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著阿穆爾回去後,阿巴泰才沉著臉道:“剛才這股明軍的戰力大夥都瞧見了,這支明軍的戰力在明國無人可出其右”說到這裏,阿巴泰的眼裏露出了一絲絲凶光,陰陰的接著說道:“他日我大清若要入主中原,便要摧毀一切潛在敢戰的明國軍隊,使他們畏懼我大清再不敢興反抗之心!,所以這名明軍將領他必須死!”
“這……”聽了阿巴泰的話後清兵眾將領不禁麵麵相視起來,剛才這隊明軍的戰力他們已經看到了,適才他們隻是結陣而戰就這麼厲害了,若是和他們在城牆上作戰起步更加厲害嗎?
清兵雖然齜牙必報,但也不傻。遇到自己難攻的堅城時,他們一般都會繞過去不與對手纏鬥。不過在遇到有威脅,強悍敢戰的軍隊時,他們卻會不惜代價,一直將對方摧毀或是完全打垮為止,現在阿巴泰既然這麼說顯然是把眼前這個明軍將領當成一個真正的生死大敵來看待了。
人們常說滿人都是些頭腦簡單的家夥,連兵書都隻會讀三國演義,其實不然,尤其是阿巴泰此人,在曆史上就頗有眼光與謀略。
阿巴泰雖然是努爾哈赤的第七子,但由於和皇太極、多爾袞等人不是一個媽生的,自然從小就不被自己的幾位哥哥弟弟所待見。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坐上了老子留下來的位子,把多爾袞、多擇、豪格、嶽托等兄弟重臣都晉封了親王,就連阿濟格也封了個郡王,隻有阿巴泰依然是原地踏步,還是做他的貝勒。這樣一來問題就來了,世人皆有八卦之心,皇太極作為滿人的皇帝,一舉一動都會受到旁人的關注,更何況是封爵這種事呢。你皇太極把自己所有的親兄弟都封了親王,就算再差的也混了個郡王,這個阿巴泰也是你同父異母的兄弟啊,卻怎麼就原地踏步了呢?
俗話說唾沫星子能淹死人,被人議論多了這些話也慢慢的傳到了皇太極的耳朵裏,皇太極可能是被逼無奈,最後在阿巴泰這個貝勒的前麵加了一個饒餘的美號,以示差異。雖然如此,但與親王相比,爵位依然整整低了兩級。
在皇太極當政期間,阿巴泰多次受到皇太極的羞辱與處罰。但是耐人尋味的是,阿巴泰雖屢屢被罰,卻隻是罰銀、罰物,從來沒有受過降爵或削爵的重懲。
之所以如此,不是因為皇太極心胸寬廣,而是處於他對阿巴泰的輕視,皇太極認為阿巴泰出身偏房,又有勇無謀。對他的位子從來都構不成威脅。因此皇太極此人雖然心狠手辣、寡恩薄情,對桀驁不馴的大貝勒阿敏,莽古爾泰從來不講寬容,可以毫不留情地將他們置於死地,但是對於阿巴泰這個非嫡出的弟弟卻從沒有沒有這方麵的擔心。
阿巴泰此人在外界的盛傳中素來是有勇無謀,隻會使用武力,但實際上此人卻是頗有謀略的,他對明朝的態度向來就很明確,他們一直認為此時的明朝已經是外強中幹,大清國完全有機會也有能力入住中原。尤其是在後金征服了整個漠南蒙古得到那塊傳國玉奎,將版圖從遼東擴展到整個蒙古高原後,整個清國從上至下都充滿了認為這是上天給予滿人的一個機會,他們入住中原的時機到了。
從這以後,清國上下對於明朝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以前他們一向是抱著搶一把就跑,沒吃沒穿就從大明這裏拿的想法。但是現在已經有所改變,許多人已經認識到清國也可以有機會入主中原,最不濟也可以防效南宋的金兵,占有中國的半壁江山,而在這些人力阿巴泰就是其中態度最為堅決的一位。
聽到阿巴泰這麼說後,不禁有將領問道:“饒餘貝勒,依奴才所見,這支明軍分明就是個難啃的硬骨頭,況且現在他們已經開始進入德州城了,若真要硬攻奴才怕要損失不小啊。”
“是啊,我們大清丁口較少,和漢人以命換命劃不來啊。”蒙人古固山額真多羅子賀也出言相勸。
阿巴泰神情凝重搖頭道:“現在不把這個明軍將領消滅掉等他成長起來我們就更難對付了。”
眾將卡看到阿巴泰已經下了決心,也就不再勸阻,紛紛回營準備明日的作戰了。
就在清兵眾將領摩拳擦掌做好作戰準備的時候,德州府府的南門也城門打開,德州知府紀如興和兵馬守備易江也親自出城迎接龐剛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