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3 / 3)

眼裏容不得沙子的魯迅,敢怒,敢言,還敢動手。動筆對於他,就相當於“動手”了。他把筆當匕首、投槍來使喚了。有的人怕他,有的人恨他,有的人煩他。我卻是愛他的。我愛他的真性情,包括他的憤怒。我還敬他,說出了我這類人不敢說的話——若把我放在他當時麵臨的場景裏。

跟魯迅相比,我這類詩人、作家還差很大一截子。若連這份敬與愛都沒有,都失去了,我們將離魯迅更遠,離屈原、杜甫那偉大的文學傳統更遠。那麼不過是把筆當成筷子來使喚,挾一點兒名利,挾一點兒魚肉,使那不平等的筵席多一個消費者而已。那麼,我們就不配稱作屈原、杜甫的傳人,隻是他們的叛徒。我們就對不起手中這杆祖傳的筆。

魯迅再怎麼抨擊曆史,抨擊的隻是曆史中存在過的不平等,為了警示現實,他骨子裏,並沒有叛變屈原、杜甫所諦造的那種有大愛的中國知識分子傳統。他沒法不憂國憂民,他也就沒法不憤怒。

如今,憤怒的魯迅也進入曆史了。我們將如何麵對魯迅已不在了的這個現實?如何麵對屬於自己的這一段“未來的曆史”?

我想,進入曆史的魯迅,麵對屈原、杜甫,不會感到臉紅的。

我們呢,將如何麵對魯迅,如何麵對自己?

最近,因中學語文教材刪減魯迅作品的事件,被冷落的魯迅再度熱了起來,孰是孰非,該紀念還是該忘卻,成了一個熱門話題。這是一次誰也沒預料到的“魯迅熱”。估計修訂教材的部門都想不到這原本平常之舉,竟在民眾中激起如此巨大的反響。有媒體稱之為酷夏熱浪中的一場魯迅保衛戰。我在新浪博客貼出一篇《魯迅為什麼走下聖壇?》,兩天有近八萬點擊率。逐一瀏覽近九百條網友評論,發現支持魯迅的占多數。也算一項小小的民意測驗吧:看來中國人並沒有淡忘掉魯迅。看來像我這樣愛魯迅的大有人在。

你若問中國人為什麼愛魯迅,那是因為:魯迅愛中國人,愛他同時代的中國人,也愛未來的中國人。當他深情呼籲“救救孩子”時,其實是在呼喚救救中國,,救救中國的未來,救救未來的中國。對於遙遠的魯迅,我們都是孩子,都 是他孩子的孩子,都是那一代孩子的孩子的孩子,事隔多年,事隔若幹代,我們仍然能感受到魯迅那不死的愛,對現實也對未來的愛。我們今天的現實,對於魯迅就是曾經的未來。我們的未來,未來的未來,仍然需要魯迅的愛。

當代作家應該如何麵對魯迅,還真該好好想一想。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吧。北京小說家張弛,讀了我紀念魯迅的一係列博文,給我打電話,他說近期趕寫了話劇劇本《大先生魯迅》,想先給我看看。我倆在電話裏聊魯迅又聊了好一會。張弛在生活中,是個“一點正經沒有”的幽默人物,極愛開玩笑。等我打開電子信箱,讀完張弛的《大先生魯迅》劇本,發現他沒有開玩笑,真的寫了個大作品。如果沒有魯迅,他哪來的力氣在大熱天裏碼這麼多字?張弛準是從魯迅的源泉裏汲取了點力量,這部讓人耳目一新的話劇劇本,同樣也使作為小說家的張弛,在我眼中更有力量了。他說的沒錯,不管對於他還是對於我,或者對於當代的作家們,魯迅都稱得上是大先生。魯迅身上還有好多東西,我們還沒學到手呢。一時半會兒,想學也學不會的,還得去慢慢琢磨。新文學誕生以來,快百年了,還沒有哪位作家,能像魯迅這樣耐得住咀嚼、經得起琢磨的。

越是琢磨,越是有更多的思考,魯迅的形象便顯得越豐富。說白了,魯迅不屬於他自己,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魯迅。每個人心目中塑造的魯迅形象,都無意識地摻雜了自己的理想、自己的血肉。如果你非要說這是在造神,曆次魯迅熱都屬於造神運動,那隻能說明:中國的文學,太需要神明了,它已被平庸與世俗折騰得太久,快失去那份崇高了。

同時是否也說明:魯迅,至今還未找到新的替身?

少不讀魯迅?■ 洪燭

中國有句俗話叫“少不讀水滸”。現在,社會上又有一種說法,認為魯迅也不適宜少年人閱讀。理由很多。要麼覺得魯迅已過時了,他所描寫的舊時代、舊生活已使當下的青少年有隔閡,晦澀難懂,提不起興趣。要麼以為魯迅太偏激,老是抨擊這抨擊那的,年輕人若受其影響,容易成為“憤青”。唉,仿佛讀多了魯迅文章也會上火似的。於是自上世紀末開始,就陸續有先鋒派作家號稱要跟魯迅的那種文學傳統“斷裂”,或者呼籲搬掉魯迅這塊“老石頭”(老人家成絆腳石了)。近期,網絡上又為中學語文課本是否該刪減魯迅文章而爭執一休,吵鬧成一片。在中學教育中,魯迅的作品究竟屬於香花、野草,還是不可或缺的五穀雜糧?關鍵要看魯迅離新世紀的中學生究竟有多近或多遠,這位曾因呐喊“救救孩子”而躍上時代潮頭的“中國新文學之父”,對現在的孩子們有什麼意義?

也許,這是一個在文化上“弑父”的年代,推倒舊偶像成為時尚。但我仍然要說,魯迅是推不倒的,不信你就試試吧。因為他不是泥塑的偶像。如果非要說他是偶像的話,他也是一尊有血有肉有體溫的偶像。他在紙上一個字一個字地爬格子之時,已無意識地塑造出自己。魯迅必將永生在我們的母語中。他以青銅的質感進入曆史,並且成為曆史本身,曆史不可以假設,也很難推翻。就像李白的出現使唐詩一掃前朝之萎糜,在白話文取代文言文的新文化運動中,魯迅同樣屬於創世紀的人物。我們今天的語言,無論口語還是書麵語,都無法完全剔除那個偉大轉型期的影響。毛澤東讚揚“魯迅吃的是草,擠的是奶”,其實,僅就漢語演變和文化傳承而言,我們確實是吃魯迅那一代文學革命家的奶長大的。

魯迅呼喊“救救孩子”的時候,是否想到,孩子也會有孩子,孩子的孩子還會有孩子?如此順延直至無限,他的呐喊沒有過期,也就不會失效:孩子是中國的未來,拯救現在也就等於拯救未來。我不知自己屬於魯迅憐愛的孩子中的第幾代,現在的孩子又是第幾代,但我知道: 魯迅的呐喊,與我有關,也與你有關,與我們大家都有關。魯迅的愛,魯迅的恨,恨鐵不成鋼的那種恨,也同樣如此。

作為一個讀魯迅文章長大的孩子, 一個曾經的中學生,我最初就是通過語文課本了解魯迅的。魯迅給我的印象,是一個有大愛,也有大恨的人,說到底他除了有小我之外,還有一個大我,這個無形的大我與時代、民族、國家、群眾等融為一體。魯迅映證了我對文學大師的想象:如果沒有大愛、大恨、大我,如果不能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又怎能算得上大師?又怎能成為一個時代的代言人?也許我們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不見得能做到這點,不見得能成為英雄,但我們應該景仰這種精神。人類為什麼需要超凡脫俗的英雄,英雄能使更多的人看到更大的希望。正如魯迅在《故鄉》中所言:“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而披荊斬棘的開路人,領路人,每一條新路上走過的第一個人,注定將給後來的追隨者帶去遠比一條道路虛擬得多,也重要得多的希望。

我想,魯迅對於中學生最重大的意義,在於使年少的讀者在未來成長中有可能成為一個理想主義者。至少,會給那些幼稚的心田播下理想主義的種籽。是否能如期發芽、開花、結果,尚不好說,但他們會知道,人類中的一種人,譬如魯迅這種的,總是能超越自我的愛與恨、超越個人的樂與憂,而把視野與胸懷投向更多的人、更廣大的人群……魯迅之所以有大喜與大悲,因為他有大理想,即對全體中國人的關懷與期望。魯迅之所以對舊中國的現狀不滿,因為這與他理想中的中國不符,他的理想對於現實有更高的要求與更多的希望,這無疑將有益於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理想,或許正是社會進步的驅動力。

有些中學生覺得讀魯迅太費勁,對魯迅的人與文敬而遠之。我想起自己讀中學時,了解的魯迅也隻是魯迅的一個側麵,甚至隻是模糊的形象,遠遠不足以概括其全部。後來走向社會,體驗到人生諸多酸甜苦辣,我心目中模糊的魯迅,伴隨我一起成長,逐漸變得清晰,變得豐富。當然,這一切都因為我在年少時記住了魯迅這個人。“文學是人學”,魯迅的文章更是如此,是關於人生的學問。你了解了人生,也就了解了魯迅。你理解了魯迅,也就理解了自己。

魯迅的文章,不僅適合成年人讀,少年人也應該讀。魯迅的文章不僅適合不同的人讀,也適合同一個人在人生不同的時期反複閱讀,不斷地會有新發現。我年少時偏愛讀魯迅的小說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還有《社戲》《故鄉》什麼的。成年後更願意重讀他的雜文,還有散文詩集《野草》,覺得更淋漓盡致,更過癮。就像逐漸熟悉社會一樣,我逐漸熟悉了魯迅,熟悉了魯迅的不同側麵。原來這是一個立體的人。可直到今天,就像不敢說自己曆盡人生況味,我不敢說自己讀懂了魯迅的全部。但我願意繼讀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