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曆史的三角:李自成,陳圓圓,吳三桂

李自成是撞入北京城的哈雷彗星。北京的建都史在八百年以上——八百年,隻出了這麼一顆。作為一個麵朝黃土背朝天的陝西農民,他偏離了約定俗成的軌道,無法遏製地燃燒起來,並且以氣衝牛鬥之勢,震撼了大明帝國的根基。他最大限度地打破了太陽的威信:把手足無措的皇帝趕下龍椅(最終吊死在後院的一棵樹上),簡直稱得上是奇跡!

據謠傳,其父叫李十戈——十杆槍啊,充滿殺氣的名字;其母石氏,懷孕十三個月,忽夢見一人手持長槍,騎乘駿馬,直闖入家門——醒來便產下男嬰。因而為其取名為闖(又名自成)。這孩子長大成人,果然造反了,江湖上以李闖王稱之。這個“闖”字用得很好,很形象。他風起雲湧的一生,僅一個“闖”字就足以概括。

他不僅風風火火地進入了曆史,甚至還把勇往直前的身影留在戲劇舞台。民間有一折百演不衰的戲叫《闖王進京》,說的就是這個不平凡的外地人跟北京的關係。老百姓對其勇氣大抵是持嘉許態度的。他是名副其實闖進來的。闖王進京,並非為了趕考、旅遊、探親抑或做生意,而是在奪權——要皇帝老兒的命。北京的城門樓子再高,也擋不住覺醒的農奴的鐵流。

自陳勝吳廣揭竿而起,中國的曆史便絡繹不絕地上演著形形色色的農民起義。梁山好漢的口號很有代表性:“衝進東京府,殺了那鳥皇帝。”可李逵們隻是喊喊而已,實際上做不到。真正實現了這一最高理想的,恐怕也隻有李白成。他肯定比宋江之流更有闖勁兒。哪來那麼大的力氣居然還真把皇帝給拉下馬了。

李自成不滿足於在中國的西北部橫衝直撞,深明“挽弓當挽強,擒賊先擒王”之理,因而稍具規模即乘勢將鋒芒指向帝都.“今大兵既興,誌在與朱明共爭天下,若破北京,則國皆為我有矣。”他東渡黃河,攻克太原,隨即直撲有天險之稱的長城居庸關。過五關、斬六將,如同迅雷不及掩耳,打進紫禁城,坐上金鑾殿。自其由西安出發之日算起,前後僅月餘。僅僅用了數十天,即一舉完成了別人幾輩子也做不了的事情——誰叫他是闖王呢

李闖王之成功,在於他知道自己要什麼(說白了就是一頂皇冠),因而省去諸多繁文縟節,繞開敵人圍追堵截的重兵,直奔主題,等於是跟皇帝本人單獨決鬥了。文弱的崇禎哪裏是闖王的對手呢我聯想到圖窮匕現的荊軻,曾經把措手不及的秦始皇追得繞著柱子跑了好幾圈。可崇禎連繞著景山跑幾圈的時間都沒有,隻好直接找一棵樹吊死算了。李自成雖比孤膽英雄荊軻有眾多的助手,但他本人堪稱偉大的刺客,該出手時就出手——穩、準、狠,沒給皇帝留下任何的餘地。揮手之間,明史就改寫了。

這個頭戴白色氈笠、身穿藍布箭衣的不速之客,這個騎一匹烏駁馬的闖入者,使京城的九門乃至諸多關隘(譬如長城)形同虛設。前門樓有懸燈示警、彙報敵情的效用:掛燈一盞,說明兵臨城下;二盞,說明正在交戰;三盞,說明即將失守。李自成圍城僅三天即攻破廣安門。崇禎正苦思冥想對策呢,一抬頭,看見前門樓上三盞燈全掛出來了,知道全泡湯了。對於亡國之君來說,那夜空中的三盞燈簡直像噩夢一樣——他不敢懷疑自己是否數錯了,隻希望驚叫一聲就能醒過來。據說他逃離深宮去後花園尋短見時,連鞋子(龍靴)都跑丟了。隻穿著沾滿泥水的襪子見上帝去了。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已延續兩百多年帝祚的大明王朝,算是遇見了“克星”。

我稱李自成為掠過北京上空的彗星,還在於他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他在紫禁城裏僅僅做了四十二天皇帝(俗稱“吃了四十二天餃子”),這變幻莫測的金鑾殿就又“鬧地震”了,將其給掀了下來。唉,屁股還沒坐熱呢!四月十三日,已披上龍袍的李自成(稱大順皇帝)“禦駕親征”,圍攻山海關,欲剿滅明朝的殘兵敗將。偏偏在一片石決戰之時,吳三桂請來關外的清軍幫忙,使李自成腹背受敵,兵敗如山倒。隻好於四月二十六日退回北京。四天後又忍痛割愛,棄京城而回陝西老家。我猜測李自成在走這段回頭路時,心情一定很複雜,深深體會到名利富貴如浮雲,即使能抓得到,也未必抓得牢。皇宮禦苑、權杖玉璽乃至金錢美女,得來全不費工夫,可失去得更快:又統統從指縫裏溜走了。終究是一場空啊。

李自成,就這樣成了北京的匆匆過客。他沉浸在“皇帝輪流做,今天到我家”的喜悅之中,估計連好多名勝古跡還沒來及參觀,連風味小吃還沒嚐遍呢,又沮喪地與這座城市永別了。恐怕連“我還會回來的”之類大話,都不敢講。有什麼辦法呢是命運誘導他打馬而來,又正是命運——把他驅逐出去。仿佛注定了:這位草頭王與北京城隻有四十二天的緣分。不過暫借其一用而已,到期即要歸還——簡直刻不容緩。

這一退可不要緊,最終連老家都保不住了。李自成在清軍的追逐下,放棄西安,經襄陽,入武昌(武昌魚雖美,也留不住亡命之徒的腳步),直至次年四月,在湖北九宮山“中了埋伏”而被殺。可以說他撤出北京,就開始走下坡路了。這輝煌一時的流星式人物,拖著光線日漸稀薄的尾巴,且戰且退,最終默默無聞地熄滅了。

不管怎麼說,北京城裏的“四十二天餃子”,肯定給這位過客留下一生中最深刻、最豪華的印象。這個世界上,即使有再多一夜暴富的傳奇,也比擬不了李自成的感覺。他是憑著一把鋤頭起家的“暴發戶”。

即使僅僅吞咽了四十二天的龍風水餃,也很值!畢竟,他充分地發了光、散了熱,照耀了悠悠古都。畢竟,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畢竟,再狂傲的賭徒,不見得比其有更大的野心,結局也不見得比其好到哪裏。既然是豪賭,遲早會有輸光的一天。李自成,靠孤注一擲而發跡,轉眼之間一敗塗地——其實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後來參觀革命聖地西柏坡,發現1949年的毛澤東最深刻地意識到李自成的局限性。毛澤東在西柏坡指揮打贏了三大戰役,勝券在握,準備進入和平解放了的北平。出發之前特意做了一個重要的講話,大意為“我們不能學李自成”以及“要防止糖衣炮彈”之類的話。在其眼中:闖王進京後的失敗,堪稱“反麵教材”。當代的革命者必須避免重蹈覆轍。毛澤東進入北京城時,比李自成要虔誠多了、謙虛多了。他說:“我們是來趕考的。”正因為如此,才經得起時間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