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接再厲突破阿拉曼防線(3 / 3)

澳大利亞師打得很出色,該師雖然遭到頑強抵抗,進展困難,未能一直打到海邊,但他們奪取了公路和鐵路沿線的許多陣地,俘獲了500名德軍,並在隆美爾發動的許多次凶猛的反突擊中守住了陣地。

“增壓”作戰準備工作已全部就緒,但蒙哥馬利又把發起總攻的時間推遲了24小時。

推遲總攻時間是弗賴伯格建議的,其理由是:步兵感到疲乏;需要進行偵察;把不同的參戰部隊及其支援兵器結合在一起尚有困難。根據計劃,弗賴伯格將統率他的師和兩個步兵旅,即第一五一旅和第一五二旅向前推進。當時第九裝甲旅已加強到擁有79輛“謝爾曼式”和“格蘭特式”坦克、53輛“十字軍式”坦克。

該旅跟在弗賴伯格師的後麵推進,越過步兵的目標,奪取泰勒阿卡基爾和拉赫曼車站以外的地方,從而形成一個屏障來保證第一裝甲師在拂曉以前編成戰鬥隊形,以進行預期的決定性坦克會戰。蒙哥馬利接受了弗賴伯格的意見,於10月31日6時30分將“增壓”作戰的總攻時間改為11月2日1時5分。

當“增壓”作戰行動在11月2日開始的時候,步兵師出色地完成了任務。第一五一旅和第一五二旅在規定的時間內奪占了目標,在他們右側和左翼側的第二十八營和第一三三車載步兵旅也都奪取了能保證執行翼側保衛任務的陣地。至於第九裝甲旅,它的任務異常艱巨。

據了解,德軍在拉赫曼鐵路線上以及在泰勒阿卡基爾周圍築有堅固的防坦克壕和工事。

弗賴伯格在進攻前召開的一次會上說:“我們全都明白,用坦克去攻擊一堵由火炮構成的牆壁,聽起來真像是天方夜譚。這應當是步兵幹的事,但我們再沒有多餘的步兵可供調遣,隻好由裝甲兵來幹。”

第九裝甲旅指揮官約翰·柯裏說,他的旅這樣打可能遭受50%的損失。弗賴伯格回答說:“損失可能比這要大得多。集團軍司令說,他準備接受100%的損失。”

該旅進行的11千米截敵運動使人灰心喪氣。新補充的坦克效能很差,擺來擺去地開進時所卷起的滾滾沙塵使能見度變得極差。

炮擊使坦克和士兵遭到損失和傷亡。一個分隊迷失了方向,不得不掉過頭來再往前趕。結果,該旅三個團的坦克中隻有94輛在發起總攻時可以使用,而發起總攻的時間根據柯裏的請求還推遲了半個小時。

這一推遲雖然是戰術的需要,但卻帶來了嚴重的後果,因為它使敵人贏得了30分鍾的時間。

但是,第九裝甲旅所實施的自殺性衝擊絕不是一場災難。從統計的數字看,該旅的傷亡是駭人聽聞的:94輛坦克中有74輛被擊傷,傷亡官兵230人,而拉赫曼鐵路線上的敵火炮防線仍未突破。

但另一方麵,該旅摧毀了敵防線上的35門大炮,而且該旅幸存的坦克還堅持戰鬥了一段時間,使第一裝甲師的第二和第八裝甲旅得以駛出走廊,在開闊地上展開。但這兩個旅的進攻也被阻擋住了。

但相對來說,法西斯非洲軍團的損失更大些:德軍有14輛坦克被擊毀,40輛坦克被擊傷;在這一天裏,非洲軍團共損失坦克70輛,而它的坦克本來就所剩無幾。

雖然蒙哥馬利有理由為他的雄心勃勃的“增壓”作戰計劃未能最後解決問題而感到懊惱,但他所不知的是,在8時15分的時候,非洲軍團指揮官馮·托馬將軍向隆美爾報告說,他的戰線隻是勉強地維持下來,如果英國人再繼續進攻,就將不可避免地被突破。

如果說,勝利的實質在於敵軍士氣的潰敗,那麼蒙哥馬利通過“增壓”作戰已經獲得了勝利,因為隆美爾在分析了他的處境後,已經決定撤退到防衛力量薄弱的預備陣地——富凱。

但是,就是這樣做也不會帶來什麼希望。隆美爾在呈送德軍最高統帥部的形勢報告中寫道:“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隻能認為這支軍隊將逐步毀滅。”

而這時蒙哥馬利必須做的事則是結束這場“事先精心布置的戰役”,並組織追擊。希特勒幫了蒙哥馬利一個大忙,因為他在11月3日發給隆美爾的電報中命令:“在你目前所處的形勢下,除了堅持戰鬥以外,不能有任何其他想法,不得放棄一寸土地,要把每一門大炮、每一個士兵都投入戰鬥。”

當時非洲軍團隻剩下30輛坦克。隆美爾知道,這是一道要部隊去送死的荒唐命令。然而他是個軍人,軍人的天職乃是服從命令。

他把希特勒的電報給馮·托馬看,馮·托馬憤怒地聲稱,他不可能“不放棄一寸土地”。這時,英國裝甲部隊已突入德軍南麵戰場。馮·托馬驅車前往察看戰場情況,結果被英軍坦克包圍,被迫投降。

11月3日夜間,印度師和高地師實施了兩次猛烈的衝擊,於次日淩晨突破了非洲軍團的陣地。緊接著,成百上千輛坦克和裝甲車通過突破口,進入開闊地帶,向西麵和北麵猛衝而去。

盡管隆美爾並沒有下達撤退的命令,但非洲軍團已開始潰退。隆美爾要求部隊堅決抵抗,但根本沒有人再聽他的。

隆美爾後來悲哀地寫道:“我們曾竭盡全力地加以避免的那件事終於出現了:我們的戰線崩潰了,全部摩托化的敵軍已經擁進了我們的後方。上級長官的命令再也不能算數了。我們必須挽救還可以挽救的東西。”

11月4日9時15分,蒙哥馬利發布文告說:

目前的戰役已持續了12天,在此期間全體官兵英勇作戰,使敵人遭到了很大損失。現在敵人已達到了崩潰點,正企圖撤退。皇家空軍正在襲擊沿主要的海岸公路向西移動的敵軍部隊,使之遭到重大傷亡。敵人已在我們的控製之下,崩潰在即。我號召全體官兵繼續對敵施加壓力,不得有片刻鬆懈。我們有可能擒獲敵人整個裝甲集團軍,我們一定要做到。

我為已經取得的一切成就向全體官兵祝賀。徹底勝利已經在望。我已代表你們向皇家空軍發去一份賀電,感謝他們對我們的巨大支持。

11月4日上午,隆美爾接到他的參謀長韋斯特法爾打來的電話說,他右麵的意大利師已經瓦解。13時,當時已接管了非洲軍團的拜爾萊因又報告說,馮·托馬將軍在前線失蹤了,可能已被打死,而他本人則徒步逃脫了盟軍裝甲部隊的攻擊。

隆美爾認識到,他的戰線已無可挽回地崩潰了,於是隻好不顧希特勒的命令,於15時30分發出了全麵退卻的命令。次日淩晨,希特勒和意大利最高統帥部發來電報,認可了隆美爾的退卻命令。

11月4日晚,蒙哥馬利與被俘非洲軍團司令馮·托馬共進晚餐,他們一起談論9月間的戰鬥和當時正在進行的戰事。晚餐方畢,蒙哥馬利立刻令人收拾餐桌,然後拿出一幅埃及沙漠地圖,攤在桌上。他對馮·托馬說:“我的部隊今晚將接近富凱,你有何想法?說說,你將如何處置,馮·托馬?”馮·托馬隻是說:“非常之嚴重,確實非常之嚴重。”實際上,英軍推進的距離連那一半都還不到。蒙哥馬利命令拉姆斯登指揮的第十軍擔任先頭部隊;利斯指揮的第三十軍留在出擊地帶以西進行整編;霍羅克斯指揮的第十三軍負責打掃戰場和收集敵我遺留下來的所有軍事物資。

11月5日淩晨,隆美爾本人到達富凱並在那裏建立了司令部,在這一天晝間,非洲軍團的大部分部隊、第九十輕裝甲師和若幹意大利摩托化部隊也到達了。

隆美爾原打算在富凱停留一段時間,以便讓正在行軍的步兵擺脫困境,但他很快就認識到停留是沒有希望的。

11月5日夜間,當隆美爾認清必須拋棄步兵讓他們聽天由命後,就命令機動部隊向馬特魯港撤退。撤退途中,德軍的交通嚴重阻塞,為英國空軍提供了良好的攻擊目標。

盡管英空軍對德軍造成的實際破壞可能不如預期的那麼大,但德軍軍部卻一致認為,英國沙漠空軍似乎在晝夜不停地進行空中監視,給軸心國退卻部隊的士氣造成了很大損害。在“十字軍”行動中,大雨曾拯救隆美爾,而現在大雨又來營救非洲軍團了。

新西蘭師正向富凱衝去,第一和第七裝甲師則向馬特魯分進合擊。這時,天空突然劈頭蓋臉地下起暴雨來,幾分鍾之內就使堅硬的路麵變成了無法通行的沼澤。

11月7日,整個追擊部隊都被迫停止前進。雖然英國空軍繼續給德軍以沉重的打擊,但德軍還是充分利用這24小時的喘息時間,使絕大部分的殘餘部隊都能沿海岸公路撤走。

11月8日,蒙哥馬利進入馬特魯港時,發現隆美爾已於頭天夜間離去。在馬特魯港,蒙哥馬利險些遇難。事情經過是這樣的:他派遣一個偵察組為他在馬特魯港一帶選擇司令部的地址,偵察組中有他的繼子迪克·卡弗。當接近馬特魯港時,偵察組取道前往馬特魯港以東的“走私灣”海岸。不料,那裏還有德軍,於是這個偵察組被德軍後衛部隊俘虜了。要不是蒙哥馬利的警衛隊因為一場小遭遇戰而停止前進的話,他很可能走上那條通向“走私灣”的路。如果那樣的話,他就可能被敵人俘獲。

11月8日上午,蓋特豪斯向蒙哥馬利報告說,第十裝甲師“是埃及最強大的師,擁有完整的B梯隊”,已經做好戰鬥準備,要求允許該師向薩盧姆和圖卜魯格推進。

但蒙哥馬利不願冒“猛衝”之險,不願意冒被隆美爾“踢回”之險。他覺得隆美爾可能作困獸之鬥,可能創造另一個奇跡,於是把英軍從“傑別爾障礙”向相反的路線猛推回去。

其實,蒙哥馬利完全沒有必要擔心被隆美爾踢回,因為在11月10日前後,德軍主要部隊僅剩下大約4000人,僅有11輛坦克和少量野戰炮和反坦克炮。憑這種實力,德軍是無法將強大的英軍踢回去的。

當第八集團軍還在肅清馬特魯港的殘敵時,11月8日傳來了蒙哥馬利一直在盼望的消息,即“火炬”戰役開始了。

這個消息對隆美爾來說,是一個真正的致命打擊,它“宣告了非洲德軍的滅亡”。

與拜爾萊因商議後,隆美爾得出的結論是:他必須迅速往西撤退……軸心國甚至現在就必須撤離北非。他希望不惜一切代價避免一場激戰,並且打算撤離昔蘭尼加,盡快地沿蘇爾特灣海岸往後撤退。

但與此相反,墨索裏尼卻企圖在東麵盡可能遠的地方保留一個立足點,而且保留的時間越長越好。於是,希特勒下令堅守阿蓋拉隘道。11月12日,蒙哥馬利把敵軍趕出了埃及。他向第八集團軍發布文告說:

今天,11月12日,在埃及土地上,除了俘虜外,再也沒有德國和意大利士兵了。……我們擊潰了德國和意大利軍隊,追擊了約300英裏,到達並越過了邊界,把殘敵逐出了埃及……但北非還有殘敵。

至於再往西,在利比亞,我們還大有可為,而我們的先頭部隊現在已準備在利比亞動手。我們此次到班加西及其更遠的地方,將不再回來了。

從文告的落款中,可以看出蒙哥馬利已不再是中將而是上將了。阿拉曼戰役之後,蒙哥馬利因為“戰功顯赫”在11月11日被提升為上將,同時被授予巴斯騎士勳章。

蒙哥馬利得到了亞曆山大的堅決支持,並且不斷贏得丘吉爾的讚許,因此對更大的勝利充滿信心。

11月15日,蒙哥馬利奪取了邁爾圖拜附近的幾個機場,接著又奪取了德爾納附近的機場,進一步贏得了首相的好感。雖然暴雨使邁爾圖拜在11月19日以前不能使用,但重要的護航船隊於11月20日到達馬耳他島,使該島複蘇了。同一天,第八集團軍進入了班加西。兩星期後,第二個護航船隊到達馬耳他島。從那以後,該島再也沒有出現過嚴重危險。

11月23日夜間,隆美爾撤退到布雷加港和阿蓋拉地區,開始建立陣地。蒙哥馬利用少量部隊予以阻止,自己則停下來分析所麵臨的形勢。

這是自10月23日發起阿拉曼戰役以來,首次出現的大的戰鬥間歇。在一個月的時間內,蒙哥馬利完成了他應該完成的任務:在預定的期限內突破了阿拉曼防線,擊潰了隆美爾部隊,連續追擊敵人上千千米,按要求的時間到達邁爾圖拜,解放了馬耳他島。

在阿拉曼戰役中,盡管蒙哥馬利缺乏明確的追擊計劃,沒有抓住最佳追擊時機,並且有時用兵過於謹慎,但他的指揮卻是非常成功的。

在蒙哥馬利的正確指揮下,阿拉曼戰役一舉扭轉了同盟軍在非洲戰場上的態勢,開始掌握主動權,成為二戰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對蒙哥馬利而言,他不僅使盟軍付極少的代價,而且在自己所規定的時限內決定性地贏得了一次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