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5年7月27日晨6時許,日本政府獲悉美、英、中三國政府發表的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同日10時30分,日本召開最高戰爭指導會議,討論《波茨坦公告》問題。
外相東鄉茂德認為:第一,蘇聯領導人雖然參加了波茨坦會議與公告的發布,但未在公告上簽名,說明蘇聯仍維持對日本在法律上的中立關係;第二,公告中,美、英、中三國已放棄以前絕對無條件投降的主張,提出了同日本實現和平的八項特定條件,“無條件投降”一詞在公告中隻使用過一次,而且明確規定隻適用於日本武裝部隊。
東鄉提出,如果蘇聯政府接受日本關於居間調處的委托,那麼,有可能通過與蘇聯談判,放寬《波茨坦公告》的條件。據此,東鄉得出結論性意見:首先,為給今後和平談判留下後路,對三國公告不予正麵拒絕;其次,應該視蘇聯的態度,然後再最後決定日本的態度。會議同意了東鄉的意見。顯然,日本這是在尋找借口,以拖延接受《波茨坦公告》。
9日14時30分,鈴木召集臨時內閣會議,繼續研究和還是戰的問題。陸相阿南在會上仍堅持本土決戰到底,他說:
在為大和民族的榮譽繼續戰鬥中,總會有機會的。解除武裝辦不到,外地尤其如此。實際上,隻有繼續戰爭一條路。如能施展死裏求生的戰術,就不會徹底失敗,反會有扭轉戰局的可能。真的到了本土決戰的時候,則國民將一心一意,奮起抵抗。
海相米內光政反駁阿南說,現在對盟國進行決戰不可能取勝,即使能取得給盟軍的第一次登陸予以打擊的勝利,那麼,也不可能取得第二、第三次勝利,現在要冷靜地麵對現實,必須放棄那套死不服輸和一廂情願,隻有投降才能挽救日本。軍需相豐田貞次郎、農相石黑忠篤及運輸相小日山直登都讚同米內的意見。會議一直進行到22時30分,但因意見分歧,長達8個小時的內閣會議仍未能作出決定。
23時許,鈴木和外相同時晉謁天皇,上奏內閣會議情況,並奏請在禦前召開最高戰爭指導會議,還請平沼樞相參加。23時50分許,在皇宮防空洞內召開天皇出席的最高戰爭指導會議,東鄉外相的一個條件方案與阿南陸相的4個條件方案仍然對立,爭吵不休。因此,鈴木首相遂請天皇裁斷。
10日淩晨2時30分,天皇采納了外相的一個條件方案,即以不變更天皇統治國家大權作為接受《波茨坦公告》的附帶條件。3時左右,日本臨時內閣會議再次複會通過了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決議。7時15分,日本外務省將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的照會電報,拍發給駐瑞士公使和駐瑞典公使,令其轉達給美、蘇、英、中四國,同時要求盡快得到對方答複。
在發出上述正式照會的同時,鬆本外務次官認為有必要將日本接受公告的意圖,迅速通知國外,特別是通知同盟國官兵,經征得同盟通訊社及日本放送協會領導人的同意,於10日夜,秘密對國外廣播。後經確認,這些對外廣播發出兩小時後,首先引起美國的反應,數小時後,已傳播到全世界。
8月11日,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送交瑞士公使館代辦葛拉斯理托其轉達日本政府對於日本投降建議的複文。
8月12日零時45分左右,日本軍政要員從美國廣播中聽到了美、蘇、英、中四國對日照會的答複。
日本參謀總長梅津和軍令部總長豐田得知後,覺得“斷難接受”,於12日8時20分左右聯合上奏天皇,表示堅決反對接受同盟國公告。
當日,日本軍國主義統治集團反複召開內閣會議、皇族會議,次日9時又召開最高戰爭指導會議,在討論同盟國複文時,外相東鄉等人主張接受四國複文。
但陸相阿南等人仍以難以維護國體為名堅持原來的4個條件,要求再次照會四國,進行交涉。因主和與主戰派各執己見,結果未能作出結論,隻好再次把問題移交給了禦前會議。
8月14日10時50分,日本召開最後一次禦前會議。阿南、梅津、豐田等人重申要求給同盟國再發照會,或繼續進行戰爭以死裏求生的意見。
天皇鑒於大勢已去,作出接受盟國答複的決定,並要政府起草《終戰詔書》。會議在全體涕泣聲中結束。
至此,日本軍國主義統治者才最後下決心被迫投降。當日23時,日本政府通過駐瑞士公使,拍發了致同盟國的通告電報,表示準備命令其所有軍隊停止戰鬥,交出武器,實施同盟國最高司令新的命令。正當日本政府準備接受盟國投降條件事宜時,陸相阿南惟幾等人策動少數最頑固的法西斯分子,陰謀發動政變,妄圖以武力阻止日本政府的投降。
14日午夜至15日淩晨,一些少壯派軍人發動兵變,槍殺近衛師團長,下達假命令,包圍皇宮,搜索天皇的詔書錄音盤,想阻止錄音的播出;另一些人則搜尋並圖謀軟禁木戶內大臣和石渡相,鎮壓所謂主和派,但終因日本的投降大勢不可逆轉,沒有得到軍部上層的讚同,立即被鎮壓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