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3 / 3)

8月15日,蔣介石電令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中國戰區所屬日軍應停止一切軍事行動,並派代表到江西玉山接受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之命令;軍事行動停止後,日軍可暫保有其武器及裝備,保持現有態勢,並維持所在地之秩序及交通;所有飛機及船艦應停留現地,但長江內船艦應集中在宜昌、沙市;不得破壞任何設備及物資;不得向任何非暫定受降部隊投降繳械、交出地區及物資;絕對不能將行政機關移交非指定之行政或代表等。

何應欽受命於蔣介石的受降權限是:處理在中國戰區內之全部敵軍投降事宜;指導各戰區、各方麵軍、分區分批辦理一切接受敵軍投降的實施事宜;對中國戰區之敵軍最高指揮官發表一切布告命令;與中國戰區美軍人員合作辦理美軍占領區、盟軍聯合占領區交防接防敵軍投降後之處置等。

隨即,何應欽下令凡中國戰區之日本陸海空軍及輔助部隊,“立即各就現在駐地及指定地點,靜待命令,凡非蔣委員長或本總司令所指定之部隊指揮官,日本陸海軍不得向其投降繳械,與接洽交出地區,及交出任何物資”。這就剝奪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接受日軍投降的權利。

中國戰區的受降範圍包括:中國(東北除外)、台灣、越南北緯16度以北地區的全部日軍。洽降地點為玉山,後因玉山機場雨後跑道損壞,臨時改在湖南芷江進行。8月20日,何應欽率中國陸軍參謀長蕭毅肅等30餘人,乘兩架美製運輸機抵達芷江。參加受降工作的中國陸軍總部副參謀長冷欣及中國戰區各地受降主官也先後抵達芷江。21日11時15分,日本乞降使節、日本中國派遣軍副總參謀長今井武夫一行8人,受岡村寧次指派,乘機到達芷江。

27日,國民政府在南京設受降前進指揮所,受理日偽軍受降事宜。何應欽因指示各戰區司令長官搶占戰略要點,先後飛往湖北、西安、江西、昆明等地區麵授機宜,於9月8日飛抵南京。

9月9日,中國戰區日軍投降簽字儀式在南京國民政府中央軍校大禮堂內舉行。應邀參加的有美國、英國、法國、蘇聯、加拿大、荷蘭、澳大利亞等國的軍事代表和駐華武官,以及中外記者、廳外儀仗隊和警衛人員近千人。

8時52分,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的特派代表、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陸軍參謀長蕭毅肅,海軍總司令陳紹寬,空軍第一路司令張廷孟等5人步入會場,隨即就座受降席。

8時57分,中國戰區日本投降代表、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陸軍大將岡村寧次率參謀長小林淺三郎中將,副參謀長今井武夫少將,參謀小笠原清中佐,中國派遣軍艦隊司令長官,海軍中將福田良三,台灣軍參謀長、陸軍中將諫山春樹,第三十八軍參謀長、陸軍大佐三澤昌雄等7人,脫帽由正門走進會場。

岡村寧次解下所帶佩刀,交由小林淺三郎雙手捧呈何應欽,以表示侵華日軍正式向中國繳械投降。此時恰好是9時整。然後,岡村寧次在《投降書》上簽字。

9月9日,蔣介石把中國戰區劃分為16個受降區,並任命了受降長官,分別接受日軍投降。

從9月11日至10月中旬止,在華日軍除因拒降被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縱隊等部殲滅外,其餘均繳械投降。

由國民黨政府軍隊接受投降的日軍共有一個總司令部、3個方麵軍、10個軍、33個步兵師、一個坦克師、兩個飛行師、41個旅,以及警備、守備、海軍等部隊,計128萬餘人。另有日僑77萬餘人,韓僑50000餘人,還有偽軍95萬餘人向國民黨軍投降。

國民黨軍隊接收日軍的武器裝備有:步騎槍68萬餘支、手槍6萬餘支、輕機槍20000餘挺、火炮10000餘門、步機彈1.8億餘發、手槍彈203萬餘枚、各種炮彈共207萬餘枚;戰車383輛、裝甲車151輛、卡車10000餘輛、馬匹74000餘匹、各種飛機1068架、炸彈6000噸、機用油10000餘噸、海軍主要艦艇船舶1400艘,共5.5萬餘噸。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牽製了日本陸軍主力,打破了日本“北進”侵蘇計劃,遲滯了日本“南進”侵略步伐,從而在戰略上有力地支援和策應了蘇、美、英等同盟國作戰。

然而,在這場戰爭中,中國人民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據不完全統計,中國人民群眾傷亡了120萬餘人,中國軍隊傷亡380餘萬人,中國財產損失達6000多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