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釗
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家、哲學家,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樂亭人。1905年入永平府(今河北盧龍縣)中學。1907年入天津北洋法政學校。1913年赴日本東京留學,入早稻田大學,攻讀社會學等課程,並開始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先後組織了神州學會和經濟學會,從事反對袁世凱的活動。1916年回國,先後擔任《晨鍾報》、《甲寅》日刊編輯。1918年任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兼圖書館主任,參加《新青年》雜誌編輯工作,並成為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領導者之一。1920年10月在北京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在中國共產黨第二、三、四次代表大會上,均當選為中央委員。1927年4月6日,被奉係軍閥張作霖逮捕,4月28日英勇就義,年僅38歲。李大釗短暫的一生留下了390篇著作,其中132篇收進《李大釗選集》,1986年人民出版社又增訂出版了《李大釗文集》上下兩卷。
李大釗學識淵博,涉足於社會科學各個領域,“為中國經濟學、哲學、社會學三方麵之實質論理學者”。他的社會學思想和觀點較為集中地體現在《再論問題與主義》(1919)、《我的馬克思主義觀》(1919)、《唯物史觀在現代社會學上的價值》(1920)等文章中。
李大釗早期曾受到斯賓塞,H.庸俗進化論和俄國無政府主義者克魯泡特金互助論的影響,後來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他針對胡適“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的社會改良論,指出研究社會問題一定要和社會上多數人聯係起來形成為一個“社會運動”,即“一方麵固然要研究實際的問題,一方麵也要宣傳理想的主義”。認為主義不是一個抽象的名詞,而是一種思想武器,可以用於改變生產數據私有製的革命。他指出,社會的根本問題是解決經濟問題。一旦解決了經濟問題,那麼人口、婦女、勞動、青年、廢娼、童工、土地等問題,乃至市民生活等實際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他明確指出,循著經濟現象以考察複雜變動的社會現象,是社會學得到的一個重要法則,也是唯物史觀對於社會學的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