹與髙山日月更是相依為命,孤獨的山巒不見虎狼為伍時,隻有黃葛樹依然每天認認真真地在傾聽大山訴說自己與風雨搏鬥的所有傷心故事,而日月之間的無情比賽也隻有黃葛樹是最公正與守職的裁判員。

當然,黃葛樹最想把自己的生命品質和期待留給人類,於是重慶才有了昨天和今天。黃葛樹在今天的重慶土地上,更加根深葉茂,是因為它億萬年來積聚的生命之氣被當代重慶人民真正地吸納並擴大了一這便是一個繁榮、和諧的新重慶、新巴國已經呈現在我們麵前。

一個城市的美好與繁榮,有時不僅僅在於馬路是否更多、更寬了,而是要看這馬路匕的車與人流是否暢通與平安了;

一個城市的現代化程度高不高,有時並不能隻看立交橋和輕軌線上的車子開得多麼瘋狂,恰恰橋底下的綠茵草地是否繁茂和輕軌線旁的咖啡店的音樂是否幽婉動聽,才是最重要的;

一個城市的時尚和文明如何,常常不是少女的裙子短了又短,和熟讀英語的朗朗讀書聲越來越多,而是老城邊的那塊刻著古人的碑文是否還看得清內容,和鄰居與另一間寫字樓的房門沒有關時是否能平安無事。

固然很能說明問題,別墅小洋房再歐式華麗,大橋髙速路再四通八達,自然空氣和人際氧分的充足與清暢,則有時比政治、金錢、職業等所有指數,甚至更高貴和更重要。於是,我在抒寫總結重慶直轄10年這個內容浩如煙海的命題作文的最後時刻,突然想到了黃葛樹的意義。因為黃葛樹在重慶這個大城市大農村組成的大直轄市的每一寸土地上如此繁茂眾多,其原因隻有一個:這裏的氣候與自然環境太適宜它成長和繁衍了。

如果你想觀察和考證一個城市,其實用不著去政府官員那兒聽介紹,你隻要到市民中感受一下就足夠了。城市的質量和希望,全在他們的言語和表情裏——龍湖地產紫都城售樓處

受訪者:趙男男、楊虎

趙男男龍湖地產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我是重慶人,過去我們住在渝中半島之外的人,把進渝中稱為進城,現在進城的概念已經沒有了,因為進城的概念完全變了,變得連我們這些每年都要在江北江南銷售房子的人都常常迷了回家的路。重慶城日新月異、一天換個樣、3個月換地圖是真實的現實。比如說我們的龍湖地產,老板吳亞軍10多年前也還是個市容報的女記者,直轄市成就了她的龍湖地產事業。今天的重慶市民,把能夠置上一套龍湖地產的房子,看做是一種生活高質量的象征。2006年,我們龍湖地產僅在重慶就實現29億元銷售額,因為重慶的房價便宜,所以我們的銷售額實際等於上海、北京的3倍銷售房屋麵積量。龍湖地產所有的項目,大約是3年的開發周期,而我們的銷售周期幾乎是同樣的3年周期,即你蓋多少房,就有多少購房者,而且通常供不應求。另一種比照,何作家你可能更感興趣:我們龍湖地產每年都要到北京等著名大學去招聘畢業生。從2003年至今,每年都招聘有40~50人,除了個別因公司主動辭退外,沒有一個自動想離開公司的。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他們覺得在重慶工作比在其他的地方更有前途和希望。寶潔公司等世界著名企業,曾經多次想從我們這兒挖人才,可從來就沒有成功過。我們龍湖地產的項目北京、上海、重慶都有,應聘的大學畢業生在填寫誌願時完全可以選擇在北京、上海這樣的龍湖地產分公司工作,但我們發現一個新奇的現象:多數應聘者竟然選擇了到重慶工作。問他們的理由時,回答隻有一句話:我們更看好重慶。

楊虎龍湖地產紫都城銷售人員:我是1997年大學畢業的,是湖北恩施人,學的是城建專業。畢業後去過廣西北海和海南,1998年底正式到重慶工作,現在我是重慶的女婿了。老實說,我是個心不太安分的人,哪兒都不容易留住我。但重慶把我留住了。你問為什麼?因為我感覺重慶包容性很強。我在這兒生活一年後,就覺得自己已經屬於重慶了,而在其他地方幾乎不會有這種可能。就說講普通話吧。你在上海、武漢、廣東等地講普通話,人家就會把你當外地人,即便你已經在那兒生活工作了十年二十年恐怕人家還是這樣認為你。重慶不一樣,你在這兒講普通話,人家反而更加尊重你,當你是自己人。還有一種比照:我到香港、上海後,開始一兩天,覺得那裏比重慶似乎好一點,可回到重慶過上兩三天後,馬上感覺重慶仍然是最好的。因為在香港和上海很多不好的東西可能根本改不掉,而重慶雖然也有不足,但重慶的問題卻會很快地改變,並且迎頭趕上。重慶,就像家裏釀的老酒,怎麼也舍不掉,所有的感清都在麵,時間越長,品出的味道越濃烈甘香。

重慶街頭

受訪者:李建華棒棒軍代表

李建華:我老家在四川遂寧文星村,家裏有4畝丘陵承包地。1998年到城裏當棒棒軍。以前到過北京、新驢,後來還是回到了重慶城裏。現在城裏的棒棒軍比以前少了,可能有幾萬人吧。我家4口人,兒子在成都讀大學,高中畢業的女兒在深圳打工,妻子跟著我一直在重慶城裏,我們倆租了一間房,每月200元。我現在主要在重慶出版社幫著做些活。這裏的領導和編輯們對我特別好,大活小活都讓我幹。啥子扛個書,搬個辦公室,打掃衛生等等,隻要用得著的地方他們都願意叫我。我已經在出版社當了七八年棒棒軍了,出版社的人都叫我李師傅,特別信任我。現在連給外單位送書、送文件,甚至到郵局取個彙款,他們都會叫我去,像一家人似的。前些年我兒子剛上大學時,學費交不起。出版社的同誌知道後,他們在叫我幹活後有意多給我些錢,讓我非常感動。我的兒子寒暑假回我這兒後,有活時我讓他一起幫著幹,兒子沒覺得啥丟臉,因為出版社的人不把我們當外人。雖然我在城裏當個棒棒軍,隻能幹些粗活,可我心裏很快活,這裏的人待我好,錢多錢少我不在乎。我兒子今年要讀研究生了,出版社的人聽說後,都幫我出主意,我感覺這裏就是自己的家,他們都是我的親人……

重慶南岸美心長江風條區

受訪者:洋人街加拿大籍凱瑟琳女士

這是一次沒有成功的采訪,但卻是一次比普通采訪更成功的采訪。洋人街在重慶名聲很大,是因為重慶已經有幾千個洋人在這裏安家落戶。他們來自世界各地,有的是遠涉重洋,慕名而來創業的;有的是留學後定居在這兒的;有的則是因為愛上了重慶小夥子或重慶美女生根在此的。凱瑟琳是其中的一位,她是愛上了一位重慶小夥子而落戶在此的。

有開放意識和商業意識的重慶人,很會打洋人牌,於是有人在每年人流如潮的美心長江風景區開設了一條洋人街。

那天下午,我們來到洋人街,來到凱瑟琳的加拿大大餡餅店,想采訪這位洋重慶人。哪知,這位漂亮的加拿大女士竟忙得脫不開手來接受我們的采訪。這是沒有想到的:在大餡餅店門前,買餡餅的人排成長隊,出售大餡餅的凱瑟琳忙得根本騰不出時間來應酬我們,一個勁地堆著笑臉在賣她的大餡餅,其情景十分壯觀和熱鬧。

隨行的小田介紹,凱瑟琳賣的加拿大大餡餅其實就是重慶人常吃的一種餡餅而已。可一經凱瑟琳之手,價格和生意就火了幾倍!小田道出了凱瑟琳生意火暴的全部秘密。

哈哈。原來如此!

這天雖然沒有采訪成凱瑟琳,但後來從其他媒體上知道了凱瑟琳來到了重慶安家落戶的過程。過程並不複雜,凱瑟琳先愛上了重慶,後來又愛上了重慶小夥子,於是她留在了山城,將愛情和家庭一起獻給了這個讓她常常感到幸福和溫暖的城市。

凱瑟琳僅是越來越多生根重慶的洋人之一。在熱鬧的重慶火鍋一條街上,我還看到了好幾位漂亮迷人的洋妞與重慶男人一起支撐著紅火的生意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