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接再厲突破阿拉曼防線
阿拉姆哈勒法戰役的勝利,猶如一針興奮劑,使第八集團軍的士氣空前高漲。
1942年9月7日,戰鬥剛剛結束,蒙哥馬利便總結出那次作戰的經驗教訓,一共十條。
9月10日,蒙哥馬利向整個集團軍發布訓練指示——第八集團軍第一號訓練備忘錄,並且親自監督所轄三個軍進行訓練。9月14日,蒙哥馬利製訂出代號為“輕步”的阿拉曼戰役計劃。
這個計劃準備同時進攻敵人的兩翼。由利斯指揮的第三十軍在北麵主攻,在敵防線與布雷地帶打開兩條走廊。由拉姆斯登指揮的第十軍通過這些走廊後,在敵供應線兩側的重要地帶布下陣地,準備消滅隆美爾的裝甲部隊。
在南麵由霍羅克斯指揮的第十三軍攻入敵陣地,與第七裝甲師聯合行動,把敵裝甲部隊吸引過來。這將有助於第十軍在北方展開攻擊。
第十三軍不應遭受嚴重傷亡,特別是第七裝甲師必須保持“完好”,以便在完成向內陸突進之後進行機動作戰。
蒙哥馬利既不計劃在左翼進攻,也不準備在右翼進攻,而準備在中央偏右處突破。這樣,部隊打進去之後,便可根據情況,朝最有利的方向發展戰果。
蒙哥馬利的計劃沒有得到總司令部參謀人員的普遍讚同,因此他們向德·甘岡施加壓力,要他讓蒙哥馬利改變主意。但總司令亞曆山大卻沒有反
對蒙哥馬利的計劃。9月17日,丘吉爾拍電報給亞曆山大,要求第八集團軍提前發動攻勢。於是,亞曆山大帶著丘吉爾的電報來到第八集團軍司令部,對蒙哥馬利
說:“首相要求你一定在9月進攻。”蒙哥馬利回答說:“我不能在9月進攻,若讓我在10月進攻,我一定會打
勝仗。”有關這件事,蒙哥馬利在其《回憶錄》中寫道:
在我到達時,我曾對第八集團軍的官兵許了願,在沒有做好準備之前我不會發動進攻。從目前情況看,要到10月才能準備就緒。月圓期是10月24日,我認為應在10月23日夜間發動進攻,並報告了亞曆山大。
白廳當即複電。亞曆山大接到首相的電報說,進攻必須在9月發起,以配合俄國人的某些攻勢以及盟軍於11月初在北非海岸西端的登陸(“火炬”戰役)。
亞曆山大前來看我,商量怎麼答複。我說如在9月份進攻,我們各項準備來不及,攻了也要失敗;如果延至10月,我保證可獲全勝。
我認為9月動手簡直是發瘋。難道真要照辦嗎?亞曆山大一如往昔,全心全意地支持我。因此,就照我所要求的那樣答複了白廳。
我曾私下告訴亞曆山大,由於我對官兵們許諾過,因而拒絕在9月發動進攻;假如白廳命令我在9月行動,那麼就讓他們叫別人來幹好了。阿拉姆哈勒法山戰役之後,我的身價提高了。此後就再也沒有聽到9月發動進攻的事了。
10月5日,第八集團軍情報單位對隆美爾的防禦計劃提出最精確的分析。隆美爾的防禦計劃是他在9月23日回德國休養前製訂的。隆美爾用大約50萬枚地雷,設置了一係列地雷帶,特別是在蒙哥馬利試圖突破的北部和中北部防線上,設置了兩條大致平行的地雷帶,並以防禦據點形成的“分割牆”連接南北兩麵的主地雷場,其間隔為四五千米,造成一連串的空白地區。設置空白地區的目的,是為了給突破部隊設置陷阱,因為攻擊部隊突破第一地雷帶之後,將被迫向“分割牆”左邊或右邊運動。
第八集團軍的整個訓練情況和這份新情報,迫使蒙哥馬利重新考慮他的作戰計劃。
10月6日,他放棄了第一個“輕步”計劃,而提出一個基於完全不同原則的計劃,代號仍為“輕步”。
他說:“過去一般公認的原則是,現代戰役計劃應當首先著眼於消滅敵人的裝甲部隊,一旦這個任務完成了,敵人的非裝甲部隊就很容易對付。我決定把這個原則顛倒過來,先消滅敵人的非裝甲部隊。在這樣做的時候,我暫不打他的裝甲師,留待以後再收拾它們。”
他準備讓坦克屏護隊向前推進,堵住敵地雷場通道的西部出口,而用“粉碎性”打擊法有條不紊地消滅敵防區內的步兵。
敵裝甲部隊不可能眼巴巴地看著非裝甲部隊被逐步消滅而按兵不動。它們將進行猛烈的反突擊。這樣,便正好撞上第八集團軍嚴陣以待的裝甲部隊。
蒙哥馬利說:“粉碎性作戰行動是在一係列堅實的基礎上周密地組織起來的,而且也在我軍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及早組織坦克屏護隊顯然是這種作戰方法的關鍵。
蒙哥馬利甚至在地雷場的通道清掃完畢之前,就命令第十軍的各裝甲師緊跟著第三十軍各先頭步兵師進入通道。
此外,他還命令,假如在總攻擊日後一天,即10月24日,通道之敵尚未完全肅清時,各裝甲師必須自行掃清道路,進入開闊地帶。
拉姆斯登和他的師長們認為,按這個計劃打,步兵很可能受阻,而坦克如執行命令在地雷場上打出一條通路則可能帶來災難。
於是,他的三個師長向第三十軍軍長利斯報告說,他們都對坦克執行任務的能力缺乏信心。利斯把這報告了蒙哥馬利。德·甘岡也表示他懷疑拉姆斯登是否堅定。但蒙哥馬利不理會這些“無端的抱怨”,堅決要求各裝甲師嚴格執行命令。後來事實證明,他這樣做是正確的。
為了使敵人摸不清第八集團軍發動進攻的時間和地點,達成進攻的突然性,蒙哥馬利決定實施代號為“伯特倫”的欺騙計劃。這個計劃是八九月間設計和製訂的,是沙漠戰中迄今為止最精巧的欺騙計劃。
計劃的總意圖是,在北方,不暴露第八集團軍的真正意圖和實際行動,而在南方,則要有意識地顯示正在準備進攻的假象,使敵人摸不清第八集團軍發動攻勢的意圖,進攻日期和主攻地帶。
整個欺騙活動是在集團軍範圍內進行的。除了采取謹慎地傳播有利於敵人的假情報等措施外,主要是從視覺上欺騙敵人。
首先是偽裝前沿地區的巨大的彈藥和其他作戰物資堆集所。例如,離阿拉曼車站不遠,就設立了一個很大的堆集所。它可儲存補給品600噸、油料2000噸和工程器材420噸。場地在露天,偽裝得很好,除了偶爾有一些坑坑窪窪之外,看不出有堆集所的樣子。
其次是用假車輛扮演坦克和其他車輛的運動,使敵人對大量部隊在作戰陣地上集結逐漸習以為常。
10月1日,這些必要的假卡車、大炮、武器牽引車等都要進入陣地。到了發動進攻前一天,當進攻的各師集結時,要在夜間把假卡車換成真的作戰用車。
在準備進攻的各師開來的後方地區,表麵上仍應保持全部的車輛密度,用假車輛替代開走的真車輛。這樣做完全是為了對付敵人的高空照相偵察。
早在總攻日前一個月,就為參加突擊的步兵挖好了細長的戰壕,供他們在10月23日晝間躺臥用,而且這些戰壕都偽裝得絲毫不露破綻。
同時,為了表明主要突擊可能來自南麵,還在那裏鋪設了一條假輸油管。鋪設工作於9月下旬開始,施工日進度表明到11月初才能竣工。假輸油管長約20千米,在三個地方建造了假油泵房,並在其中兩個地方建造了給水站與儲油罐。
此外,還用通信分隊模擬將在南麵發動主攻的無線電通訊。為了把偽裝搞得天衣無縫,隻向下層軍官傳達將要發生什麼事,而且是在9月28日至10月21日期間按軍銜高低分批傳達。
在最後一天,傳達到了普通士兵,並且停止了一切休假和進城活動。這些措施產生了這樣一種結果:“在黃昏來臨之前,23日那天過得像阿拉曼前線上的任何一天。”
隆美爾在評述阿拉曼戰役時指出:“這一仗在射擊開始之前,就由軍需官們打了並且決定了勝負。”
蒙哥馬利在前沿地區的後勤安排以及他從基地得到的後勤保障,使他的野戰火炮在阿拉曼戰役的12天裏,一共發射了100萬發炮彈,平均每門炮每天發射102發,而他的中型火炮每天的發射量比這還要大。在其他各方麵,蒙哥馬利也得到了充分保障。
關於英國軍隊和軸心國軍隊在這次戰役中的相對實力,就師的數量而言,雙方大致相等。德意軍隊集團有八個意大利師和四個德國師,以及一個空降旅,但各部隊的人員和裝備都不滿額。
英軍第八集團軍轄三個滿員軍,共十個師和四個獨立旅。編入第八集團軍的有英國、澳大利亞、印度、新西蘭、南非、希臘和法國的師和旅。
但就人與裝備的數量而言,英軍占有決定性優勢。此外,蒙哥馬利還擁有短而不中斷的交通線。
因此,蒙哥馬利對阿拉曼戰役的勝利充滿信心。10月19日和20日,他分別召集第十三軍、第三十軍和第十軍所有中校以上的軍官訓話,告訴他們他的計劃的細節,他如何指導戰爭以及各個局部怎樣與總體計劃配合。
他雖然堅信敵人將無法抵抗這次進攻,第八集團軍必將取得勝利,但也警告軍官們說:“這個仗將是一次艱苦而持久的戰鬥,我們的部隊絕不可以為有了良好的坦克和強大的炮兵支援,敵人就會投降。敵人是不會投降的,激戰就在前頭。”他預期“整個戰役大約需要12天” 。
10月23日,蒙哥馬利向第八集團軍官兵發表了一份私人文告。他在文告中說道:
我們馬上要打的戰役將是決定性的一仗。它將是戰爭的轉折點。全世界將注視著我們,關心這一戰役的進展。
我們每一個人,不論是軍官還是士兵,都必須下定決心投入戰鬥,以戰鬥和殺敵的實際行動把戰爭進行到底,取得最後勝利。
要求每個官兵懷著隻要一息尚存就必須堅持到底的決心投入戰鬥。在未受重傷尚能作戰的情況下,決不允許任何人投降。
他的私人文告使士氣高昂的集團軍官兵信心倍增。
10月23日上午,蒙哥馬利舉行記者招待會,向戰地記者發表演說。他在演說中表現出來的必勝信念,使許多戰地記者大為震驚,都納悶他怎麼會那麼自信。
當天下午,他和參謀長德·甘岡一起進駐位於第三十軍和第十三軍軍部附近的集團軍指揮所,準備在那裏控製作戰。為了能隨時訪問軍長們和部隊,他特地調來一輛“格蘭特式”坦克備用。英國空軍的科寧厄姆也在作戰指揮所裏,在那裏有一個專供他使用的常設帳篷,這與戰爭早期陸、空軍互相隔離的情況已大不相同。大戰前夕,第八集團軍從上到下的氣氛都是輕鬆而鎮定的。10月23日晚上,蒙哥馬利看了一會兒書,很早就睡了。那天傍晚,接替隆美爾的斯圖姆將軍發給德軍最高統帥部的情況報告是:敵情無變化。
但是,到晚上21時40分,英軍阿拉曼防線上的一千多門大炮把暴雨般的炮彈傾瀉在敵前沿陣地上。接著,第三十軍和第十三軍的士兵,借助天空中的探照燈光和輕高射炮對固定戰線發射的曳光彈,衝進戰場上令人窒息的煙幕塵霧,向敵人展開進攻。
一排排頭戴鋼盔的步兵,隨著尖厲急切的風笛聲,隊列整肅地向前挺進,月光下,刺刀寒光閃爍,高高端起的步槍殺氣逼人。當第三十軍的四個步兵師在一個最初寬近10千米,後來逐漸擴大到近13千米的正麵上以橫隊前進時,他們前麵有三個主要目標地帶。
第一個目標地帶叫做“酢漿草”,它沿米泰裏亞山脊的西斜麵延伸,然後向西北轉向腰形山脊的邊緣,接著轉向正北。“輕步”計劃規定於次日淩晨3時10分占領這個目標地帶。
其次是“皮爾森”目標地帶,該地帶從腰形山脊的西端向東南延伸,規定於拂曉時由三個裝甲旅占領。
最後是“小氣鬼”目標地帶,它在“皮爾森”目標地帶的正西,大致是從拉赫曼車站到泰勒阿卡基爾以南的一個區域,這是裝甲部隊奪取的目標。
在北麵,以第五十一高地師為左翼側的澳大利亞第九師應奪取直至米泰裏亞山脊的“酢漿草”目標地帶。山脊本身則由以南非第一師為翼側的新西蘭第二師來占領。供第一裝甲師使用的走廊應通過高地師的正麵直抵腰形山脊,而供第十裝甲師使用的第二條走廊則應通過新西蘭師的地域,到米泰裏亞山脊北段的反斜麵為止。
開始時由步兵師負責清除地雷,但後來每個裝甲師都必須用掃雷分隊為自己開辟四條狹窄的通道。
最初,每一條通道僅幾米寬,但要求盡快擴展。然而,夜間的戰鬥並沒有實現這個意圖,裝甲部隊不但沒有到達“皮爾森”目標地帶,甚至連“酢漿草”目標地帶的範圍也沒有超出。
由於蒙哥馬利實施的壓製敵炮兵火力的射擊和隨後的攔阻射擊使敵步兵的重武器和通訊設施遭到嚴重破壞,至24日淩晨前,敵人的防禦射擊都未能對英軍構成實際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