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 / 3)

第三章

別具一格的印度科幻片

在人們的印象中,充斥各種電腦 《寶萊塢機器人之戀》(2010)特效的科幻大片應該是西方發達國家。影片剛開始的時候,故事確實簡的專利,其主要產地自然是美國好萊 單平淡,幾乎是在複述許多科幻片中塢。而同樣世界聞名的印度電影基地 多次描述過的情節―科學家瓦西為寶萊塢則主要盛產歌舞片,應該與科 了研製機器人,曆盡艱辛,廢寢忘食,甚至無暇與女友薩娜約會,但研製出

―先別忙著下結論,這裏恰恰 的機器人依舊屢屢出現麻煩……總之就要介紹一部精彩的印度科幻影片, 是一個老套至極的科幻故事。它的泰米爾語名是Enthiran,相當於 接下來的情節也似曾相識:被研英語裏的Robot,在中國則被翻譯成 製出的機器人(它被稱為“七弟”)終於成功登場,它具有各種高超的奇特能力,但由於缺乏人類的感情,不但為機器人評估機構所垢病,也確實在生活中製造了不少麻煩。

為了讓“七弟”進一步了解人類,尤其是了解人類的情感,瓦西苦心孤詣地為它在程序中加諸情感因素,故事這才正式開始―

情感因素的注入,使得“七弟”開始懂得人類社會,觸摸到人類的內心領域。在危急之中,它為難產的孕婦接生孩子,並取得了巨大成功。“七弟”漸漸開始理解生命,理解感情,理解人類的方方麵麵。但是,麻煩卻剛剛開始……

“七弟”被賦予的外在形象,正是瓦西本人的形象;而瓦西與薩娜約會時,從來都把“七弟”帶在身邊。天長日久,“七弟”居然深深地愛上了薩娜!

“七弟”的感情流露,當然被瓦西和薩娜所無視:一個機器人怎麼能與人類產生感情呢?“七弟”被拒後神情恍惚,在評估中沒能正確執行指令,耽誤了瓦西的大事。為此瓦西十分生氣,盛怒之下將“七弟”拆解,並拋棄到垃圾堆裏。

評估機構的科學家波拉本是瓦西的老師,但他是一個利欲熏心的人。波拉把“七弟”的殘肢斷臂撿回來,重新修繕一新,並改裝了它的係統,企圖把“七弟”變成供恐怖分子驅使的自毀炸彈。被改裝後的“七弟”變得麵目猙獰,同時心中充滿仇恨。

由於心底的邪惡被釋放,“七弟”甚至不再滿足於聽命波拉,而是複製出許多個機器人,以集團的方式危害社會。“七弟”不但從瓦西與薩娜的婚禮上搶走薩娜,還讓那些聽命於自己的複製品四處搶劫,嚴重地危害了人類社會。

人類當然不允許“七弟”這般為非作歹,反擊就要開始了。瓦西巧妙地混進麵貌完全一樣的機器人群體中,同時想辦法切斷機器人的電力供應,希望借此戰勝這些機器罪犯。

沒想到此時“七弟“已擁有了更為巨大的超級能力,它能夠將所有的機器人個體整合起來,形成一支不可戰勝的整體力量。機器人們或豎成巨牆,或滾成巨球,或聚成一條凶悍的巨蟒,或幹脆直立站起成為一個鋼鐵巨人!

“七弟”與它的複製品們,準備與人類展開一場殊死決戰……

假如不看這部影片,實在無法想象印度電影也能表現如此現代的概念與場麵;假如隻看這部影片的開頭,同樣無法預測結尾部分的無限精彩。當然,諸多傳統的民族元素依舊被包含其中,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麵就是歌舞。

稍微了解一點印度電影的人,就知道這個國度的影片一定少不了歌舞,這已成為印度電影中不可或缺的經典元素。據說有一次好萊塢試圖改造印度電影的風格,出資資助印度影片。結果拿到巨款的印度電影人,依舊不改原本的歌舞風格:原來一個人跳舞,現在有錢了,就請一萬個人來跳舞!即便如此,巨款還是無法花光,於是印度電影人再出奇招:在群舞的背景天空上,用電腦特技製做一大片雲彩,雲彩走過,所有舞者的臉上都被遮上陰影―好了,這下錢被花去一半;然後再讓雲彩移走,舞者的麵頰重現光彩―好了,這下錢都花光了。據說―以上都是據說―好萊塢從此不敢再向印度電影業投資。

在這部影片裏,歌舞場麵自然也反複出現;但與傳統的印度影片相比,它還是有了一定的改變。為了表現當代社會,尤其是為了展現與故事相關的科技場麵,影片中特地加入了一些現代因素,諸如機器人群舞等等。這部超過兩個半小時的科幻影片耗資16.5億盧比(約合3500萬美元),成為寶萊塢史上投資最大的影片;這其中單是付給飾演薩娜的36歲女演員艾西瓦婭·雷的片酬即達六位數,這也令她成為寶萊塢史上身價最高的女演員!而片中的瓦西和“七弟”,則都由60歲的動作影星拉吉尼坎塔飾演。

觸及心靈的感動

由於一場意外的車禍,原本美滿的家庭變得支離破碎:媽媽失去了生命,幼小的孩子則落下殘疾,再也不能行動,再也無法外出;於是,專門研究機器人的爸爸特意研製出一個機器人,代替孩子前往學校。

這就是日本科幻影片(我愛奇諾奧)(牛才,或稱Hinokio)所展現的故事。

這個機器人原本有一個毫無特色的名字H-603,但由於它身體裏含有檜木(一種柏樹,在日語裏用羅馬音表示為HINOKI)成分,所以它馬上得到了一個

"HINOKIO”的外號,中文念做“奇諾奧”。

奇諾奧的到來引起了同學們的巨大好奇,而它所具有的超人能力卻讓一些孩子心生嫉妒。開始的時候他們欺負它:對它十分不友好;但奇諾奧的隱忍與友善,讓這些孩子與它結為好友。

奇諾奧的一切行動,都是由失去了活動能力、終日坐在家中的岩本覺所控製的。奇諾奧坐在教室學習的時候,岩本覺通過奇諾奧的眼睛,同樣也在接受著學校教育;當有人與奇諾奧說話的時候,岩本覺能通過奇諾奧的.‘耳朵”聽到,然後再通過鍵盤輸入,通過奇諾奧的“嘴”表達出自己的意思;當奇諾奧與孩子們一起玩耍的時候,岩本覺同樣也能感受到他們的快樂。

其實岩本覺在車禍中所受到的傷害,不僅僅來自身體,同樣也來自心靈。車禍之前,爸爸媽媽曾有過一場爭吵,於是岩本覺就把媽媽的死亡歸罪於爸爸,並從此仇視爸爸,不再與他說一句話。

在小夥伴的關愛下,岩本覺對生活產生了新的希望,並(通過奇諾奧)與女生工藤純結為密友。後來,其他孩子沉迷於網絡遊戲,不再與他倆玩耍,就讓兩個孩子的關係變得更近了。

爸爸對機器人的研究沒有停止,他還希望把真實的感覺係統加到奇諾奧身上。也就是說,奇諾奧的各種感覺將與岩本覺完全一致―過去奇諾奧被打一下,岩本覺是沒有感覺的;而現在,奇諾奧被打一下,岩本覺也會感到疼痛(當然打它的人可能會更疼)。

有一天.工藤純要轉學走了,她希望與岩本覺真正地見上一麵,而不是通過奇諾奧這個中介來交流。但岩本覺拒絕了,長久不與人交流,已經讓他有些自閉了。而由於一個偶然的機會,岩本覺發現父親還在研製其他用途的機器人, 自己隻不過是一個實驗品罷了。岩本覺沮喪地離開了學校。

萬念俱灰的岩本覺決定讓奇諾奧結束“生命”。岩本覺操控著奇諾奧來到鐵道旁,準備讓它“自殺”。但此前岩本覺已偷偷把父親新研究出的感覺係統加到了自己身上,奇諾奧的死亡,將對他的神經係統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火車來了,岩本覺毅然操縱著奇諾奧衝向鐵道。奇諾奧被撞毀,而岩本覺則失去了知覺。

工藤純獲悉這一消息後,十分難過。而這時她聽迷戀網遊的同學說,那款遊戲與現實是相通的,裏麵的場景與現實幾乎一樣,通過在遊戲裏許願可以改變現實。既然如此,那麼在現實中許願也許可以起到同樣效果?於是,工藤純毅然爬上了高聳入雲的煙囪。

在高高的煙囪上,工藤純向遊戲中的女神懇求,希望岩本覺能清醒過來,回到大家身邊。也許是工藤純的行為感動了遊戲精靈,也許是由於醫生的不懈努力,岩本覺果然醒了過來。

但就在這時,一場突如起來的地震,煙囪突然晃動起來。工藤純腳下失穩,從高高的煙囪上墜落下來……

在機器人研究方麵, 日本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正在越來越多地出現機器人的身影,所以相關主題的作品也開始增多。但與美國的機器人科幻影片不同, 日本的機器人科幻影片,往往更注重人與機器人甚至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

本片的編劇兼導演秋山貴彥曾在美國科幻電影《最終幻想》等多部作品中擔任視覺特效處理,所以本片的視覺特效處理也是由他自己來完成的。(我愛奇諾奧)是他親自執導的第一部電影。這部影片在日本上映於2005年7月9日,在一年半之後的2007年3月的“北京日本電影節”上,“奇諾奧”第一次與中國大陸的觀眾見麵。

“汽車人, 變形!”

創意構思、故事情節、人物性格、主題揭示……無論從哪方麵說,《變形金剛}(下ransformers)都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兒童片。但是為什麼又會有那麼多的成人湧向影院一睹風采呢?因為一一襯也們曾經都是兒童。

20年前,卡通片(變形金剛)的誕生,宣告了一個機器人卡通時代的到來,讓無數中國孩子(當然還有更多其他國家的孩子)對此無比迷戀。

據影院工作人員介紹,當2007年科幻電影《變形金剛》在中國上映時,來購票的人大多數屬於中青年,並在不是周末的時間裏讓電影院“人滿為患”。無疑,當年他們都是看電視卡通片《變形金剛》長大的一代。那時有一則新聞報道:有一個小夥子,竟然因為酷愛“變形金剛”玩具而去盜竊(相比當時的物價而言,那玩具的標價相當昂貴)。

在介紹這些“可汽車可人形”的形象對中國人的影響時,有些媒體聲稱:“不光是普通人喜歡,明星中也有不少的“變形金剛”粉絲。劉翔、姚明、王治邪、陳冠希等人都是鐵杆的‘變形金剛”迷,收集有整套的碟片和大量的玩具。”其實認真想想,早年開始喜歡這些形象的時候,上述“明星”也都還是“普通人”。

其實在電腦技術的製作下,影片中的“變形金剛“形象在造型上已產生了巨大變化,有些甚至讓人辨認不出。比如在許多“變形金剛”迷的記憶中,威震天變形後應該是一把手槍,而在影片中卻成了一架碩大無比的異形噴氣機;但從影迷的反饋來看,大多數人還是認可這些“金剛”的“變形”的。當然,也有形象始終保持不變的,比如汽車人的一代領袖擎天柱―影片中的擎天柱,不管是18車輪載重汽車,還是機器人形,甚至連變形過程及其聲音,都與20年前的電視卡通片如出一轍:唯一的區別在於,昨天的卡通隻是二維動畫,今日的電影則是三維製作―由於有先進的特效協助,擎天柱的每一個變形動作都纖毫畢見。

不僅僅是畫麵讓我們記憶猶新,還有昔日的中文配音:“汽車人,變形!”―這聲音曾讓我們多麼激動!現在這批對“變形金剛”飽含深情的成人觀眾,就是聽著這種聲音長大的。可惜當年為擎天柱和威展天配音的兩位藝術家都已相繼離世,給我們留下的隻有他們那渾厚的嗓音。

《變形金剛》的故事大家早已耳熟能詳,不管是過去的卡通還是時下的電影:電影故事,到處都有介紹;卡通故事,則保留在我們的記憶當中。從總體上看,整個故事基本上就是在揭示“正義必將戰勝邢惡”的主題,而同時它又是一個經典的成長故事―講述一名少年如何成長為一名英雄的好萊塢“老”故事。有些介紹認為:“人類與汽車人的真摯友誼,大黃蜂不惜生命對女主人公的保護,都讓影片的主題得到了升華。”其實電影所昭示的遠非如此簡單。除了為隱藏流落地球的威震天而建造的胡佛大壩(據說這一秘密隻有曆任國防部部長組成的7人軍事小組知道)以及霸天虎的先遣部隊旋風和毒蠍襲擊美軍位於卡塔爾的軍事基地這些小喊頭之外,我們還可以從中看出諸多深刻的隱喻:比如汽車文化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比如在機器麵前我們竟如此弱小無力和不堪一擊;比如麵對不可理喻的強大力量人類的驚懼與恐慌;比如我們究竟應該如何處理好現實與夢想之間的關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