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1 / 1)

自序

我們溧陽,位於蘇、浙、皖三省交界之處,山清水秀,曆史悠久。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其民聰而秀,其土腴而厚。從古到今,發生過許多驚天動地的事件,出現過許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八年前,我曾撰寫《平陵筆記》一書,記載了溧陽曆史上的傑出人物和重要事件,也記載了當代許多人物的感人事跡,共有二十二篇。該書出版後,社會反響良好,這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鼓舞。寫作是我的業餘愛好,同時也是出於曆史責任感的原因吧,我總認為應該把溧陽的重大事件記錄下來,把一批優秀人物的感人事跡記錄下來,以讓後人知道在溧陽發生的這些人和事。因此,無論是在工作時還是在退休後,我都一刻也沒有懈怠,隻要一有時間,就是學習、采訪、寫作,幾年下來,居然又有了四五十萬字的文史資料。近年來,一些讀者朋友說我寫的關於溧陽的紀實文學在報刊上發表後,他們很喜愛,都一期期地剪輯起來,但比較麻煩、費事,很希望有本彙總的書。為此,這次我將近十年來發表過的紀實文學彙編成《溧陽往事》一書,以方便讀者朋友閱讀、保存。

這本《溧陽往事》以時間為經,以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為緯,收錄的十四篇文章,大部分是記載自辛亥革命以來的重大事件,也有幾篇是記載當代人物的感人事跡的。所記事件,大都是發生在溧陽的重大事件。比如溧陽暴動,1929年10月,國民黨改組派許聞等人委派陶國華到溧陽,與周榮錦、蔡漢餘等人密謀發動了溧陽暴動,並試圖攻占宜興,聲勢浩大,震驚朝野。幾十年過去了,從未有人記述此事。2007年,我用了半年多時間采訪老人,並到南京第二曆史檔案館查閱史料,總算較為完整、全麵地記下了這個重大曆史事件。再比如塘馬戰鬥,以前曾有好幾位同誌寫過,但都比較簡要,好多重要史實都未記載。據《新四軍軍史》記載,塘馬戰鬥是我新四軍經曆了皖南事變、重建軍部等一係列事件之後,遭遇的最嚴酷的戰鬥。1941年11月28日淩晨,日軍出動步兵、騎兵、炮兵三千佘人,對駐守在溧陽塘馬的我新四軍十六旅旅部實行三麵圍攻,情況極其危急。為了掩護蘇南黨政軍機關一千三百餘人的安全轉移,十六旅旅長羅忠毅、政委廖海濤親臨火線,身先士卒,血戰日寇,壯烈殉國。為了全麵、客觀、公正地反映塘馬戰鬥,為了紀念在塘馬戰鬥中為國捐軀的羅忠毅旅長、廖海濤政委和所有陣亡將士,前年春天,我受中共溧陽市委書記韓立明同誌的委托,深人到溧陽塘馬、王家莊和金壇戴家橋等地進行采訪,花了三個多月時間,采訪、撰寫了三萬餘字的《氣吞山河的塘馬血戰》紀實文學。前年初冬,在中共溧陽市委和江蘇省新四軍研究會聯合舉辦的紀念塘馬戰鬥七十周年的紀念會上,該文得到與會同誌的一致好評,並先後被《溧陽時報》、《揚子晚報》和《鍾山風雨》等報刊選用。

《溧陽往事》書中所記的重要人物,多是在各個工作崗位上作出過不同貢獻的優秀人物。比如受到偉大領袖毛主席親切接見的鄉村女教師史瑞芬,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辦好農村小學,為農民兄弟服務的先進事跡經新聞單位宣傳後,當時成為全國人民教師學習的榜樣。她在教師崗位上創立業績的同時,也為我們溧陽贏得了無比的聲譽。再比如縣委書記徐界清同誌,長期工作在農村,一直為農業、農民、農村的事業而奔走呼號,直至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徐界清書記雖然因公殉職了,但他那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風,多謀善斷的領導才幹,和為人真誠、待人謙和的處世風格,永遠留在了他所工作過的地方,至今人們仍在懷念他、謳歌他。我在采訪史瑞芬、徐界清等人的先進事跡時,自己也深受教育,覺得一定要把他們的先進事跡和優秀品質表現出來,以此來教育人、鼓舞人、引導人,從而更好地發揮文史“存史、資政、團結、育人”的社會功能。受本書篇幅的限製,我把原本編選在內的《霜葉紅於二月花》、《溧陽的四次武鬥》等文章撤下了,待以後編撰文史書時再收入吧。

文史資料工作,是周恩來總理於1959年春天親自倡導和培育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我們溧陽有著悠久的曆史,曆代先賢前輩艱苦奮鬥的創業曆程,造福鄉梓的寬闊襟懷和高尚品德,值得我們後人大書特書。據我所知,近年來,趙善堅同誌走進溧陽近百個村莊,采訪了幾百位老人,寫出了《老村紀事》一書;史劍新同誌尋訪民間遺存,考證眾多史料,寫出了《溧陽記憶》一書。這是兩本值得一讀的書,可以讓我們知道許多鮮為人知的事情。但願有更多的作者走進鄉村,走進書本,深入基層,深入生活,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雖然我已年過花甲,但我仍願和有誌於研究溧陽曆史、文化的社會各界人士一道,秉承“挖掘文史、服務社會、促進發展”之宗旨,整理和挖掘溧陽曆史文化底蘊,提升溧陽的文化品位,豐富溧陽的文化內涵,更好地為溧陽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服務!

是為序。

路發今

寫於201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