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職盡責的統帥部智囊(1 / 3)

盡職盡責的統帥部智囊

蘇德戰爭進入第一個秋季的時候,法西斯希特勒軍隊並未喪失其優勢地位,雖然自入侵蘇聯以來他們已經損失兵員達53萬之多,但他們仍在氣勢洶洶地猛烈向東推進。法西斯軍隊仍然掌握戰爭的主動權,掌握製空權,在戰場總兵力和兵器方麵也仍有相當大的優勢。

在西北地區,蘇軍未能製止住德國軍隊向列寧格勒的挺進,隨後這座城便遭到了敵人的圍困;在西南戰場,由於基輔陷落,致使哈爾科夫工業區和頓巴斯受到嚴重威脅。在克裏米亞,蘇軍受到了敵人的分割包圍,他們獨自承受著法西斯軍隊的打擊。

那時,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和總參謀部所最為關切的仍是西部戰場,即中央方向的戰局變化。

總參謀部認為,雖然秋季以來這裏的形勢比較穩定,但這並不全是因為法西斯軍隊曾在這裏遇到了頑強的抵抗和打擊。顯然,敵軍由進攻轉入防禦隻是暫時的,他們正在這個方向上組織新的突擊集團,以便在他們認為適當的時候從這裏發動對莫斯科的第二次攻勢。

因為,法西斯希特勒一直堅持認為,隻要蘇聯首都還是蘇方戰爭的鼓舞中心和組織中心,那麼就休想取得對蘇戰爭的最終勝利。所以,他們一定不會放過在這裏通過殊死決戰來決定戰爭命運的機會。

事實證明,蘇軍總參謀部的判斷是正確的。

9月底,希特勒德國軍隊基本上完成了奪取蘇聯首都莫斯科的戰略部署。希特勒在“中央”集團軍群司令部的會議上說,在這次戰役中必須對莫斯科實行合圍。進攻方法仍像戰爭初期那樣,同時從三個方向給拚死防禦的蘇軍以決定性打擊。他把該戰役命名為“台風行動”,規定的突擊日期為10月2日。

當時,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已集中了77個師的部隊,總人數在100萬以上,擁有1700輛坦克和強擊炮、1400門火炮和迫擊炮、950架作戰飛機。

而與之對抗的蘇軍西方方麵軍、大本營預備隊方麵軍和勃良斯克方麵軍,僅擁有約80萬兵力、6808門火炮和迫擊炮、782輛坦克和545架飛機。更為嚴峻的是,當時大本營已經不再掌握有已經編成的任何戰略預備隊了。

9月30日,德軍“中央”集團軍群裝甲部隊首先派出的一支先遣部隊出發了。

10月2日,霍特的裝甲兵團和古德裏安的裝甲兵團同時在兩個方向發起突擊,從而揭開了維亞茲馬和勃良斯克雙重戰役的序幕。先是奧廖爾被攻占,接著維亞茲馬和勃良斯克也相繼陷落。

在西南方向,距莫斯科不到100千米的卡盧加被攻占,在西北,距莫斯科93千米的加裏寧城也被攻占。

莫斯科處於危急中。

10月5日,國防委員會做出保衛莫斯科的決定。決定號召全體莫斯科市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協助蘇軍保衛自己可愛的城市和祖國的首都。

當天下午15時,華西列夫斯基到達西方方麵軍司令部。在那裏,經過與該方麵軍首長一道努力,用了5天時間,終於從爾熱夫、謝切夫卡及維亞茲馬撤下來的部隊中抽調了5個步兵師的兵力,並派他們開赴莫紮伊斯克一線。

10月9日,當華西列夫斯基在西方方麵軍司令部向斯大林作例行工作彙報時,斯大林決定把朱可夫從列寧格勒方麵軍調來,繼續擔任西方方麵軍總司令,並準備把大本營預備隊方麵軍合並到該方麵軍以加強力量,華西列夫斯基表示完全同意這種安排。

次日上午回到莫斯科後,大本營就作出了這項正式決定,最後的命令文稿即是華西列夫斯基親自起草的。

10月14日,法西斯德國軍隊又開始進攻。莫斯科的各個主要方向都在進行激戰。各方向的戰線都越來越逼近莫斯科市區,首都的危險大大地增加了。

為此,國防委員會決定,一些政府機關、外交使團、大型國防工廠以及蘇聯首都的科學文化機構都必須撤出莫斯科市,隻允許國防委員會、最高統帥大本營及對國家和武裝部隊實施有效領導所必不可少的黨、政、軍機關留在這裏。

16日,最高統帥部決定,為了做到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可靠地指揮部隊,必須把總參謀部分成兩個梯隊:第一梯隊總計10人,由副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領導,留下負責前線軍隊的指揮;第二梯隊是大部分,則由總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帶領遷往新地點,並在次日早晨乘坐兩個列車向莫斯科郊外轉移。

但有一條,這撤出去的總參謀部第二梯隊,仍必須與大本營繼續保持牢固可靠的經常聯係。

由華西列夫斯基領導的總參謀部第一梯隊,當時人們都習慣地把它稱為作戰參謀小組。它的任務就是直接為大本營服務。

雨季到了,秋雨是嚴寒和冰雪的前奏。身穿夏裝的德軍士兵要在蘇俄的首都過一個“舒服”的寒冬了。

德製坦克走不多遠就要陷入泥潭之內,簡直無法前進。後麵的炮車和運輸車輛也全都陷在田野裏更深的泥潭中,絲毫動彈不得,連彈藥和糧秣都送不上來。德國指揮官無可奈何,隻得下令全線停止前進以待大地封凍。

這時,蘇軍那體積龐大的遠遠出乎德國士兵意料的寬履帶坦克群,像一群發了瘋的巨形怪獸,猛烈地向德軍停止進擊的前線緊逼過來。

德軍的猛烈進攻被雨季的泥濘和蘇軍的重型坦克暫時止住了,其突擊集團先鋒部隊的前出部分遭到了很大的損失。即使某些地段的德軍仍在頑強地、一步一步地向前推進,但進攻的速度顯然大大減弱。

在南麵主攻的古德裏安部隊,也在距圖拉還有3千米的地方停頓下來。原來,他們企圖一舉攻下圖拉,然後從背後或側翼包圍莫斯科,以便由此率先攻入蘇聯首都。但是,他們過去在各個戰場曾經一往無前的巨大坦克群也陷入了進退不得的泥潭之中。

華西列夫斯基從作戰參謀小組獲悉這一情報後,當即打電話向斯大林報告喜訊。

此時,蘇軍最高統帥部內有人提出進行反攻的建議。斯大林詢問華西列夫斯基的意見時,這位沉著穩健的將軍表示不好。因為,根據當時他領導的作戰參謀小組的判斷,德軍近期還要展開新的攻勢,這說明他們還有力量。

至11月底,德軍的進攻力已漸告竭,這正是由於氣候條件、德軍戰線的拉長及蘇軍的頑強抵抗等多種因素造成的。

總參謀部這時便提示大本營說:現在我軍轉入反攻的時機似乎差不多了。最高統帥部大本營和國防委員會也堅信此點無疑。經研究,最後把發起對德軍反攻的日期定在12月5日至6日。這時,希特勒的司令部還沒有正式下令停止進攻,但實際上各個方向上的德軍進攻已經基本停止。

恰在此際,沙波什尼科夫總參謀長病倒了。於是,斯大林要求華西列夫斯基立即出任代理總參謀長一職。

此後,華西列夫斯基與斯大林等大本營成員一起,具體製訂、籌劃並直接領導了這場莫斯科城下的反攻。這是蘇德戰爭爆發以來,蘇軍所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的反擊德軍的行動。

對於這次反攻行動,蘇軍最高指揮中樞自信可以成功。這可以從下麵一點得到證實和證明:12月15日,即在反攻開始後的第十天,蘇共中央就作出了把原來遷出莫斯科的黨、政、軍機關遷回的決定。而原來遷出的總參謀部第二梯隊,早在11月下旬就已遷回莫斯科,以便立即投入反攻的準備工作。

反攻計劃編製完成後,身為代理總參謀長的華西列夫斯基在12月4日便親自前往加裏寧方麵軍司令部。

在那裏,他當麵向該方麵軍總司令科涅夫傳達大本營關於轉入反攻的最後指示,並在那裏作為大本營代表協調該方麵軍不折不扣地執行反攻命令。

何以需要如此這般呢?原來,在12月1日淩晨3時30分,他和斯大林兩人曾親自簽署了一道命令,要求科涅夫的加裏寧方麵軍不要在自己所轄的地域內另外組織任何局部反攻,而應把主力用在配合朱可夫的西方方麵軍的反突擊進攻上麵。但隨後科涅夫即打電話給華西列夫斯基,借口缺乏坦克和兵力不足,不想采取支援西方方麵軍的行動,仍想單獨進行一次進攻加裏寧的局部戰役。

最後,在華西列夫斯基答應他增加兵力支援的情況下,科涅夫才勉強放棄了自己原來的主張。盡管如此,斯大林仍不放心,於是便派華西列夫斯基親自來到這裏。

經過莫斯科保衛戰這場空前的激烈角逐,蘇軍很多高級指揮人員經受了鍛煉,他們更多地掌握了現代化戰爭條件下一係列軍事戰略技巧與軍事指揮藝術。

華西列夫斯基在協助最高統帥部大本營籌劃、指揮這次會戰中,學到了許多實戰軍事技能,並在這次著名戰役中成長為蘇軍高級將領。對於他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和獻身祖國的精神,蘇聯國防委員會和最高統帥部給予了高度的讚譽,同時也給了他以應有的實際地位和待遇。

1942年4月中旬,華西列夫斯基作為大本營代表,被最高統帥部派往西北方麵軍工作去了。按當時1942年春季和夏初蘇軍作戰計劃的規定,在西北方向上還有一個所謂的局部戰役。它要求西北方麵軍和加裏寧方麵軍協同動作,將已經陷入蘇軍合圍的法西斯傑緬斯克集團就地聚殲。

華西列夫斯基此行的任務,就是協助該方麵軍首長做好這次戰役的具體籌劃和指揮。他在這裏一直工作至5月8日。

正當他們準備實際實施這一聚殲行動時,忽然接到最高統帥部大本營的一道命令,要求華西列夫斯基盡快趕回莫斯科。原來,是總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心髒病突發不能照常工作,總參謀部的工作又須臾不可離人主持。於是,從5月11日起,華西列夫斯基便第二次受命代理總參謀長一職。

稍後,病愈並逐漸恢複健康的沙波什尼科夫向最高統帥部提出,由於自己年齡和健康的原因,最好辭去總參謀長之職,而去某所軍事院校擔任一些身體能夠承受的較輕鬆的職務。而且,他還正式提議總參謀長一職的繼任人選,他認為華西列夫斯基是最合適的了。因為,這位被推薦者不僅素質和能力方麵無可挑剔,其忠誠、幹練、機敏及沉著多思,都可以說是一流的人才。

此外,在資曆上也說得過去,華西列夫斯基於1942年4月26日始獲上將軍銜的。斯大林當即表示可以考慮他的建議和要求,隻是關於華西列夫斯基繼任問題,必須得到蘇共(布)中央政治局和國防委員會的批準方可。

6月24日,經研究,蘇共(布)中央政治局和國防委員會決定:任命亞曆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上將為蘇聯紅軍總參謀部總參謀長。

在一定的意義上,對華西列夫斯基來說,此番出任蘇軍總參謀長很有點兒臨危受命的味道。當然,這是從此間蘇軍戰場所麵臨的諸種嚴重局勢這個角度來說的。因為,在他上任還不到一周,蘇軍戰場的各個方向就開始出現一係列重大失利,隨之而來就是整個春季和夏季的形勢逆轉……

第一樁就是克裏米亞戰場上形勢日益複雜和日趨惡化。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接踵而來的就是西南方向鐵木辛哥元帥領導的哈爾科夫附近進攻的慘重失敗。由此,還嚴重地累及勃良斯克方麵軍左翼的安全,以致整個西南戰場的局勢迅速惡化起來。

5月中旬,德軍的突擊力量仍在不斷地增加,各種坦克集群和摩托化步兵師越來越多地蜂擁到蘇軍側翼。估計,很快將嚴重威脅到第九和第五十七集團軍的後方。尤其糟糕的是,當時鐵木辛哥不僅未認識到這種危險,反而仍然顧前不顧後地堅持他的向前進攻方針。

當晚,華西列夫斯基打電話給他的老同事、第五十七集團軍參謀長阿尼索夫,後者向他如實地報告了前線的真實危局。由此,華西列夫斯基斷定,德軍業已展開的這個進攻很可能就是其大規模春季進攻的前奏。

顯然,敵人是想先清除巴爾文科沃突出部,然後全殲蘇軍西南和南方兩個方麵軍。這種分析如果成立,那麼後果將不堪設想。因此,他認為,隻有立即停止鐵木辛哥集團向哈爾科夫的進攻,並將原用來突擊的部分兵力調轉頭,以解除對第九和第五十七兩集團軍的危脅。因為在該地區根本沒有任何預備隊部署,也沒有其他可供調用的蘇軍部隊。