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其先頭裝甲部隊衝進了科隆,次日全麵控製了這座遍布大教堂的城市。在科隆的南麵,霍奇斯將軍對其集團軍的其他部隊下達的任務是突向萊茵河,爾後折向南麵渡過阿爾河,同此時正放手突擊北進的美第三集團軍一部會合。3月7日,美第一集團軍中央和南翼轉向東南,迅速向波恩和巴特戈德斯貝格推進。
位於集團軍最右翼的美第九裝甲師奉命向雷馬根進攻。該師先遣部隊越過屏蔽萊茵河的最後一個高地後,突然發現前麵萊茵河上的“魯登道夫”大橋仍完好無損。該部指揮官霍格準將在獲悉這一情況後立即命令所部奪取這座橋梁。
該橋當時未遭摧毀是因為被指定炸橋的守衛部隊正在等待仍在萊茵河以西的德國部隊渡河。當美軍先頭部隊到達橋頭時,守橋德軍點燃了炸藥包,由於炸藥量不足,僅破壞了一個橋墩。
隨後,迅速衝上去的美軍巡邏隊切斷了爆破用的電纜,然後冒著德軍火力衝過大橋,到達萊茵河東岸並建立了陣地。
美軍這一奪橋行動在雙方的統帥部都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布萊德雷聞知欣喜若狂,並前往蘭斯見艾森豪威爾。最高司令雖然考慮到以後鞏固橋頭堡的行動將需要大量支援可能影響其他方麵的作戰,但他還是批準了布萊德雷擬將美第一集團軍可利用的一切力量投入到萊茵河對岸,以擴張橋頭堡的部署,同時又調撥給他幾個師的預備隊。
希特勒的反應更為強烈,他一麵命令嚴懲失職者,一麵調集空軍和遠程火炮盡全力摧毀“魯登道夫”大橋。3月10日,龍德施泰特因此被革職,由凱塞林接替西線指揮權。雖然承擔責任者受到了嚴懲,但大橋並未被如期摧毀。3月17日橋墩終於坍塌時,美軍已在萊茵河上架起一座便橋,並在東岸站穩了腳跟。3月15日,在盟軍第十二戰術空軍司令部的支援下,帕奇的美第七集團軍從阿爾薩斯北部地區開始了薩爾河地區的作戰。
在北麵的美第三集團軍所發動的進攻支援下,美第七集團軍的右翼在進攻的前5日內推進了30多千米,而且未遇到重大抵抗,但中央和左翼則由於當麵“齊格菲”防禦工事所阻,進展緩慢。與此同時,巴頓的裝甲部隊強渡摩澤爾河後長驅直入到帕拉蒂納特三角地帶的德軍後方,一部占領了科布倫茨,另一些部隊則衝過巴特克羅伊茨納赫向美因茨挺進。
至3月18日,美第三集團軍已逼近美因茨與沃爾姆斯之間的法蘭克福走廊,而右翼部隊則已插至德軍薩爾河防禦工事後方的聖文德爾,並支援美第七集團軍於3月19日開進薩爾布呂肯。隨後,帕奇將軍的部隊攻勢越來越猛,並於3月20日突破了“齊格菲”防禦陣地。次日,該部與美第三集團軍部隊會合。至3月25日,薩爾河—帕拉蒂納特三角地帶已被占領,美第七集團軍抵進萊茵河西岸。
與此同時,巴頓的進攻仍勢頭不減。3月21日,他的3個軍已進抵萊茵河西岸。22日,所部占領了蘭道和美因茨。瀕臨午夜時分,巴頓出人預料地命令第五師在奧彭海姆附近強渡萊茵河。23日黎明前,美第五師的6個步兵營以僅傷亡34人的微小代價抵達東岸。48小時後,他們的第一座浮橋已經建成,4個師已從橋上過河,裝甲車輛也正開始過橋。此外,在距此以北65千米處的博波德,該集團軍的另一座浮橋也在架設之中。
法國第一集團軍在美第七集團軍進攻期間執行防禦任務,對帕奇將軍部隊的作戰作出了重大貢獻。根據德弗斯將軍3月10日的命令,法軍把裝甲部隊和炮兵部隊調給了美第七集團軍,並把其他裝甲部隊作為第六集團軍群的預備隊。在此期間,德拉特爾將軍的部隊擔負了防守德昌瑟內姆以南一段萊茵河的任務,這對於僅剩4個師的法國第一集團軍來說,任務相當艱巨。
至此,西線盟軍徹底肅清了位於萊茵河西岸的德軍,遠征軍已從荷蘭到瑞士邊境的漫長戰線上抵達萊茵河岸。此役,德軍共傷亡60000餘人,被俘達25萬人,另有大批作戰物資落入盟軍手中,而盟軍傷亡還不到20000人。
在西線,盡管霍奇斯的第一集團軍和巴頓的第三集團軍後來居上,出乎意料地搶先渡過了萊茵河,但蒙哥馬利並不為所動,仍按原計劃紮實地進行著渡河準備。自3月10日結束下萊茵河地區作戰行動後,第二十一集團軍一直秣馬厲兵。由於得到統帥部從意大利經馬賽海運來的5個師的加強,蒙哥馬利的實力已擴增至29個師。
3月23日晚21時整,第二十一集團軍群強渡萊茵河的戰鬥打響,英國第二集團軍率先渡河。在雷斯附近,英軍幾個突擊營僅用7分鍾就抵達了萊茵河對岸,1小時後,又一批英軍在韋瑟爾地域渡過該河。
由於盟軍在發起進攻前進行了猛烈的空中和地麵炮火襲擊,守河德軍陣地遭到嚴重破壞,故英軍在突擊上岸時隻遇到微弱抵抗。
次日晨2時,美第九集團軍在萊茵貝格地域開始強渡萊茵河,並順利上岸。辛普森的部隊在第一天僅付出了亡41人、傷450人、失蹤7人的代價。但隨著德軍預備隊的投入,抵抗隨之加強。
3月28日,第二十一集團軍群的兩個集團軍奪占了由博特羅普經多爾斯騰和博霍爾特幾乎延伸到埃默裏希的一個大登陸場。至此,第二十一集團軍群強渡萊茵河戰役的主要階段已經完成,接著便可以從這一登陸場實施其攻占魯爾地區和前出到易北河的突擊。按照艾森豪威爾的最初計劃,第十二集團軍群強渡萊茵河的行動應在第二十一集團軍群過河後發起,此前主要執行牽製任務,保障蒙哥馬利部作戰行動的順利實施。
然而,在計劃實施的過程中,霍奇斯和巴頓表現出色,不僅按計劃完成了前出到萊茵河西岸的任務,而且還分別在萊茵河東岸奪取了一個登陸場。
至3月24日,霍奇斯已將下屬的3個軍大部送過萊茵河,他的雷馬根登陸場已擴至北起波恩南達柯布倫茨的整個地域,並且在萊茵河上架設了12座橋梁。隨後,美軍第一集團軍擊退了德軍從北麵實施的反擊,開始從雷馬根大登陸場轉入進攻。與此同時,渡河後的美第三集團軍一直處於不間斷的進攻之中。3月24日,巴頓的部隊攻占了達姆施塔特,其坦克進抵阿沙芬堡,並在那裏奪占了幾座完好無損的美因河大橋,搶占了哈瑙、吉森一線,並準備向卡塞爾繼續前進。次日,美第三集團軍的部隊占領了法蘭克福郊區。至3月29日,該集團軍左翼在威斯巴登附近同第一集團軍部隊取得了聯係,清除了法蘭克福地域之敵。
在北麵的部隊鞏固橋頭堡後,第六集團軍群強渡萊茵河的行動也拉開了帷幕。美第七集團軍橫渡萊茵河的行動於3月26日淩晨2時30分在沃爾姆斯南北兩麵發起。盡管德軍在城北進行了激烈抵抗,但到第二天結束時已有4個師的美軍到達了萊茵河東岸。
由於當麵德軍兵力薄弱,該集團軍加強了攻勢,其北翼很快與巴頓的部隊在達姆施塔特地域會師,同時登陸場也向南擴至曼海姆。
至3月底,西線盟軍3個集團軍群的主力皆已渡過了萊茵天險,在他們前進方向上德軍已不可能再組織起一條完整的防線。納粹德國的末日已指日可待,盟軍以後的任務僅僅是對殘餘德軍的追擊和圍殲。
在盟軍正麵,數度遭受重創的西線德軍雖然從編製上仍保留著過去的番號,但實則隻能稱其為殘部。由於得不到兵員和裝備的補充,德軍士氣低落,戰鬥力已大打折扣,其一個集團軍群的作戰能力甚至遠遜於盟軍的單個集團軍。
魯爾工業區是盟軍渡過萊茵河後的首要作戰目標。盡管持續數月的空襲已使該區喪失了作為德國經濟動力基地的地位,但由於德軍B集團軍群盤踞其間,同時又是盟軍蓄謀已久的戰略目標,故艾森豪威爾對其特別重視。
為了全殲德國B集團軍群,盟軍最高統帥部命令美第九集團軍和第一集團軍協同完成這一任務。美第一集團軍對魯爾的攻勢於3月25日展開。不到24小時,美軍裝甲部隊即推進了90千米,抵達德軍裝甲部隊的搖籃——巴德爾布恩裝甲學校。很快,軍校的訓練場變成了戰場,德國教官率領學生們進行了頑強阻擊。這是美軍推進中所遇到的一次最激烈的抵抗,直至4月1日,美軍才占領巴德爾勃恩。在魯爾區的北翼,美第九集團軍也衝出橋頭堡按計劃發起進攻。與此同時,遭受沉重打擊的德軍H集團軍,向德軍最高統帥部提議允許其從受到合圍威脅的地區撤退,並請求準許阻攔危及其南翼的美第一集團軍對B集團軍群的突破,以構築威悉河防禦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