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蘇軍攻入柏林市中心區,遂將市內德軍分割成三部分,並從四麵八方逼近帝國總理府和國會大廈。但希特勒大本營仍在垂死掙紮。
4月29日,躲在總統府地下避彈室的希特勒眼見大勢已去,末日即將到來,便同伴隨他13年的情婦愛娃·布勞恩舉行了婚禮,隨後口授遺囑。
希特勒在遺囑中竭力為自己開脫發動侵略戰爭的罪行,胡謅這場大戰“完全是那些猶太血統或為猶太人的利益服務的國際政客所需要和煽動的”,叫嚷要重建“民族社會主義”,並任命海軍元帥鄧尼茲為德意誌帝國總統和武裝部隊最高統帥,戈培爾為總理,肖奈爾為陸軍總司令。
4月30日15時30分,希特勒在避彈室的私人房間裏開槍自殺,結束了罪惡的一生,愛娃·布勞恩同時服毒身亡。
5月1日下午,戈培爾夫婦在毒死了自己的6個孩子後,命令衛兵開槍將他倆打死。柏林戰役結束後,新組成的鄧尼茲法西斯內閣和分散在其他地區的德軍殘部仍在同盟軍對抗。
5月1日,鄧尼茲政府廣播了告德國軍民書,表示仍要繼續頑抗下去。與此同時,又派出代表與蘇軍聯絡,要求蘇聯同意鄧尼茲成立新政府後同各大國進行“和平談判”,企圖在保證法西斯政權和軍隊的前提下結束戰爭。
在遭到蘇聯方麵的嚴詞拒絕後,鄧尼茲轉而向西方盟國謀求單獨投降。
5月2日,新任德國海軍總司令漢斯·弗雷德堡上將同英軍蒙哥馬利元帥舉行會談。
5月4日,達成在荷蘭、德國西北部、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地區以及丹麥的全部德軍向英軍投降的協議。
5月5日,美軍雅各布·德弗斯上將接受了德軍在巴伐利亞和奧地利西部的G集團軍群,包括在福耳貝克和蒂羅爾地區德軍第十九集團軍在內的部隊的投降。同日,弗雷德堡奉鄧尼茲的旨意來到艾森豪威爾的盟軍總部聯絡,正式向盟軍司令部提出南部地域德國軍隊單獨投降的問題。
艾森豪威爾深知:
西方盟軍單方麵接受德軍投降,違背了雅爾塔會議精神,不利於與蘇聯的團結,美國政府急需盡快從軍事上擊敗法西斯德國的最後一個盟國——軍國主義日本。而要擊敗日本,沒有蘇軍的積極參戰,美軍尚需苦戰一年半和付出100萬人的傷亡代價。
因此,艾森豪威爾通知約德爾:如果不立即簽訂所有戰場無條件全麵投降書,談判就立即結束,美軍將恢複空戰,並且“不許任何單獨投降的人員進入”美、英軍隊的戰線。否則,“我將封鎖整個盟軍戰線,並用武力阻止任何德國難民進入我們的防線,我不容許進一步的拖延”。
鄧尼茲政府被迫同意無條件向盟國投降。
德國法西斯的敗降,是蘇、美、英等反法西斯同盟國經受無數苦難、遭受巨大犧牲、團結奮戰取得的偉大勝利。德國人民也“從可詛咒的希特勒國家中解救出來”。
戰勝德國法西斯是一件具有世界曆史意義的大事,它對現代史發展的整個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