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在華北攻城略地
194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北方局確定1944年全華北的工作方針是:
團結全華北人民的力量,克服一切困難,堅持華北抗戰,堅持抗日根據地,積蓄力量,準備反攻,迎接勝利。
1944年4月起,日軍華北方麵軍以相當大的兵力參加打通大陸交通線的作戰。日軍為迅速補充兵力,在8月份以獨立混成第七旅、獨立步兵第三、第四、第九旅為基幹,分別改編成第一一五、第一一四、第一一七、第一一八丙種師,將第一一五、第一一七師編入第十二集團軍,第一一四師編入第一集團軍,第一一八師編入駐蒙軍。
八路軍山東軍區集中7個團的兵力,於3月25日發動了討伐偽軍吳化文部的戰役。吳部盤踞在魯山南麓之魯村、南麻、悅莊及其周圍地區。
戰至4月20日,八路軍殲滅日偽軍7000餘人,攻克據點50餘處。吳化文率殘部退縮魯村一帶,八路軍控製了魯山大部地區,打通了沂山、魯山、泰山、蒙山各山區抗日根據地的聯係。
5月,山東軍區解放費縣以南的圄口山區,結束了魯南抗日根據地被分割的局麵。
8月至10月,山東軍區攻克沂水、文登、榮城、樂陵、臨邑、南皮縣城。
11月中旬,山東軍區發動宮縣戰役。宮縣位於濱海、魯中兩區之間,是日軍進攻魯中、濱海兩區的重要基地之一。
自1944年8月八路軍攻克沂水縣城及控製沂河兩岸大部分地區後,宮縣陷入包圍之中。該城駐有偽保安大隊莫正民部3500餘人和日軍一個連。莫部經八路軍爭取,準備反正。
山東軍區集中濱海軍區第四、第六、第十三團,魯中軍區第一團,山東軍區特務團兩個營,第一獨立營等,共約10000餘人,編成攻城、打援兩個梯隊參戰。
11月14日,八路軍一舉攻入城內,莫正民部反正,並引導八路軍攻擊日軍,最後將日軍逼退在兩個碉堡內。
16日,諸城日軍南下救援,突破八路軍的阻擊,約800人進入宮縣城。八路軍為爭取主動,撤出縣城,在城郊圍困日軍。
29日夜,日軍棄城北竄。此戰役,殲日軍一部,接應莫正民部3500人反正,擴大根據地7000平方千米,使濱海、魯中兩區連成一片。
1944年,山東軍區進行主要戰鬥共計3514次,其中進攻戰鬥占73%。攻克與迫退日偽據點1265處,占原有敵偽據點半數以上。主力部隊與民兵都比1943年擴大1/3,正規軍發展到15萬人,民兵遊擊隊發展到37萬人。
除此之外,八路軍太行軍區於2月收複已圍困達8個月之久的日軍據點蟠龍鎮;3月收複榆社縣城,拔除臨淇等日偽軍據點。
1944年4月1日發起水(冶)林(縣)戰役,14日收複林縣縣城。
入夏,為保衛夏收,太行軍區部隊圍困遼縣、陵川,打擊出擾之日偽,攻擊新鄉、輝縣地區,並出擊平漢鐵路西側日偽第三道封鎖線邢(台)沙(河)段、臨(城)內(丘)段,摧毀其大部,根據地向平漢線平均推進了10千米以上。
4月18日起,華北日軍一部南渡黃河進攻豫中、豫西國民黨軍。
4月22日,毛澤東指示滕代遠、鄧小平、太嶽第四軍分區唐天際部必須向垣曲、博愛、孟縣地區偵察,乘其後方空虛時,應開辟豫北,以便將來可能時,作為開辟豫西工作的基地。
5月8日,八路軍總部指示太行、太嶽軍區:“乘敵主力轉走兵力空虛時,應不失時機開辟豫北遊擊戰爭,創造遊擊根據地。”根據毛澤東和八路軍總部的指示,太行軍區到7月上旬共派出4個支隊南下豫北道(口)清(化)鐵路南北地區活動。濟源、孟縣以西的豫北地區,由太嶽軍區開展工作。太嶽軍區首先於6月上旬派原第三八六旅第十八團進入濟源,繼於8月中旬增派基幹第二團到豫北。
至9月底,攻占日偽據點13處,迫退日偽據點15處;促使偽軍1100餘人反正,改編為兩個支隊;解放人口10萬以上,建立6個區政權,開辟了東起坡頭鎮、西至垣曲城附近長75千米,縱深約35千米的地區,同時控製了黃河芮村、寥塢等渡口,為八路軍南渡黃河,挺進豫西創造了條件。
與此同時,八路軍冀魯豫軍區於5月11至17日進行昆(山)張(秋)戰役,拔除靳口、張秋等日偽軍碉堡、據點50餘處,消滅偽軍1200餘人。同月,解放清豐縣城。8月發起討伐鄆城偽軍劉本功部戰役。鄆城是日偽在舊黃河以南、運河以西的中心據點,偽軍劉本功部長期盤踞於此,另駐有日軍一個營。敵人沿黃河大堤一線構築封鎖線,阻止八路軍向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