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1 / 1)

後記

2003年春天,我從溧陽市委宣傳部轉崗到市政協工作後,分管文史等工作,與文史委同誌和愛好文史的作者一道,共同編撰、出版了《天南海北溧陽人》(兩冊)、《當代詩人詠溧陽》、《溧陽解放六十周年》專輯、《高山出平湖》、《夢鄉天目湖》六本文史資料,在為市政協積累文史資料的同時,我自己也出了一些成果。

近年來,原中共溧陽縣委書記薑挹秋、原溧陽縣水利局局長崔其俊等老領導、老同誌向我建議,要求我把分散在上述幾本書中的文章,和近幾年發表在報刊上的文史文章彙編成一本書,以便於閱讀和保存。因此,我將發表在上述文史專輯中的文章,和近年來發表在報刊上的紀實文章,彙編成了這本《溧陽往事》,共計十四篇、三十萬字。這裏需作說明的是,《推出大寨的人》、《葛春霖與段超人》和《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周叔蓮》三文的主人公都是溧陽人,可是我們不少溧陽人隻知其人而不知其事,所以我特地將這幾位傑出的溧陽人在外地的工作業績介紹給大家,以讓溧陽人認識他們,了解他們。還有兩篇需作說明:一篇是《葛懷文先生與辛亥革命》,此文是我在北京采訪葛春霖、段超人的兩位女兒葛蘇、葛文時,看到她們家庭為其父母出的紀念文集中,有她倆爸爸葛春霖、叔叔葛和霖回憶其父的文章,文中記述了溧陽的幾件大事,很有史料價值,征得葛蘇、葛文的同意,我特將此文作為開篇收人書中;另一篇是《蔣介石的“根”在溧陽?》,其實蔣介石的“根”在宜興,近年來,宜興市正在將蔣氏祖先故裏官林都山開發、建設成旅遊之地。我將此文收進本書,是想讓讀者朋友對蔣介石的祖先及其身世有個大體的了解。

在成書過程中,溧陽市檔案局、水西村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新中國成立後溧陽第一任縣委書記崔濤同誌的夫人木列爾及其兒子崔春光,第一任縣長張之宜(百歲老人)同誌,中共溧陽第二任縣委書記薑挹秋同誌,原常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李文瑞同誌,句容市人大副主任郭道貴同誌,金壇市政協副主席陳愛清同誌,高淳縣政協副主席吳祥華同誌,常州市政協文史委、常州市人大教科文委員會、常州市檔案局聯合編印的《記憶龍城》中的部分攝影作者,宜興市檔案局副局長宗偉方同誌,高淳縣文物保護管理所副研究員襥陽康京,原溧陽市文化館副館長唐洪才同誌,原溧陽市文化館攝影師沈錫棠同誌,《溧陽時報》記者查文君同誌和溧陽時代印刷廠廠長許治平等同誌,都為我提供了許多珍貴的史料和老照片,現在此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溧陽往事》在出版過程中,得到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文藝出版社的王宏波先生、孫建兵先生,書衣坊的朱贏椿先生、霍雨佳女士的大力支持。聽說我出新書在經費上有困難,江蘇揚子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長秦三羅先生慷慨解囊,出資相助,解決了我的燃眉之急,特在此向三羅君表示由衷的感謝!書稿在付梓前,我特請魏慶鬆、陳芳梅、劉國力、芮金川、卞德坤等同誌幫助校對、斧正,現也在此一並向上述同誌表示衷心的感謝!

路發今寫於201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