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走法西斯解放全非洲(1 / 3)

趕走法西斯解放全非洲

12月11日夜,蒙哥馬利率軍對阿蓋拉主陣地開始發起猛烈進攻,並於14日進行全麵攻擊。敵軍被趕出了阿蓋拉陣地。隨後,蒙哥馬利又率軍隊向的黎波裏塔尼亞挺進。

1943年1月23日淩晨,英軍攻下的黎波裏,將意大利法西斯趕出了它在海外領土的最後一個城市。

根據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和法國抵抗運動領導人戴高樂於1943年1月在摩洛哥召開的卡薩布蘭卡會議的決定,英軍第八集團軍將與美國第一集團軍會師,合編為北非盟軍,由艾森豪威爾統一指揮,進入突尼斯作戰。亞曆山大任副總司令,負責指揮地麵部隊。特德任地中海戰區空軍總司令。

要完成下一個重要任務——突破馬雷斯防線,第八集團軍必須依賴的黎波裏港供應作戰物資。因此,占領的黎波裏後,蒙哥馬利便致力於使港口暢通,以便船隻進港,每天能卸下大批物資。

在第八集團軍的協助下,海軍創造了奇跡。雖然港口設施被徹底破壞,港灣口完全堵塞,但由於海軍的努力,第一艘船於2月3日到達,第一個護航船隊於2月9日到達。到2月10日,港口日卸貨量就超過了2000噸。

2月3日和4日,英國首相和帝國參謀總長到第八集團軍視察。蒙哥馬利為他們舉行了閱兵式。

參加檢閱的有蘇格蘭師、新西蘭師、皇家裝甲部隊和皇家陸軍後勤部隊。部隊精神飽滿,威武雄壯,給丘吉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相的視察使部隊士氣更加高昂。

隆美爾把他的集團軍從的黎波裏周圍的複雜地形中解脫出來以後,至2月初,德軍大部分已在馬雷斯防線站穩了腳跟。隆美爾與突尼斯德軍指揮官馮·阿尼姆之間的責任界限正好定在加貝斯隘口的北麵。第二十一裝甲師已經進入馮·阿尼姆的轄區之內,這使得兩條戰線互相交錯起來,而它們彼此靠得越近,就越能從“內線”的運用中得到好處。

但不幸的是,由於隆美爾撤出的黎波裏過於突然,使意大利人十分不滿。因此,意大利人、凱塞林(南線德軍總司令)和希特勒的參謀機構全都反對他。這樣,德軍的力量反而被微妙地情緒變化削弱了。

2月20日,隆美爾發起卡塞林戰役,在卡塞林隘口大敗美軍,但使總的戰況勝負未定。

蒙哥馬利說,在那一天,“亞曆山大給我發來一份緊急求援的電報,強烈要求我采取行動以減輕敵軍對美軍的壓力”。當時,蒙哥馬利的部隊已經進入了突尼斯,第七裝甲師和第五十一師的一個旅已經到達了本加爾丹。因此,蒙哥馬利在其《回憶錄》中說,“我加快了行動的速度,至2月26日,我們施加的壓力明顯地使隆美爾停止了對美軍的進攻。”

隆美爾從第一集團軍的正麵撤走後,蒙哥馬利估計他很可能轉過身來向第八集團軍發起攻擊。在2月28日至3月3日這段時間,蒙哥馬利感到十分焦慮,認為他在前線還沒有足夠強大的力量來對付隆美爾可能發動的反攻。

馬雷斯戰役很快就要打響,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必須進行十分複雜的準備。但那時他主要考慮的卻是離他很近的梅德寧。

梅德寧是他的集團軍的前哨,他估計敵人任何時候都可能向那裏發動進攻。果然,蒙哥馬利很快就得到了敵人向第八集團軍正麵調動軍隊的情報。

但是,蒙哥馬利並沒有慌亂。

至3月4日,他的憂慮消除了,又恢複了自信。他的參謀長這樣寫道:“我們興奮地工作著,以便做好一切準備……隆美爾喪失了他的機會,我們現在又可以自由呼吸了。”

蒙哥馬利本人則決定用阿拉姆哈勒法山戰役的戰法對付隆美爾。他把新西蘭師從的黎波裏調來,負責保衛梅德寧地區。第七裝甲師則部署在該師的右翼。第二○一近衛步兵旅暫時置於第七裝甲師的指揮之下,占領了一座叫做塔傑拉基爾的小山,來填補第七裝甲師與新西蘭師之間的缺口。

3月5日晚上,所有的跡象都表明隆美爾將於明晨發起進攻。果然不出所料,英軍在3月6日清晨的薄霧中看到兩群德軍坦克從馬雷斯防線內陸一端的群山中開出來了,沿著梅德寧與圖堅之間的公路摸索前進。

大約在同一時刻,第五十一高地師麵臨著德軍第九十輕裝甲師和意軍斯皮齊亞師步兵的攻擊。接著,又發現一支敵裝甲部隊從哈盧夫隘口向梅德寧衝來。

英軍的野戰炮和中型炮向推進的軸心國部隊進行了無情的轟擊,而反坦克炮則盡可能地直至最後一刻才開火。

英軍發現,敵人的坦克和步兵之間的協同很差,非洲軍團已喪失了它往常所具有的勇敢。實際上,英軍的陣地沒有遭到任何突破,至中午時分,敵人就向後撤退重新編組了。

但重新編組並沒有給敵人帶來什麼好處。敵三個裝甲師指揮官在一起協商後,決定派步兵在坦克前麵推進。這是一種絕望的行為。敵人的步兵被英軍的炮彈打得焦頭爛額,人心慌亂,敵人的坦克進攻也是有氣無力的。

於是,隆美爾在20時30分下令結束他在非洲進行的最後一場戰鬥。在這一天的斷續戰鬥中,英軍損失輕微,而隆美爾則傷亡了653人,更為嚴重的是,損失坦克50多輛。

與打阿拉姆哈勒法戰役一樣,蒙哥馬利隻在自己選定的地點迎敵,而拒絕在既定的地點以外應戰。隆美爾撤退時,他也不追擊,以便戰鬥一結束就繼續籌劃馬雷斯戰役。

正如阿拉姆哈勒法戰役有助於阿拉曼戰役一樣,梅德寧戰鬥也必將有利於馬雷斯戰役。

馬雷斯防線是法國人在興盛時期修建的,用來防止意大利人入侵突尼斯。它從大海向內陸延伸約35千米到達邁特馬泰山麓,而荒涼高聳的邁特馬泰群山則把防線向西延伸直至沙海。

這片顯然無法通過的沙海提供了強有力的翼側保護。德國人接管防線後,先後進行了改造和加固,結果使這條小型的“馬其諾防線”即使不能說堅不可摧,至少也可以說很難突破。因此,馬雷斯防線對蒙哥馬利的指揮藝術提出了更嚴峻的挑戰。

蒙哥馬利認為,要對如此堅固的陣地做正麵進攻是不大可能成功的,因為在邁特馬泰山和大海之間的回旋餘地不大。因此,他計劃在邁特馬泰山以西的地區做包圍運動,同時進行有限度的正麵攻擊,以資策應。但問題是,能否找到一條通過沙海的道路呢?早在1942年12月當他的司令部還在“大理石拱門”的時候,他就派遣了一個“沙漠遠程偵察組”前去沙海偵察了。

大約在1943年1月下旬,沙漠遠程偵察組報告說,他們在沙海找到了一個可以實施翼側包圍運動的隘口,即懷爾德隘口。通過懷爾德隘口,可以到達沙海那一邊的泰拜蓋隘口。通過泰拜蓋隘口,可以到達哈邁平原、加貝斯和大海。

於是,蒙哥馬利的計劃也就具體化了:

第三十軍以三個師的兵力進攻東翼,其目的是把敵軍預備兵力吸引到防線的東翼上去;抽調其他部隊,組建新西蘭軍,從西翼迂回,打入邁特馬泰山後方,攻取泰拜蓋隘口,爾後直撲哈邁平原;保留第十軍作為預備力量,以便一有機會就可投入無論哪一翼的戰鬥;整個作戰行動需要空中攻擊部隊給以集中而持續的支持。

有關馬雷斯防線及其周圍地區的大量情報,使蒙哥馬利認為,沿海岸大規模進攻而在內陸進行佯攻的作戰方案是可行的,這幾乎是在非洲海岸作戰的必然方式。

如果兩方麵的進攻都能夠發展到把敵人擊潰的地步,而不是其中一個僅僅是佯攻的話,那就具有更大的優勢。蒙哥馬利的馬雷斯戰役計劃使他在右翼的猛攻沒有奏效時能夠迅速轉移兵力,在左翼進行猛烈的、決定性的打擊。

3月14日,亞曆山大下達了一項命令。要求美國第二軍向米克納西和加貝斯發起攻擊以威脅德軍的交通線,而第八集團軍則奪取馬雷斯防線。蒙哥馬利早已為奪取馬雷斯防線做好了準備,現在隻等把計劃付諸實施了。

新組建的新西蘭軍共計25000餘人,150餘輛坦克,由弗賴伯格指揮。3月11日深夜至12日黎明前,新西蘭軍開始在位於梅德寧與懷爾德隘口中途的富姆泰塔溫集結。3月19日,它已到達泰拜蓋隘口的西麵。至20日,已做好突破隘口,向哈邁和斯法克斯進擊的準備。

第三十軍對右翼發動的進攻定於3月20日22時30分開始,蒙哥馬利在3月20日向第八集團軍發布文告,號召全軍將士:“向突尼斯前進!把敵人趕到大海中去!”

馬雷斯防線的主陣地由第三十軍來突破。該軍的第五十一高地師扼守戰線,第五十師和第二十三裝甲旅在3月20日23時15分越過戰線向敵人發起衝擊。第五十師的第一五一旅企圖在濟格紮奧幹河上獲得一個橋頭堡,便在雲梯的幫助下,不顧敵人猛烈的防禦火力,渡過了幹河,奪取了敵人的兩個大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