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本是一條單行線,從無後悔藥可言。但紐曼的悔恨還是感動了莫蒂,他利用自己的能力,幫紐曼回到了出發原點。紐曼欣喜若狂,發誓在未來的日子裏一定把家庭放在首位。
這時,他發現惡作劇的莫蒂又送給他一個新的萬能遙控器。麵對誘惑,紐曼一笑了之,把這“萬惡之源”隨手丟進垃圾桶……
如前所述,在科幻領域中,有些作品遠離地球環境,也有些作品貼近人類生活,(人生遙控器)自然屬於後者。所以在處理時間背景時,影片的製作者並未過於刻意,隻要能表達清楚“未來”的意思即可;但對人物來說,演員表演的時間跨度還是比較大的,所以化妝就十分重要,本片除了贏得一些與青少年有關的獎項之外,還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化妝獎提名的殊榮。
映信息技術的新型科幻作品相繼問世,新作品在高科技信息化的背景下,對社會文化價值進行戲謔和反思,因此被標以“賽伯朋克”《由“控製論”前綴Cyber和反主流文化生活方式者
“朋克”Punk構成,意指那類具有超越傳統和極端未來主義觀念的電腦工程師。而“賽伯朋克”作品的主要特點是對“硬科幻”重視科技傳統的回歸。
具有代表意義的作家是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 01984年,其長篇科幻(神經漫遊者)( Neuromancer )問世,作品敘述了一個網絡牛仔進入某網絡節點的故事,成為“賽伯朋克”流派誕生的標誌。後來吉布森又創作出版了(康特·傑羅) ( CountZero, 1986) , (蒙娜·麗莎超速檔)( Mona Lisa Overdrive, 1988 ) ,被合稱為“矩陣”( Matrix)三部曲―這就是(黑客帝國) ( Matrix)片名的由來。
除威廉·吉布森之外,熱衷於“賽伯朋克.題材的還有詩人作家布魯斯·斯特靈(Bruce Sterling) ,代表作有(回旋海) (InvolutionOcean, 1977) , (人造孩子) ( TheArtificial Kid, 1980)等。其他重要作家則有格裏·別爾、魯迪·拉克爾、路易斯·沙納、約翰·雪萊等等。此外還有眾多的“賽伯朋克”電影,比如(約翰尼·耐莫尼克》( Johnny Mnemonic) ,(銀翼殺手)( Blade Runner)等等,而在(終結者) ( Terminator) , (全麵回憶) ( Total Recall ) , (發條橘子) (AClockwork Orange)等電影中我們也能看到“‘賽伯朋克”對未來社會狀態的描述。
由此可見,“賽伯朋克”不僅是一種科幻流派,已成為一種文化狀態。它源於孤獨個體對整個社會失望但又無可奈何的狀態,是現代文明中一種難纏的情結,一種強大統治下的無助,一種小人物把自己看得重要的可能途徑。事實上前些年文化界熱衷的“後現代思潮”,其技術基礎就來源於“賽伯朋克”。因為隻有網絡才能實現真正的無中心、平麵化、可複製等特征,幣這些都是後現代同時也都是“賽伯朋克“的典型特征。事實上此後
“賽伯朋克”已形成一種亞文化,我們可以看到,“賽伯朋克”配重要宣言―“所有的信息都要求被釋放”―正是對早期黑客洋精神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