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不要老是端著架子(1 / 3)

如果父母能放下架子,與孩子和平地交流,不但經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並能增進家庭裏的和諧氣氛。小孩子通常會心甘情願的接受必然結果。有時候有些問題必須和小孩子討論或提出積極的建議才有解決之道。

我們必須不時提醒自己:“我沒有權力處罰和我平等的人,但是我有義務引導我的孩子。我沒有權力強迫別人接受我的意見,但我有義務拒絕他的無理要求。

和平地交流,反而會讓他們覺得無限製的放縱會使他們感到不安,而盡情放任所帶來的後果便是瓦解了整個家庭的和協與快樂。

注意你說話的語氣

如果你能夠了解自己錯誤的語調,並改變自己像對朋友一樣對自己的孩子說話,我們便能輕易打開親子之間的溝通之門。

隻有在學會用十五種至二十種聲調來說“到這裏來”的時候,隻有學會在臉色、姿態和聲音的運用上能作出二十種格調的時候,我就變成了一個真正有本領的人了。到了那個時候,我就不怕有誰不肯接近我,也不怕覺察不到我所需要覺察的東西。——馬卡連柯

當家長對孩子說話時,語調給孩子的感受往往你內容更直接。所以你必須多注意自己的語調。你在上街上,或公園,或其他公共場合時,注意聽一聽大人對小孩子說話的語調,他們很少使用正常說話的語調來對孩子說話,你回家後再注意自己的語調,並注意自己到底想表達什麼?而你的孩子所聽到的又是什麼?有什麼反應?我們說話的語調經常是引起孩子行為偏差的因素之一。

皮耳大聲的說他要去花園澆水。媽媽斷然的說:“不,你不行,小鬼。你要留在屋子裏。”皮耳盯著媽媽好一會後,就溜出去了。不久後,媽媽聽到水聲才知道皮耳已經偷跑出去澆水了。

媽媽這種獨斷的語調幾乎導致和皮耳的爭執。我們問一個當時也在皮耳家裏一個十六歲的大孩子。她對皮耳媽媽當時說話語調的感想:“皮耳當時有點害怕。我覺得她那種語調隻是虛張聲勢。”

爸爸正在輔導十歲的兒子傑夫作功課。傑夫對爸爸的講解似乎不太了解。爸爸終於不耐煩的責備:“你應該夠了解了吧!”傑夫把書本拿得更近了,可是似乎更複雜了。

爸爸的語調中明顯的表示出,自己對傑夫的學習已失去信心,因此更增加傑夫的挫折感。

媽媽在百貨公司遇到好久不見的老朋友,從小離出生以後,他們就沒見過麵了。“寶寶多大了?”“十一個月大。”“哦,小可愛,咕嚕,咕嚕,咕嚕。”媽媽的朋友撫看小離的下巴逗她玩。

這就是家長最常見對小嬰兒說話的“兒語”,這也表示你覺得小孩子的語言是拙劣的,幾乎從來不會使用對朋友說話的態度和語調來對待他們。如果你能夠試著聽聽自己的聲音,會發現自己竟然這麼不尊重自己的孩子,或威脅,或利誘,甚至甜言蜜語的騙他合作。如果你能夠了解自己錯誤的語調,並改變自己像對朋友一樣對自己的孩子說話,我們便能輕易打開親子之間的溝通之門。

尊重孩子的想法

良好的教育方式大都鼓勵家長尊重孩子的想法,給孩子發表意見的機會並支持他們的合理決定,幫助孩子培養果斷性的品質。

對孩子而言,尊重他的決定會讓他覺得自己受到重視。

對兒童平等的尊重,體現在成人給予兒童發表意見的機會,並支持兒童合理的決定。這種做法並不僅僅意味著支持兒童的一個決定,同時還傳達給兒童這樣的信息:你有決定自己人生方向的權利,隻要你的決定是經過深思熟慮並且是合理的。

成人應當給予兒童做決定的機會,以培養兒童的果斷處理事情的能力。例如:讓兒童決定今天買玩具的種類。是買變形金剛還是買小汽車?星期天活動的內容,是逛公園還是打電子遊戲?暑假裏學習的時間,是上午還是下午?

成人切忌對兒童的生活做出全方位的強製規定,無論這種規定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都會使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失去自主決定自己事務的能力,在長大後麵對人生的選擇時,很可能不是衝動魯莽,就是優柔寡斷。

家長並不是無事可做,而應引導兒童盡量迅速做出合理的決定。

果斷性品質所要求的就是迅速地做出合理的決定,合理意味著是深思熟慮的結果,迅速意味著當機立斷的能力。未經深思熟慮就做出決定是魯莽衝動,而深思熟慮後遲遲不能決斷則是優柔寡斷,這是與果斷性相對立的兩種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