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西線盟軍的最後攻勢(1 / 3)

歐洲西線盟軍的最後攻勢

1945年新年伊始,德軍處境更趨惡化。在東線,蘇聯紅軍1月中旬全線發起強大攻勢,給當麵德軍以重創。羅科索夫斯基元帥的白俄羅斯第二方麵軍已從華沙北進到波羅的海沿岸,將東普魯士從德國分立出來。與此同時,科涅夫元帥的烏克蘭第一方麵軍向西衝過波蘭南部,強攻到奧得河,並建立了幾個橋頭堡。這次突擊使德國上西裏西亞地區的工業遭到嚴重破壞。

在這兩個方麵軍之間,朱可夫元帥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麵軍從華沙通過羅茲並越過波茲南向西突進,超過其側翼友軍,其先頭突擊部隊已突至距柏林160千米內的各點。南部戰線的紅軍各部,雖遭到盤踞在匈牙利境內德軍的頑抗,進展較慢,但還是壓倒了德軍。在紅軍進攻的第三周,朱可夫元帥的先遣部隊已向西推進了450千米,每天平均推進達22千米。

蘇軍的這次攻勢對西線的作戰具有雙重影響:一方麵,西裏西亞工業區的喪失迫使德軍在更大程度上依賴魯爾和薩爾的工廠,不得不對其重點防守;另一方麵,由於蘇軍的強大壓力,德軍又不可能從連線抽調援軍用於西線,從而使防禦更加捉襟見肘。

在西線,雖然年初的戰線仍大致維持了1944年秋季的態勢,德軍仍據守著“齊格菲”築壘防線,但雙方的力量對比已發生重大變化。經阿登一戰,德軍不僅一線部隊皆遭重創,而且預備力量也消耗殆盡。同時工業體係也陷入癱瘓,武器供給日漸匱乏。

反觀盟軍,雖部分部隊在德軍的反攻中損失較大,但以每周一個師的速度運抵歐洲大陸的援軍,很快彌補了戰鬥人員。

阿登戰役後,為便於指揮作戰,盟軍在蘭斯設立了前方司令部,並將臨時劃歸蒙哥馬利的美第一集團軍返歸於布萊德雷,但美第九集團軍仍暫留在第二十一集團軍群內。從表麵上看,對峙雙方的部隊編製沒有重大變化。盟軍最高司令仍由艾森豪威爾上將擔任。

戰線北部為蒙哥馬利元帥的第二十一集團軍群,下轄克裏勒上將指揮的加拿大第一集團軍、登普西中將指揮的英國第二集團軍、辛普森中將指揮的美國第九集團軍和布裏爾頓將軍指揮的第一空降集團軍。

布萊德雷中將的第十二集團軍群位於戰線中段,麵對德國“齊格菲”防線最堅固的部分,該集團軍群下轄霍奇斯中將指揮的美第一集團軍和巴頓中將指揮的美第三集團軍。

德弗斯中將的第六集團軍群位於戰線南部的薩爾盆地,轄德拉特爾上將指揮的法國第一集團軍和帕奇中將指揮的美第七集團軍。

西線盟軍總兵力約90個師,其中60個步兵師、25個裝甲師和5個空降師,裝備坦克達6000輛。德軍西線總指揮為龍德施泰特元帥,其麾下名義上有65個步兵師和8個裝甲師,但其實際人數僅相當於盟軍兵力的1/3,坦克不足盟軍的1/6,空軍差距更大。按照希特勒的指令,西線德軍應繼續為每一寸土地進行戰鬥,即應堅守前幾次戰鬥後形成的許多突出部。這意味著德軍將扼守科爾馬地域的大登陸場。

在荷蘭南部,不能從下萊茵河退守到短得多的須德海南岸、阿納姆一線,這就更增加了德軍防禦的難度。

在龍德施泰特統帥的3個集團軍群中,新成立的H集團軍群情況最好,該集團軍群由布拉斯科維茨上將指揮,轄戰鬥力較強且齊裝滿員的第一傘兵集團軍和受創較輕的第二十五集團軍,其防守區域為馬斯河和下萊茵地區。

堅守摩澤爾河至馬斯河漫長戰線的為莫德爾元帥的德軍B集團軍群,該集群轄第七集團軍、第五裝甲集團軍和第十五集團軍,共26個師,但除6個師外其他各部均已在阿登戰役中遭重創。

據德軍估計,其戰線每一千米的實際兵力為26名步兵、一兩門火炮和不到一門反坦克火炮,整個C集團軍群的裝甲車輛不足200輛。但情況最糟的應首推戰線南端的G集團軍群,它由防守上萊茵河與科爾馬地域的德第十九集團軍和掩護萊茵河與摩澤爾河之間地區的德第一集團軍組成,曾遭到過盟軍第六集團軍群的重創。

綜上所述,1945年年初德軍在東西兩線的形勢都處於極為被動的狀態。盡管德軍在西線據守著“齊格菲”防線的築壘工事,但仍無法阻擋住擁有強大優勢的盟軍的推進。

1944年秋,艾森豪威爾已初步擬定了萊茵河地區的作戰方案。1945年克裏勒將軍統帥的加拿大第一集團軍發起了代號為“真實”的戰役行動。

在進行大規模航空火力和炮火準備之後,其下轄的英第三十軍一馬當先,從馬斯河和奈梅亨東南麵的萊茵河之間的狹窄頸部穿出,直撲由德軍一個師防守的10餘千米長的正麵。

為迅速實現突破,軍長霍羅克斯中將集中了5個步兵師的大部兵力,外加3個裝甲旅和11個特種裝甲團。在這個巨大的攻擊兵團之後,還有兩個師的預備隊,以供擴大戰果之用。

在加軍正麵,雖然“齊格菲”防線的原有工事並未向北延展到賴希斯瓦爾德森林,但德軍卻利用間歇的5個月時間大大加強了這個森林地區的防禦。

他們掘毀了萊茵河的堤岸,放水淹沒了田地,從而使狹窄的頸部變得更加狹窄。此外,德軍還加強了戈赫和克萊沃兩鎮的防禦力量,並在更南地區布置了一個機動軍,準備迎擊越過魯爾或馬斯河的攻擊。

因此,霍羅克斯軍長所麵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在德軍預備隊北調阻塞瓶頸之前,使他的部隊衝過賴希斯瓦爾德森林,直入下萊茵河地區。

戰役發起後,盡管遇到德軍頑抗和泥濘的困擾,霍羅克斯的部隊仍於進攻當日突破德軍多處防禦陣地,不過,隨後卻未能按預計的那樣順利發展進攻。這一方麵是由於為數眾多的地雷場、越來越嚴重的泥濘和德軍的頑抗阻滯了進攻的速度;另一方麵由於道路狹窄所造成的擁塞和混亂,也大大影響了部隊的前進。在這期間,德軍大批援軍趕到,從而使戰鬥更加激烈。

直至2月13日,加拿大軍隊攻占克萊沃並進至德軍賴希斯瓦爾德防線後方以後,第一階段的突破戰鬥方告結束。這時,德軍已將兩個裝甲師和兩個傘兵師的援軍調至北翼,為盟軍的進一步突破帶來困難。

德軍統帥部之所以能夠厚集兵力於賴希斯瓦爾德地域,是同美第九集團軍的受阻分不開的。按原定計劃,代號為“榴彈”的南翼突破應於加拿大第二集團軍發起進攻後48小時實施。然而,由於德軍在此時炸毀了魯爾河大壩,使河水大漲,從而阻止了美軍定於10日開始的進攻,這才使德軍能夠無所顧忌地調動兵力於北翼。

在這種情況下,英加軍必須單獨作戰,以待水位下降後南翼的協同。當然,這種苦戰並非徒勞。在隨後的14天中,他們在德軍一個師的戰線上,一共吸引住了德軍9個師的兵力,這無疑為美第九集團軍爾後的行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2月23日拂曉,推遲了兩個星期之久的“榴彈”行動終於拉開帷幕,美第九集團軍的4個師和第一集團軍的兩個師開始橫渡魯爾河。為了阻滯盟軍的推進,希特勒嚴厲命令德軍未經允許禁止一人一槍撤過萊茵河,即使如此,也無法阻止盟軍合圍圈的緊縮。隨後,被美軍逼退的第十五集團軍殘部與傘兵第一集團軍被盟軍逼在一起。

至3月5日,美軍已攻占諾伊斯到奧爾索伊的萊茵河西岸,並迫使德軍向韋瑟爾方向退卻。3月8日前,德傘兵仍在北翼頑強地扼守著克桑西,並在韋瑟爾地域掩護留在德軍手裏的最後一個萊茵河渡口。次日,德軍9個師的殘部被逼退在萊茵河大橋附近不大的橋頭堡裏。

3月9日夜,德軍逃到了東岸,並炸毀大橋。至此,蒙哥馬利的第二十一集團軍群肅清了下萊茵河地區的德軍,全線推進到萊茵河西岸。

根據艾森豪威爾的命令,第十二集團軍群的任務是以不間斷地衝擊牽製正麵德軍各部並迫其東退,為第二十一集團軍群的主攻創造有利條件。它應在蒙哥馬利發起戰役後,再向整個萊茵河戰線發動衝擊,並從北向南逐次奪占“齊格菲”防線各段。

3月1日,布萊德的第十二集團軍發動了第二階段的攻勢。霍奇斯將軍的第一集團軍重新渡過了埃爾夫特河並快速利用其橋頭堡擴大戰果,很快擊垮了德第十五集團軍的右翼,切斷了其與科隆和杜塞爾多夫的聯係。3月4日,該集團軍攻進了奧伊斯基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