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杜絕衝突(1 / 3)

有些父母自以為他們都是對的,而對子女做事的方法總是看不順眼,總是不覺得滿意。於是成天繃著臉來教訓、糾正子女。這樣做的結果隻會造成父母與子女間的衝突,子女們不喜歡說教,不願接受改正,而往往態度倔強,使你無法接近他,無法教導他,他們認為即使錯了,也要一錯到底,絕不接受糾正。

所以,不注意方法就收不到糾正子女的效果,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對子女的過錯表示同情。然後提出你的看法,並解釋自己的看法為什麼是正確的,這樣既不易使子女產生敵意,也使他們易於接受你的觀點而去改正錯誤。

俗話說:“響鼓不用重捶”。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

相信你的孩子也很聰明,有時候你無需刻意地去糾正他的錯誤,甚至於訓斥、體罰,你隻要給他一點暗示,他或許就會理解你的意圖。

為人父母,你肯定不會希望自己與子女的關係鬧得不愉快,杜絕衝突,這是避免不愉快的最有效的方法。杜絕衝突,這並不意味你要遠離孩子。你依然關心、愛護他們。不發生衝突,事實上是為了保持和諧的關係。你常常會因為孩子的無理取鬧而憤怒,或失去理智而動手打他。雙方麵產生敵意便很容易造成彼此關係的惡劣。如果你熟悉一些避免發生“不愉快”的技巧,你會發現孩子的反應和改變會令人驚訝。

“退避”的技巧

父母和子女之間如果發生任何不愉快,一定是雙方麵的問題。侵犯彼此的權力便是兩個人發生衝突的原因。所以如果其中一個人肯退出,另一個人便無法繼續維持衝突的場麵。如果父母肯退出戰場,孩子便找不到抗拒的對象,當然不會發生衝突。

有些孩子可能每天晚上都遲遲不願去睡覺,這是父母較為頭疼的問題。一般來說,媽媽總會輕輕的說:“該上床了,你的睡覺時間到了。”但孩子總是有拖拉的辦法:

“等一下,等我畫完這一張畫。”

“我看完這部電視劇。”

“我還沒洗澡。”

媽媽最終還是妥協了,“好吧,快點。”

但是孩子總是有其他辦法拖延睡覺時間,洗澡拖拖拉拉,在床上亂蹦亂跳,向媽媽要水喝。其實孩子的直接目的便是爭取權力。他想要證明自己有能力選擇自己想做的事,並向媽媽挑起一場戰爭。他認為自己擁有權力,而媽媽卻強迫他服從她的命令。孩子是應該上床睡覺了,但是媽媽卻不知道如何引導他。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很多,但首先還是要拒絕衝突。爸爸和媽媽或許可以商議一起解決。

另一個避免因睡覺時間所發生的權力之爭的方法便是,什麼話也不必說,一到時間自動幫他脫衣服、洗澡。如果他吵個不停,索性不理他,甚至把他鎖在他的房間裏。

一般人都認為小孩子一定會經過這個階段,因此你為人父母者應該耐心的等他長大。但事實上,你實在沒有必要“忍受”孩子這種用可憐的聲音講話的惡習。

碰到這種困擾時,你應該可以采取一些行動。你可以不理會這種乞憐似的要求。不過,你必須不聲不響的退出當時的情況。如果一直留在原處,你一定會因不忍而屈服。

這其實就是暗示的技巧。你已經間接地告訴他,你不會與他發生衝突,更不會與他爭奪權力。

當他們發現自己處於一個空洞的戰場中時,他們一定會很快調整自己的行為。如果你在家裏常常使用這種方法,孩子便會很快感受到他們的行為限製。他們知道如果自己行為超越了這個限製,爸媽便會退出衝突戰場,於是他們也會很快放棄惹起衝突的意念,而表現出合作態度。既然你的目的是訓練孩子表現合作,你就必須藉著最有效的方法來達成目標。

有時候你很難判斷自己是否正確的使用這個技巧。如果你仔細觀察孩子的動機,你便會發現他就是故意製造衝突來吸引你的注意或想要挑起權力之爭。如果你自甘卷入戰爭中,你便正好中了孩子的陷阱,更無法改變他的錯誤目標。因此,你對孩子的訓練必須針對問題的根本,而不該隻是表麵的關切。口頭上“糾正”孩子的偏差行為,是沒有用的,你必須采取行動來引導孩子改變態度。如果他發現爭執的結果竟然是使自己處於空洞的戰場中,他一定會很快改變方向,最後終會發現表現合作態度所獲得的莫大好處。因此他便漸漸懂得尊重事實、尊重父母、進而尊重社會秩序。

如果一個家庭已經習慣這種“退避”的技巧,衝突的問題便更容易處理。你甚至並不需要真的采取退避的行動,而隻是心裏想便能產生效果。小孩子是相當敏感的,他們能感覺出父母的退避。另外,如果孩子的偏差行為表現於公共場合,你就必須麵對較艱難的考驗,因為你會感到羞辱。然而小孩子卻偏偏較常在公共場合表現偏差行為,因為他們掌握了你有所顧忌的心理。但是你還是可以使用退避的方式,使自己變成旁觀者之一。總之,如果你重視情況的需要,而不要看重於運用個人權威,你總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避免錯誤的懲罰與獎賞

嚴明的獎賞和懲罰是專橫社會組織下的產物。在那個時代,權威者享受自訂獎賞及懲罰的特權。當時整個社會生活無不籠罩在這種氣氛下,小孩子無不時刻盼望自己變成擁有權威的成人。而現在整個社會結構改變了,父母不再是權威,小孩子也和大人一樣享有平等的權力。而且他們也感受到這種改變而不再認為父母擁有較高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