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東線蘇軍進攻德國本土
至1944年年底,蘇軍已把德軍逐出蘇聯國土,在東普魯士地域進入德國國境,解放了波蘭部分領土和一些東南歐國家。英美軍隊正向德國西部邊境推進。
柏林岌岌可危,1945年4月22日午後,帝國總理府舉行了最後一次作戰會議。希特勒、凱特爾、約德爾、博爾曼、克雷布斯等出席了會議。
會上,約德爾建議從西線戰場撤回全部軍隊來守衛柏林,希特勒表示同意。
根據這一建議,守衛易北河防線的第十二集團軍將奉命回師東進,開赴波茨坦和柏林,以便接應從柏林東南地域突圍的德軍第九野戰集團軍。
為了阻止蘇軍烏克蘭第一方麵軍向柏林的進攻,德軍指揮部從格奧爾利茨地域向方麵軍突擊集團的後方實施了反突擊。德軍集中兵力後,向蘇軍第五十二和波軍第二集團軍的左翼實施了突擊,至4月23日楔入蘇軍防區達20千米,但到4月24日日暮時分,法西斯德軍的前進被遏止。
4月24日,白俄羅斯第一方麵軍的近衛第八集團軍和近衛第一坦克集團軍在柏林東南與烏克蘭第一方麵軍的近衛第三坦克集團軍和第二十八集團軍會師,並於次日在城西封閉了合圍圈;近衛第五集團軍則在易北河岸的托爾高地域與美軍第一集團軍會師。
這樣,至4月25日日暮時分,柏林的50萬德軍集團已被合圍並分割成兩部分:柏林東南的法蘭克福—古賓集團和城區集團,從而為全殲德軍集團創造了條件。
鑒於白俄羅斯第一方麵軍和烏克蘭第一方麵軍成功地實施了包圍德軍柏林集團的機動,白俄羅斯第二方麵軍已不必從北麵迂回柏林。
因此,4月23日,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命令其執行戰役的最初方案,即向西和西北方向發展攻勢,並以部分兵力從西麵對斯德丁實施迂回突擊。
白俄羅斯第二方麵軍主力的進攻從4月20日開始,方麵軍強渡奧得河後,至4月25日日暮便突破了德軍主要防禦地帶,推進20千米至25千米,牽製了德坦克集團軍,使之無法由北向合圍柏林的蘇軍實施反突擊。
鑒於法蘭克福—古賓德軍集團力圖向西突圍與第十二集團軍會合,烏克蘭第一方麵軍司令員命令第二十八集團軍和近衛第三集團軍的一部兵力轉入防禦。這些部隊在德軍可能突圍的路線上準備了三道防禦地帶,布下地雷,築起堅固的工事,其餘集團軍則實施向心突擊,消滅被圍德軍集團。
德軍利用密林在狹窄地段集中了5個師,拚湊起較大的兵力優勢。
4月26日晨,德軍向蘇軍第二十八、近衛第三集團軍的接合部實施了突擊,突破了倉促構築的防禦。蘇軍坦克和步兵兵團在航空兵支援下連續實施反擊,分割並殲滅了突入之德軍。
近衛坦克第四集團軍和第十三集團軍的部分兵力也順利地粉碎了德軍第十二集團軍為接應法蘭克福集團而實施的突擊。
4月26至28日,白俄羅斯第一方麵軍各集團軍不斷緊縮合圍圈,德軍麵臨被全殲的威脅。
4月29日淩晨,德軍在付出重大代價後從兩個方麵軍的接合部突破了蘇軍主要防禦地帶。當天下午,近45000名德軍在第二十八集團軍近衛第三步兵軍的防禦地段,突破了防線,打通了約兩千米寬的走廊,並穿過走廊向盧肯瓦爾德撤退。
與此同時,德軍第十二集團軍也從西麵向這一方麵發起衝擊,從而出現兩個德軍集團可能會合的危險局麵。但到日暮前,蘇軍以堅決的行動終於阻擋了德軍的前進,並把德軍分割、合圍在三個獨立的地域。
4月30日,戰鬥更趨激烈。德軍不惜代價繼續突圍,一天之內向西推進了10千米。日暮時,突圍部隊大部被殲。但是,另一股德軍約20000人於4月30日夜間終於在蘇軍第十三集團軍和近衛第四坦克集團軍的接合部突圍,並前出到伯利茲地域,距離德軍第十二集團軍僅三、四千米。
在空軍第二集團軍的支援下,蘇軍兩個方麵軍實施了堅決的突擊,至5月1日日暮便消滅了法蘭克福—古賓德軍集團,致使德軍統帥部為柏林解圍的所有希望都成了泡影。
蘇軍共俘虜德軍官兵12萬人,繳獲坦克和強擊火炮300餘輛、火炮1500餘門、汽車17000餘輛和其他各種軍用物資。德軍被擊斃的就有60000人。隻有零星的幾股德軍鑽進森林向西逃竄。
德軍第十二集團軍部分未被擊潰的部隊,通過美軍架設的橋梁逃到易北河對岸,在那裏向美軍投降。
在德累斯頓方向,德軍指揮部並未放棄在鮑岑地域突破蘇軍防線並迂回到烏克蘭第一方麵軍突擊集團後方的企圖。調整部署後,於4月26日晨以4個師的兵力發起進攻,但損失慘重,未達預期目的。
德軍的進攻被蘇軍擋住。雙方激戰一直持續至4月30日,該方向的德軍已無力再次發動進攻,被迫轉為守勢。
這樣,蘇軍通過頑強而積極的防禦,不僅粉碎了德軍迂回到烏克蘭第一方麵軍突擊集團後方的企圖,而且占領了邁森到裏薩地域的易北河沿岸登陸場,這些登陸場後來成為突擊布拉格的有利出發陣地。
這時,柏林的戰鬥已達高潮。被圍的柏林衛戍部隊共有官兵30萬人、3000門火炮、250輛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