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溧陽暴動
1927年9月,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黨政府與汪精衛為首的武漢國民政府,從相互對抗走向雙方妥協(寧漢合流)。蔣介石為了排擠汪精衛集團,煽動國民黨內一部分勢力對汪等人施壓,並在黨政機關中排擠汪係人物。汪係的骨幹顧孟餘、陳公博、郭春濤等人陸續離開南京。1928年5月,他們彙集上海,成立“中國國民黨改組同誌會”(簡稱改組派),開始反蔣活動,陳公博和顧孟餘還分別創辦了《革命評論》及《前進》刊物。改組派的總部設在上海,領導層是以汪係政要及反蔣的一些國民黨中常委組成,決定大權則由王樂平一人掌控。不久又派遣人員赴各地吸收會員,正式成立各級組織。翌年,“改組派”成立了南京市支部,不到一年時間即發展到五六百人,大多數為中央大學、中央政校、中央軍校中的國民黨黨員。因處在蔣介石的高壓下,組織活動完全采用秘密方式。1929年3月14日,發生國民黨逮捕中央政治學校訓育主任穀正綱一事,史稱“三一四”事件,至此,蔣介石與“改組派”形同水火,互不相容。1929年冬,廣東軍閥張發奎聯合桂係軍閥通電擁汪,要求蔣介石取消“三全大會”,並起兵向武漢進攻。江蘇的“改組派”許聞天即派陶國華、周榮錦、蔡漢餘等人密謀發動溧陽暴動,並計劃攻占宜興。南京的“改組派”試圖在南京、蘇南各地發起暴動響應。溧陽暴動,影響巨大,震驚朝野。
1929年11月上旬的一天下午,國民黨政府首都南京的最高學府——中央大學校園的六朝古鬆下,兩個二十多歲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在草坪上席地而坐,看上去在討論什麼學習問題,而兩對機敏的眼睛卻在不時地巡視著周圍。年長一點的穿著長衫的叫許聞天,生於1902年,溧陽溧城鎮人,
幼時即喜繪畫,八九歲時就能作巨幅畫作。因家貧小學未畢業。十六歲時其父送他到上海畫家金壽石先生處當學徒,前後近三年。在“五四”運動中,加人學生遊行隊伍,被警察逮捕、打傷,並為金先生驅逐。後入上海美專西洋畫科,依靠為書局裝幀、布置櫥窗並賣畫以自活。後任美專學生會會長,同軍閥盧永祥鬥爭,並領導學潮,被校長劉海粟開除出校。1923年夏天,在南京加人國民黨,輾轉南北,東奔西忙地從事革命工作。1927年“四一二”政變,共產黨、國民黨左派皆在屠殺之列,許為左派,即被蔣介石派人追殺,隻得逃回家鄉溧陽,團結進步青年陶國華等人創辦《溧陽評論報》反蔣,不慎被江蘇特別法庭逮捕,解往南京將被殺頭,幸由改組派盧印泉等人將他營救出獄。出獄後即加人改組派,在江蘇繼續進行反蔣地下工作。正在與許聞天交談的戴著眼鏡身穿中山裝的青年人叫陶國華,溧陽新昌陶家村人,二十一歲,中央大學法學院三年級學生。據《陶氏宗譜》記載:陶國華的先祖是三國時徐州牧陶謙,薨後由其長子陶商襲侯,世居溧陽一帶。陶國華的祖父是晚清秀才,家有良田六十餘畝,耕牛數頭,是地方上有聲望的鄉紳。祖父臨終的遺囑是“耕讀傳家”,子孫們凡是天資聰穎的一定要設法讀書,這樣陶氏兄弟們都得到了讀書的機會。陶國華考上中央大學開始讀的是水利係,後覺得學水利救不了災難深重的中國,遂改上法學院法律係。許聞天與陶國華相識於溧陽縣城上水關的太白樓上,共同的理想抱負使他倆成了摯友,陶在許的介紹下也加入了國民黨改組派。許聞天在溧陽被捕後拒不交代同黨,讓陶國華認識到這是位可靠的朋友。而許聞天通過與陶國華的交往、接觸,看出這位青年思想激進,社會活動活躍,非常聰明能幹,是個幹大事的人。因此,他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終於決定陶國華為組織發動“溧陽暴動”的主要負責人。
這裏先簡要交代一下“溧陽暴動”的時代背景。國民黨改組派全稱“中國國民黨改組同誌會”,成立於1928年5月。當時寧漢(蔣、汪)雖已合流,但由於蔣介石此時劍拔弩張,正全力以赴地在南京建立他的獨裁政權,國民黨內汪精衛、陳公博集團的人員,完全處在被排擠、受冷遇的地位。汪、陳等人從急欲分享南京政權的目的出發,又一次將自己裝扮成孫中山先生的忠實追隨者,打起恢複中國國民黨一大二大精神、扶植民族勢力、實現國家統一的旗幟,利用大革命失敗後普遍存在的對蔣介石專斷獨裁日益不滿的憤怒心情,欺騙與招徠各地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秘密地建立起改組派的中央和各級地方組織,開始了一係列緊鑼密鼓的倒蔣反蔣活動。他們一方麵策劃南北各地軍閥挑起反蔣戰爭,另一方麵也直接通過改組派的地方組織,組織武裝力量,展開了一係列的軍事活動。而1929年初冬(民國十八年)的這次溧陽暴動,即是這些反蔣活動中規模較大的一次軍事活動。其時廣東的張發奎、進駐河南的西北軍馮玉祥,以及桂係的李宗仁通電擁汪。張發奎發兵進攻武漢。南京的改組派為配合張發奎、馮玉祥的軍事行動,計劃炸毀國民黨中央黨部,把蔣介石等人炸死,造成混亂,趁機奪權。唐生智、石友三也聯兵反蔣於大江南北,一時間上海、常州駐兵叛亂,全國反蔣形勢空前高漲。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改組派江蘇分部由盧永泉、許聞天、陶國華等人,密謀組織發動南京暴動、蘇南暴動和溧陽暴動。
現在回頭再敘許、陶談話。精明、能幹的許聞天把倒蔣、反蔣的有利形勢分析之後,即開始對陶國華分派任務:我們江蘇分部經過研究之後決定,你任江寧區(下有江寧、句容、溧陽、宜興、金壇五縣)反蔣暴動行動委員會主任,由於時間緊迫,任務繁重,因而你要立即離開學校,深入到各縣去搞好組織發動工作。建議你先回家鄉溧陽,那裏情況你熟悉,群眾基礎也比較好,可以通過溧陽暴動來帶動周邊幾縣的武裝暴動。按照分工,盧印泉等人負責南京暴動,我負責蘇州、無錫片區的蘇南暴動,蘇州由邵玉堂等人負責,無錫由朱產根等人具體負責。我們要發動滬寧鐵路沿線的各個縣市,準備在12月1日同時暴動,到時邵玉堂與朱產根將發動幾千農民在無錫附近的洛社等地毀路暴動,成功後我們聯合起來共同進攻南京。河南鄭州、蘇北江浦等地也在發動聯兵反蔣,南北夾擊,逼迫蔣介石改組國民政府。說到這裏,許聞天激動得情不自禁地將拳頭在空中揮舞了一下。陶國華聽了也是熱血沸騰,鬥誌昂揚,炯炯有神的眼睛裏閃耀著喜悅的光芒。他用右手推了一下鼻梁上的眼鏡,信心滿懷地說,我們一定能把老蔣趕下台去!許聞天環顧了周圍一下,告誡陶國華說,老弟啊,這是一項生死攸關的重大使命,容不得半點馬虎與疏忽。你回家鄉後,可先找我們改組派的周榮錦、蔡漢餘(外號蔡老五)、張巍、陸一勺等同誌,以中國國民黨名義,組織起護黨救國軍。要團結張長林、高定英、呂小寶等大刀會首領,依靠大刀會的武裝力量,配合我們的武裝暴動。但一定要吸取去年“小妹妹”攻城失敗的教訓,盡量減少我們的人員損失。陶國華聽著默默地點點頭。許聞天講罷伸出右手,陶國華隨即伸手迎了上去,兩隻手緊緊地握在一起,不住地擺動著,似乎仍有千言萬語要說,但一切皆在不言中了。許聞天深情地注視著陶國華說,老弟,祝你成功!陶國華堅定地望著許聞天,悲壯地說,不成功,便成仁!許聞天微微搖搖頭,輕聲道,不準胡說。
1929年,京杭國道(即今寧杭公路)正在建設之中,局部已建成通車。陶國華與許聞天分手後,以母親生病為由離校,乘坐公共汽車到句容,然後步行回溧,住縣黨部安排的大華飯店。大華飯店是陳燮坤辦的,坐落在離縣政府三百多米處的南門大街上,是座臨街的木結構的二層樓房,是當時溧陽城裏的最好建築之一。翌日上午,縣黨部執委周榮錦、民團總教練兼貧民遊藝所所長張巍、縣政府總稽征蔡漢餘、縣黨部執委陸一勺、縣黨部常委狄迺津等人,悄悄來到二樓陶國華住的房間裏,放下窗簾,開始密謀溧陽暴動。陶國華傳達了改組派江蘇分部的指示精神後,即開始組建溧陽暴動的領導班子——護黨救國軍寧皖區委員會。經商議決定,陶國華為行動委員兼溧陽縣長,周榮錦為行動委員,蔡漢餘為護黨救國軍寧皖區縱隊總司令,畢業於黃埔軍校的青年軍官張巍為護黨救國軍寧皖區縱隊總司令部副司令,狄迺津為護黨救國軍總司令部秘書,侯林民為總政治部主任,羅青為政治部副主任,陸一勺為公安局長,陶甭雲為糾察司令。接著大家分析了這次暴動的武裝力量大刀會的基本情況。認為溧陽大刀會有迷信的一麵,他們把太上老君、關公作為信奉的神靈,以為符咒、乩語也可以擊退敵人,這是他們沒有文化、不懂科學的表現。但他們大都是深受壓迫、剝削的農民群眾,他們反對軍閥混戰,不滿舊政府的反動統治,特別是去年“小妹妹”等大刀會首領被殘酷殺害之後,對縣政府十分憎恨,有著強烈的複仇情緒,因此,他們完全可以作為暴動的主要依靠力量。會議最後確定:(一)以溧陽戴埠、上興、竹簀及其他地方的大刀會為基礎,按國民革命軍的軍事編製,組建護黨救國軍寧皖區縱隊,蔡漢餘為總司令,張巍為副司令。(二)參加暴動的大刀會成員一律臂戴印有白色“寧”字的藍色袖章,進城後服從命令聽指揮,不準搶劫,不準擾民。(三)積極準備武裝暴動,奪取縣城,進而擴大戰果,攻取周圍縣城。(四)攻下縣城後,立即建立政權機構,張貼布告、宣傳標語,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會議之後,大家按照各自分工,嚴密而又緊張地開始了溧陽暴動的各項準備工作。
當天下午,陶國華獨自逛了溧陽縣城,其目的是察看地形,選擇大刀會攻城的最佳線路。他出了大華飯店,順著東西大街,過了西成橋,沿著護城河走到南門,看到一大段城牆的城磚被偷拆了,塌下的泥土像道山脊梁。嗯,這裏是個突破口,他默默地記在心裏。他從南門城門洞進城,沿著內城牆下的一條巷子來到輪船碼頭,看見外城河裏有隻輪船“嗚——嗚”地鳴著汽笛徐徐駛來,估計這是溧陽與無錫之間對開的無錫輪船到了。此時他心裏想道:這裏是對外的水上交通要道,到時這裏要嚴加封鎖。他走過文武橋和石牌坊,來到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孔廟前的大廣場上,抬頭觀望起文昌閣來。它坐落在縣城東門的城牆基上,磚木結構,高大雄偉,典雅古樸,雖是三層,卻有七層的高度,是溧陽的一座標誌性建築。因為文昌閣每到重陽節和春節才開放,所以這裏遊人不多。陶國華信步走到文昌閣下,但他留心的是臨河的城牆,因為他聽說去年4月份,大刀會首領葉鳳山正是從文昌閣下的城牆豁口裏,率領大刀會成員打進城內的。他邊走邊看,果然,文昌閣向東二十多米處的一道豁口仍在,陶國華看著心中暗喜:這裏又是一個突破口。看罷東門文昌閣,他又經書院巷到北門,站在北固橋上看了北固門一下,最後來到他最熟悉的上水關的太白酒樓上。這裏是他與許聞天等有誌之士創辦《溧陽評論報》的所在地,也是他們憂國憂民、討論時事、縱論天下的所在地。獨夫民賊蔣介石叛變革命後,曲解三民主義,毀棄三大政策,已淪為總理(孫中山)之罪人,國民革命之罪人。前年在此創辦《溧陽評論報》,口誅筆伐蔣介石,僅是秀才造反,還險乎被殺。而今我們即將拿起刀槍,揭竿而起,奪取政權,進而同其他縣市一道進攻南京,把蔣介石趕下台……想
到這些,陶國華頓覺興奮不已,信心倍增,臉上露出了微笑。
夜深了,外麵傳來“咚一!咚!咚!”打三更的聲響,可是住在大華飯店的陶國華仍未睡著,多災多難的中國,貧困落後的家鄉,使他心潮起伏,浮想聯翩。尤其是去年溧陽大刀會兩次起事,占據縣城,最後都被殘酷鎮壓下去,農民英雄“小妹妹”等人還被剖腹剜心,梟首示眾,更使他輾轉反側,夜不成眠。雖然去年他在南京中央大學讀書,但家鄉大刀會兩次進城的情形卻很清楚。第一次是4月25日,大刀會教練葉鳳山率領四五百個民眾,從正在修築公園的縣城東南的斷牆處攻人溧陽城內。城裏軍警兵力單薄,又猝不及防,隻得避至城外。葉鳳山攻占縣城六小時,搗毀縣署,放出監犯,奪走槍支數十支。傍晚時分隊伍開往戴埠,後到達宜興張渚山區。大刀會破城時縣長李誌雲化裝成平民,混於民眾之中,隻身逃往宜興縣政府,打電話給常州駐軍部隊求援。28日,救援部隊在宜興警察局的配合下,在張公洞包圍了據險堅守的大刀會。由於寡不敵眾,葉鳳山等人被捕,不久被殺。溧陽縣長李誌雲、公安局長史佑才等人,由於防務不力被革職。第二次是10月21日,外號叫“小妹妹”的青年農民葛正才,率領四百多名大刀會成員,從西門打進溧陽城,衝砸國民黨縣政府,劫獄救出大刀會首領潘堯之妻,釋放了被關押的一百多名囚犯,並劫富濟貧,放火燒毀了二十多家商店,與國軍官兵激戰數小時之後,於次日淩晨撤出縣城。大刀會進城後,縣長朱敘蕃、公安局長楊誌廉避入民宅,後同駐防團長文朝籍組織兵力反擊,殘酷鎮壓大刀會成員,並把“小妹妹”等十幾個大刀會成員的頭顱掛在城門上示眾,心腸之狠毒,手段之殘忍,真令人發指。為了把叛變革命的蔣介石趕下台,為了給慘死的“小妹妹”等農民兄弟報仇雪恨,陶國華暗下決心:這次一定要把溧陽暴動搞成功,倘若暴動不成,自己將以死謝罪!
民國初期,軍閥混戰,兵荒馬亂,盜賊蜂起,民不聊生。在這世道混亂的年頭,溧陽城鄉不少地方自發組織大刀會,防匪防盜,保衛鄉村。大刀會無論明會暗會,均設堂傳授刀槍,練習武藝。每晚組織三五成群的大刀會會員巡邏,如遇盜賊,鳴鑼為號,四方刀會聞聲響應,以助聲勢。如遇土匪,與其搏鬥,個個口中念念有詞,然後赤身露體,如醉似狂地手舞大刀與匪廝殺,土匪見了常落荒而逃。由於大刀會遏製土匪奏效,因而其組織發展迅猛,全縣以社渚、周城、竹簀、上興、上沛、戴埠等地刀會最盛,其中上沛西塘村、戴埠山丫橋的刀會勢力極大,隻要銅鑼一響,一小時內可聚合上千人。
自在大華飯店領受任務之後,行動委員會成員各自秘密行動起來,抓緊做好暴動前的各項準備工作。總司令蔡漢餘(安徽省廣德縣廟西村人)利用擔任政府總稽征(財政局長)職務之便,瞞過縣長郭大榮,偷偷撥出資金,分發給戴埠、上興、竹簀等地幾個大刀會首領,購買糧食、槍支彈藥,打製大刀。畢業於黃埔軍校的青年軍官張巍,明為代表政府視察、了解民團情況,暗地裏與戴埠的張長林、上興的高定英、竹簀的呂小寶等首領聯係,秘密下達任務,考慮到他們講朋友、重義氣,還與他們歃血為盟,結成兄弟。負責宣傳發動的狄迺津則發動同濟中學、下橋寺小學的部分進步教師,撰寫布告標語,印刷傳單,準備到時大造輿企聲勢,爭取民眾人心。
就在大家按照預定的暴動計劃積極籌備行動時,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原來,蔡漢餘為了擴大軍事力量,背著行動委員會向擔任國民革命軍第二軍副軍長的安徽老鄉李勵堂寫了一封信,信中告知蘇南和溧陽即將發生“擁汪倒蔣”的革命暴動,要求他到時在軍隊發起暴動,積極響應。殊不知李勵堂是個膽小怕事的人,為免受株連,他竟將這封信送交到首都公安局偵緝科。這是份重要情報,偵緝科旋即將這一情況報告了國民政府首都衛戍司令穀正倫。?穀正倫得到這一情報,立即責令江蘇省民政廳轉飭溧陽縣政府,將蔡看管在案,並速解送來京。幸虧這一情報被改組派、《社會報》報館顧問葛介眉(揚州人)獲悉,立即打電話提前告訴了蔡漢餘,蔡才未被逮捕,此時已是民國十八年十一月十八日午夜時分。
蔡漢餘見事已敗露,心急慌忙地奔大華飯店找到陶國華。陶國華聽了氣得火冒三丈,大罵蔡漢餘辦事魯莽,蔡也後悔不迭。由於事發突然,一下子打亂了原來的行動計劃,陶國華立即召集行動委員會召開緊急會議,商量如何應對這一複雜局麵。商討結果,大家一致決定提前暴動。周榮錦(溧陽清安人,後被汪偽政權的陳公博任命為上海市社會局局長,病死於上海提籃橋監獄)說,縣城無正規軍,僅有二百多人的武裝警察隊,長短槍二百餘支,我已同警察隊長講好,暴動時他們棄槍出城,槍支都可留給我們使用。於是,陶國華決定調集戴埠、茶亭、山丫橋三千多名大刀會成員,十九日下午從山丫橋鎮出發,在首領張長林的指揮下,化整為零,分別向縣城附近的清安橋、唐家村、王家村等地集結,晚上攻城。?同時,對上興高定英、竹簀呂小寶等負責的大刀會的行動路線、集結時間、行動方法、行動紀律也都作了明確規定:進城的大刀會成員都要佩戴印有白色“寧”字的藍色臂章,不準殺人放火,不準搶劫商店,不準騷擾市民,無論首領、徒弟,一律住祠堂、寺廟、學校。行動委員會成員和大刀會首領,胸前佩戴黃色綢緞飄帶,以方便進出縣政府大門。封鎖郵政局、輪船站,切斷同外界的一切通道與聯係。
暴動非常順利。11月19日下午,山丫橋下來的三千多大刀會成員經過茶亭,翻過燕山嶺,並未散開,而是一路浩浩蕩蕩直奔縣城。傍晚時分抵達縣城,縣城守軍看到來勢洶湧的大刀會隊伍,未加抵抗即棄槍從東門退出縣城。看到大刀會又進城了,嚇得商店紛紛關門歇業,市民也都急急躲進家中。此時縣長郭大榮,以及公安局長、建設局長、教育局長等還在縣政府內辦公。由於縣政府及所屬各局暨縣黨部統統在一個大門進出,聽說大刀會已打到縣政府大門口了,嚇得縣長郭大榮、各局局長還有機關其他工作人員,帶了印章慌慌張張地從監獄後麵翻過圍牆,順著護城河偷偷溜進市民家中躲避起來。
看到大刀會已順利進城,11月19日晚上,陶國華召集行動委員會成員,還特邀了深陽商會成員、社會各界人士到大華飯店樓下大廳開會,宣布改組派領導的溧陽暴動已經成功,舊縣長郭大榮已被驅逐,要求大家選舉新任溧陽縣縣長。在大家的擁戴下,陶國華當選為新任縣長,陸一勺為公安局長。經大家共同商定,除個別人員有所調整外,原縣黨部、縣政府工作人員照舊供職,商店照常營業,學校正常教學,一切社會秩序均恢複正常。
11月20日清晨5時,陶國華、周榮錦一行在二百多名大刀會成員的簇擁下進駐縣政府,接管政府各個部門,開始行使政府日常的各項工作職能。下午,上興、竹簀兩地的七八千名大刀會人員也已進城。晚上,陶國華將成功進行溧陽暴動的情況經過寫成材料,並派專使速送南京許聞天。隨後與行動委員會開始部署攻打宜興,然後準備與江寧、句容、金壇聯動,率先把南京外圍的幾個縣城全部打下,以配合南京暴動、蘇南暴動和軍隊的軍事行動。
11月20日上午,時在溧陽同濟中學讀初中的陶國葆(後改名為陶魯笳),聽同學說大街上貼了不少縣長陶國華簽署的布告,他根本不信,他說我哥哥在南京上大學呢。後來到大街上一看,真的,縣政府門口、學校門口、郵政局門口等到處都貼有布告,布告上列舉了舊縣長郭大榮的八大罪狀:一是為虎作倀,跟著蔣介石殘害革命同誌;二是圍剿、鎮壓大刀會;三是橫征暴斂,不關心民眾疾苦;四是讓公安局隻保護他自己……以上罪狀足0證明郭大榮不配再當縣長,所以溧陽人民將他驅逐出境。落款是:溧陽縣長陶國華、護黨救國軍寧皖縱隊總司令蔡漢餘、公安局長陸一勺。“打倒蔣介石!”“打倒一切叛黨叛國的反動派“繼承總理遺訓,完成國民革命!”……陶國葆回頭一看,大街上浩浩蕩蕩的遊行隊伍來了,領頭振臂高呼口號的竟是同濟中學的體育教師羅寬,他正帶領一幫青年教師、中學生在呼喊著革命口號,在他們身後是數千扛著大旗、挎著長槍、扛著大刀的大刀會成員,場麵極為壯觀。陶國葆看了熱血沸騰,激動無比,與在路邊看熱鬧的行人一道熱烈鼓起掌來。
溧陽地處蘇浙皖三省交界之處,離首都南京僅百裏之遙。兩年之內,溧陽大刀會三次攻陷縣城,風聲所播,全國震驚。11月19日晚上,縣長郭大榮逃出縣政府後,連夜朝江蘇省政府所在地鎮江趕去,直到20日晚上才到鎮江。待通過民政廳長繆斌(後淪為漢奸,抗戰勝利後被國民政府槍決)彙報到鈕永建省長那裏,已是21日淩晨。江蘇省省長鈕永建聽到溧陽又一次發生暴動的消息後,立即擬成電文報告國民政府國防部訓練總監何應欽(後任國防部長)。國防部急調駐在宜興川埠的國民革命軍獨立第四旅第十二團,由團長王錫齋率部趕赴溧陽予以鎮壓。部隊順著新築的京杭國道進發,於中午時分到達徐舍,剛好同前去攻打宜興的溧陽大刀會正麵相遇,雙方在徐舍展開了一場血戰。
這天上午10時,參加暴動的上萬名大刀會人員在溧陽縣政府朝東大門的廣場上舉行誓師大會。陶國華身著軍裝,腰係武裝帶,挎一支手槍,神采奕奕,十分英武。他在縣政府大門口簡短地作了誓師動員後,隨著總司令蔡漢餘的一聲令下,護黨救國軍萬名義軍立即出了縣城,沿著新築的京杭國道浩浩蕩蕩地向宜興進發了。這時身材魁偉的陸一勺身先士卒,走在隊伍的前頭,他身後的三人是溧陽大刀會的三大首領,分別是戴埠張長林、上興高定英和竹簀的呂小寶。.陸一勺,字夫水,溧陽竹簀南莊人,年少英俊,秉性正直,見義勇為,在民眾中口碑甚好,皆以陸大哥相稱。他青年時代與同鄉許聞天、方煥文先後肄業上海美專,供職於教育界,任學校美術老師。後投身於政界,任縣黨部執委,逐漸為溧陽人士所重視。凡進步事業,他都積極參加,因而在這次轟轟烈烈的改組派倒蔣運動中,被任命為公安局長。張長林是個矮胖子,年近四十,祖籍河南光山,清末移居溧陽戴埠,家住集鎮慶升客桟旁。年輕時拜溧陽大刀會大頭目周城李德開為師,學成後回戴埠任教練,在集鎮醬園場上教一批青年人舞刀弄槍,漸成氣候,為溧陽南山地區大刀會頭目。去年“小妹妹”攻城他也參加的,事後國軍來清剿“刀匪”時,他率部潛進南山竹海,官軍拿他沒辦法。高定英是上興潮渚人,呂小寶情況不詳。行軍途中,陸一勺與張長林等人談笑風生,十分輕鬆。張長林操著一口河南話說道,縣警察隊真是豆腐花似的,老子不費吹灰之力,就嚇得他們落荒而逃。高定英打趣道,昨天是你運氣好,今天打宜興你試試看,鋼槍子彈是不是豆腐花。張長林好勝地叫喊道,誰英雄,誰好漢,打宜興中比比看好,好!高定英、呂小寶等人連聲讚同。大家一路說說笑笑,不知不覺走了十八裏,隊伍靠近了徐舍,再走十八裏就可到宜興縣城了。陸一勺為了給大家鼓勁,揮舞著手中的駁殼槍大聲喊道,弟兄們,前進,打進宜興城裏吃中飯!“好,打進宜興城裏吃中飯!”京杭國道上一萬餘人的呼喊聲此起彼伏,氣吞山河,響徹雲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