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執行大人的要求,孩子必須十分清楚地了解大人要他做什麼。讓孩子做的事,如果大人說得不具體,就不能產生所希望的結果。
嬰兒的哭聲是要求愛、照顧與撫慰的語言,母親除了給予他生理上的需要外,也可以在許多小事情上讓他有愛的感覺,例如溫暖的懷抱、親切的聲音、和藹的笑容、逗他、哄他、與他遊戲,設法為孩子營造一個充滿和平與舒適的成長環境。如果沒有愛,再好的食物、再佳的環境、再好的醫藥,也是無法滿足孩子的需要的。
任何年齡的孩子都需要愛,特別是媽媽的愛,當孩子睡覺前,為他弄好被枕,讓他躺得舒舒服服,輕輕撫摸他的頭發,或拉著他的小手,說一些孩子愛聽的故事,然後親吻幾下他的臉頰,微笑地向孩子道晚安,讓他帶著愉快的心情進入夢鄉。從這些小動作中,便可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與關懷了。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傳送愛的方式俯拾即是,例如一個溫柔的擁抱、一個柔和的眼神、一臉慈祥的微笑、一句適時的稱讚、一句信任的話語或是一個問候的電話,都可以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愛。
大多數的母親,隻要孩子一哭,便用盡種種的方法,試著讓孩子不哭,但如果能夠以各種的方式去了解孩子的需要,不單可以滿足孩子的需求,更可培養出孩子日後的自信心。一般來說,嬰兒出生四天以後,哭泣的次數會漸漸增加,媽媽越是能分辨出嬰兒的哭聲,就越能使孩子的哭聲有所變化,母親如能根據哭聲,去辨別孩子的生理或心理需要,給予及時滿足,孩子自然不會再哭,並會對母親產生信賴感。隻要聽到媽媽的聲音,或腳步聲,孩子便會感到安全,看到母親的笑容時,孩子便會滿足地安睡。
年紀稍大的孩子,會有更多的需要。無論多大年齡的孩子,都需要愛,母親給予孩子適時的關愛,會使孩子愉快、滿足,且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孩子遇到困擾時,需要媽媽的同情、認同與鼓勵;孩子被人欺負時,需要媽媽的支持、安慰、信任,站在孩子的一邊說話;犯錯時,需要媽媽的諒解、指導與安慰;歡樂與成功時,更是需要媽媽的讚賞與鼓勵。
甚至對爸爸的些許不滿,孩子也願意向母親傾訴,比如當孩子走到媽媽麵前說:“爸爸罵我,我憎恨爸爸!”這時,媽媽利用反情感的技巧,用自己的語言,將孩子的感受說出來:
“爸爸罵寶寶,寶寶一定不開心,所以寶寶不喜歡爸爸。”將孩子的說話,由母親的口說出來,就有如一麵鏡子,將孩子的感受反射出來,證明母親已明白了孩子的感受。
除了情感交流外,父母尤其是母親也要與孩子作思想上的交流。由於孩子年紀小,不懂得用言語將他的需要表達出來,父母要在這方麵下功夫就更為困難了。
孩子有許多希望父母知道的“渴望”
孩子內心有時會有許多渴望,而這些渴望大多是發自他的自我意識,以致他沒有辦法適當地用語言把它們表達出來。
當孩子有某種急切需求而又不能用言語表達出來時,他的臉上會浮現出煩躁不安,但當他獲得所需時,便會變得安靜和滿足,就如初生嬰兒饑餓時要吃奶,到獲得滿足時便能安靜地睡覺的道理一般。
孩子的感受是深受需要的影響的,因此父母的職責,就是設法幫助孩子獲得及滿足他的所需,讓他自由自在地成長。
年紀小的孩子,無法用言語表達他的感受,孩子到了學語階段,雖然可以用言語表達他的所需,但限於其語言發展尚未成熟和所識的字數有限,便無法完全表達內心的感受,隻能在高興時說“要”,不高興時說“不要”等簡單用語,來表達自己所需。
年紀較大的孩子,雖然可以用語言完全表達他的所需,但也會基於某些原因,如怕羞、膽怯,怕父母的高壓政策等,不敢將心中所需向父母坦白說出來的。
父母要與孩子進行真正的思想交流,平日除細心觀察孩子的言行、了解他的需要外,還要多與孩子聊天,把他看作成人、朋友一般,有時也要把自己的感受、夢想向孩子傾吐、交心,孩子自然也會將你視為朋友的了。
當孩子遇到困難向父母訴說時,必須積極傾聽,讓孩子把心中的話說出來,在適當時候要站在孩子的一邊說話,安慰他、認同他。當孩子將自己的感受抒發後,又明白你對他的了解和支持,他的心情便自然會平伏下來,而煩惱也會隨之消失,甚至會以理智的態度處理自己的問題。
媽媽,請讓我把想法說出來
有一個女孩子,隻有14歲,她的成績在班裏總是名列前茅。但這個僅僅小學五年級的孩子,卻在一個黎明從高樓跳下。人們在晨光中發現了她尚還溫暖的屍體。
她曾多次說過想自殺,但家長和學校都沒有在意過這個危險信號。也許是她自述死亡的次數太多了。臨自殺的前半夜裏,她從自己的房間裏跑出來,敲父母居室的門,說頭疼,肚疼,然後再一次睡到了母親的床上,這是許久以來不曾有過的事情了。母親以為她學習累了,勸她休息一天。這時候她流露出想死的念頭。她說:“我不是為我自己死,我是為全班50名同學,我的死可以促使全班同學期終考試成績好。”
母親聽過很多次類似這樣的話,也沒太當回事,早早動身去上班了。不過在臨走的時候,還是叮囑了做父親的有時間去學校談談女兒的情況。
但是女兒沒有再給他們時間。
專家稱,教育的內涵中,應當包括心理教育。心理障礙往往比生理殘疾更可怕。
遺體告別時,孩子的姥姥流著眼淚說:孩子的離去是教育的失誤。
母親在痛悔,說她沒有留住孩子的生命。
母親的懺悔不無道理,因為如果平常這對父母就很注意與女兒交流思想,溝通情況;如果當這個女孩第一次流露想自殺的念頭,便引起家長的重視,與之進行認真地談心;如果臨自殺的前半夜裏,她許久以來不曾有過地突然睡到母親的床上時,母親敏感一些,正視這一不大正常的現象,別隻簡單地以為女兒是累了,而代之以親切的關懷和詢問;如果當天夜裏,母親關切地去女兒房間看一看;如果……如果真可以再“如果”的話,這樁悲劇完全是可以避免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